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3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充实,党建的不断完善,使我国总体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基于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影响、与党的关系三方面,探讨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本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期间还遇到了一些困惑、曲折与坎坷。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坚定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伟大的实践中开创的。这一伟大思想有其形成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源自于邓小平对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的正确把握。

当今时代的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这个时代背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从世界全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也是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先后进行了20年,这其中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特别是晚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之前,僵化的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动力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存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方法。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邓小平把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邓小平认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具体体制和结构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这些弊端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成为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一个关节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造成的,而是具体体制造成的。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相混淆。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做了区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建设具体体制的思想打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制度等同于旧体制的认识,为人民认识社会主义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弥补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上的不足,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在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具体体制做了具体区分的情况下,深入分析了我国具体体制中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弊端和矛盾。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经济上,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实践证明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官僚主义严重,权利过分集中等弊病。如不对这些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扫除发展生产

力的障碍,就无法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克服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生产关系改革的主要环节,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通过改革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这样邓小平就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形成了改革动力论。在邓小平改革动力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与我党的关系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执政29年的历程波澜转阔而又曲折复杂,这与改革开放后的探索直接关联。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我们党在85年历程中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28年艰苦斗争,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中,发展最快、最健康的是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前29年虽历经挫折,但整个看来成绩是主要的,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制度和物质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是在深刻反思前29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成功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的历程始终贯穿折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党的发展及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解决了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恢复问题,这正是党的建设的重大改革,可以说,如果没有党的建设方面的这种重大改革,不彻底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种做法,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进行。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党的饭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转变。改革和开放也暴露了我们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的一些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长期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党的十三大明确表示要以坚定的态度来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今后党的建设将在党政分开的新形势下进行。过去,党组织直接代替国家行政机关作决定,发指示,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特别是国家的行政权力,现在要通过担任政府职务的党的领导人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

策,通过国家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方式来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实行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的转变。

四、我们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影响和制约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除了强调生产力以外,就是对计划性、公有化,并且在毛泽东后期的思想中更是把这两者看作社会主义本质。毛泽东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锋芒是对着资产阶级,同时变更小生产制度即实现合作化,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概括地说,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公有化,否则就是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和全盘公有化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正确的,但只强调发展生产力是不全面的,认识了真理,忽略了价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总结了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判断上的深刻教训,研究了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地提出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

力。”这里,邓小平把毛泽东后期放弃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又重新提出来,并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最注重的”,不但有了理论的支撑,而且是在吸取我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有力的支持。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断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下,邓小平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沿着这一逻辑顺序,邓小平抓住了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邓小平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

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开拓了新的视野。建国以后的一段长时间里,我们是在封闭、半封闭状态下从事国内建设的。外部世界的变化与进展我们知之甚少。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一段时间发展比较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将自己的国门关闭起来,主要在自我体系中活动,而且误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活动手段贴上“资”的专利,不敢大胆拿来运用。在这种情

势下,党的建设的视野势必十分狭窄,广大党员也讲“胸怀世界”,其实不与外界联系,不学习别人的文明成果,这样必然缺乏从世界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的环境中去思考的大思路,因此,我们在处理和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常常不甚妥善。说得再彻底一点,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对外开放,我们连信息也不通。开放,使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开放,也使我们找到比较的参照系,我们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比较的对象不再是局限于国内,视野扩展到了世界的座标系。正因为广大共产党员和群众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强烈意识,有邓小平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有相应的组织建设相配合,我们才能在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艰巨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工作,从而取得卓著的成绩。改革开放中为实践所肯定的做法都是在正确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指导下党员与群众的创造,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崛起.沿海经济特区的开辟,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城市面貌的改变,金融市场的构建,对外开放的扩大,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等等.每一个实践的进步,无一不凝结着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组织力量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傅澄超.关于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思考.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周锦尉.试论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3.吕宾.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哲学思想探析.盐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高正.试论我国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今日南国,2010年第1期.5.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兼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第二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自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无疑证明了三十年前我们选择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以及在这三十年中我们党领导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国的外交也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其根本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而历史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的外交必须在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格局转换、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的形势下,去履行自己的使命。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然而,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当代大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大成就的感受莫过于农村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大好转。

农村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农村的公共设施取得了较大改善,改革开放前,农村交通闭塞,出行都是步行。改革开放以来,不但修通了到乡到县的道路,而且道路逐步硬化,农村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另外,令农民更高兴的是国家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在医疗上有了保障。在我看来,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一场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的新的革命,它必然会给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带来广泛和深刻的变革,会触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因此,在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维持社会定团结的稳定局面。

三十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选择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相信,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的明天会更辉煌,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