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动画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与探析.
论文关键词:动画艺术中国动画学派原创性现代性民族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影视动画艺术历史悠久,在辉煌时期的动画片创作形式多样,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术精湛,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国际动画艺术界享有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学派”美誉。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得到进一步发展,电视动画片也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开始滞后。面对中国动画在国际中的尴尬境地,国产动画该何去何从。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基础上创新,增强中国动画产业的竞争力,抢回国内市场,并且以一种文化战略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现在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进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潮流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在世界动画艺术的舞台中,中国动画同样经受着全球化大浪的冲击。它从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0年的漫长历程,但其前后的历史风貌却有着巨大的变化,从享有“中国动画学派”美誉到现在与“动画大国”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点,我们只有站在整个动画历史发展视野下,通过比较中国动画在萌芽阶段、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和如今低迷期发展,再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动画在国际动画中的变迁,来探析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
一、中国动画的五个发展阶段
1.1922-1945年是中国动画的萌芽和探索时期。1926年,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创作了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41年万氏兄弟又推出中国动画第一部也是亚洲第一部90分钟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2.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这时期中国动画人开始认真考虑中国动画创作民族化的问题,致力于动画技艺和艺术手法的提高。1955年木偶片《神笔》是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骄傲的将军》民族特色十足,人物造型借鉴京剧脸谱,人物动作设计有京戏之风,画面与中国戏曲音乐完美结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这两部动画电影是“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为当时的民族风格探索起到极大的指引作用。
3.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民族风格和技术日趋成熟。创作形式多样,有木偶、水墨、剪纸、折纸、皮影动画等。佳作也多,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在国内外获得较高荣誉,并赢得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美誉。1958年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研制成功。1961年《金色的海螺》吸纳了民间窗花和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4年时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片的经典之作,在艺术风格、造型、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表达出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曾在44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国外媒体更是好评如潮,将中国动画的成就推向了高峰。
4.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这后十年,是中国动画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这一时期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已有的民族化、艺术化、多样化,传统人物性格塑造、故事脚本编写手法、制作技术上都更进一步。1979年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叱闹海》问世,是中国美术电影创作又一个高峰的动画长片,深受国内外好评。1983年将中国水墨画与剪纸动画集于一身的水墨剪纸动画《鹏蚌相争》也颇具特色,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水墨动画作品悠远深长的画面氛围把中国水墨画所特有的含蓄练达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980年《三个和尚》在发展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外国现代漫画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细腻、简洁生动,人物造型也极具特色。获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还有其他大量优秀的动画长短影片,如《金猴降妖》《天书奇谭》《雪孩子》《九色鹿》《蝴蝶泉》《女蜗补天》《山水情》《南郭先生》《火童》等在民族风格的探索方面都有突出的尝试,在国际上也都屡次获奖,赢得无数荣耀。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金猴降妖》在以往的民族风格基础上结合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形式更具多样化,也因此获奖众多。但是从其影响力来看,它已经无法与《大闹天宫》《哪吁闹海》相比。这部动画片,似乎在宣告着从1926年的《大闹画室》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美术电影所逐渐形成的“中国动画学派”民族风格将要走向尾声。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电视的普及与发展,系列动画片开始出现,大量优秀的动画系列片,如《葫芦兄弟》《通遏大王历险记》《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开始成为动画界的新宠,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动画角色造型让人铭记于心。迄今为止,中国动画电影共获得60多个国际奖项,20世纪80年代时在国际上还备受推崇,但从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片日渐与国际电影奖项无缘。
5.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中国动画在开拓中转折,发展出现瓶颈。90年代后,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动画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国外动画片生产厂进人中国,加工潮席卷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动画创作人才。加上美日动画的冲击,市场化操作的缺乏,从而导致动画人才的流失和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动画要想再次步入国际动画的轨道,将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在这一段中国动画低谷时期,中国电影人依旧坚持着对中国新动画的探索。1999年,《宝莲灯》制作完成,投人、产出基本持平,在当时被称为奇迹。在《宝莲灯》之后,中国民族动画已经开始向商业动画转型。影院动画有2004年《梁山伯与祝英台》、2005年《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勇闯天下》、2006年《魔比斯环》、2007年《勇士》《闪闪的红星》、2008年中国第一部武侠动画电影《风云决》、2008年《葫芦兄弟》电影版等。动画系列片有2002年《我为歌狂》、2003年《隋唐英雄传》、2004年《快乐东西》、2005年《梦里人》、2006年《精灵世纪》、2007年国内首部大型武侠三维动画连续剧《秦时明月》等。
二、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有很多明显的弊端。在此笔者仅从动画片创作新思维的角度,谈谈以下看法:
第一,剧情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提高故事剧本创作水平,注重故事内涵、人物情感,来强化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气质和民族信仰,体现出民族特色。如美日两国动画都善于反映人类共性的题材,像《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情、《料理鼠王》中的美食之情、《萤火虫之墓》中的兄妹情、《千年女优》中的男女之情,而中国的动画片主要承担起传统教育儿童的作用。美日动画常吸纳其他民族元素,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但越能保持其独有的民族气质。比如美国动画融合中国文化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希腊文化的《大力士》、古埃及文化的《埃及王子》,这些动画依旧渗透着美国民族自信、外露、乐观的性格。日本动画同样如此,混合着欧洲乡土和现代气息的《天空之城》,融合东方风格以及未来文明的《攻壳机动队》,都有着日本式的细腻柔和、情感丰富的风格。
剧情创作要用新创意,要与时俱进、国际化,把现代性融人创作中,不能老搬用经典寓言或童话。我们来看看美国皮克斯动画题材选择上的创新,从1995年《玩具总动员》开始摆脱传统动画中“王子”“骑士”创作元素,转向多元化的原创题材,对迪士尼动画的霸主地位是有力一击。反观国内动画《大闹天宫》《封神榜传奇》《西游记》到《宝莲灯》都是套用已有故事,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局限性,剧情薄弱,题材陈旧。在国际化、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题材,各国人民需要有更多题材和形式的创意以达成共鸣。这些动画片也在某一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影视的发展和中华文化,我们希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印象,不仅仅是中国人穿着长袍、清一色中山服,叼着大烟斗,而是一个现代崭新的中国。
第二,动画角色造型要有原创性,角色要富有个性及表演性。人们对中国经典动画形象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20世纪60一80年代动画电影中的孙悟空、哪叱、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舒克和贝塔等中,这些造型具有“中国制造”特质。让我们比较一下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动画造型,《宝莲灯》中沉香与《哪叱闹海》中的哪叱是否相似。《好猫咪咪》《黑猫警长》《蓝猫》,这三只猫的造型是否有相似之处。《宝莲灯》之后,也有很多仿日美风格的动画作品,比如《我为歌狂》《精灵世纪》《魔比斯环》《象棋王》《风云决》等作品,民族化特征不够,失去原有特色,显示不出自己动画的独特魅力。原创性是有共性和个性的,两者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再看美国动画角色从最初的米老鼠、唐老鸭到众多让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形象,都是深人人心、让人难以忘记的。日本动画大师手家治虫笔下《西游记》的小悟空形象和中国孙悟空在表现性上截然不同,现代感十足,体现了不同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动画要成长壮大,在各种文化圈层边际变得模糊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努力开阔自己视野,在传统元素上再创造,增强我国动画原创性,千万不要盲目跟风,一味摹仿美日造型风格和样式,才能拓展出一种新的适合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之路。
中国动画强调教育功能,在角色性格塑造上单一,缺少变化;表演性上动作和表情的过渡不够细腻,肢体语言不丰富;对话趣味性苍白,不能带给人轻松之感。世界经典动画中,人物、动物个性鲜明,形象的动作表现手法和表情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结语
中国目前还处于动画片起步阶段,种种创作所暴露的问题是暂时性的。中国动画创作者也正在基于民族文化上努力寻求改变和突破,新的动画风格和形象的尝试。《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西岳奇童》、电影版《葫芦兄弟》等动画都是中国动画在不断尝试下的新作。我们要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充分认识创作实践中艺术之间的个性和共性,努力打造我们本国自己的动画品牌。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变迁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变迁探析
摘要。青年人青春时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给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深深地吸引着全社会的人们,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民族的价值观。但是,青年人的叛逆和自我等负面的价值观念,全社会也应进行正确估计和科学引导。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青年人;价值观;变迁
中图分类号:d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284-02
青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翁和建设者,他们的成长成才直接关系到是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明天。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价值观是最核心的部分。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它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全体公民的主流价值观,实际上是它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沉淀最深的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一个人来说,其价值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和发展动力。青年人的价值观同样对他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可以说是其精神世界的灵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包括价值观在内,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整整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意识的明显变化。
一、改革开放后青年人价值观的主要变化
(一)从一元独占到多元并存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包括青年人在内其思想领域绝对是一元独占,在他们内心里几乎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红色,这是一种热烈奔放、充满激情的颜色。在青年人看来,红色就是一种近乎神圣的颜色,不容任何人去玷污它,它代表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和革命精神,代表着中国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旗帜,同时也代表着一个个中国人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社会主义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他们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终将实现,他们崇拜“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强调国家和集体,把个人利益最小化甚至没有个人利益。
这种中国青年人精神世界一元独占的格局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殚精竭虑,勾画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蓝图。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理想中的宏伟规划终于变成现实。西方的各种思潮接踵而来,并迅速融人中国年青一代人的思想中,一元格局被打破,多元并存成为新气象。辉煌、灿烂、繁华,让一元社会中的中国青年人应接不暇,他们年轻的心在浮华中躁动,狂热地去追求一切新奇的东西。多种价值观念并存成了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
(二)从近“理想”到近“现实”
建国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分配制度让中国人更多的关注于什么时候实现社会主义,怎样加速实现社会主义。青年人从《毛主席语录》和其他精神领域中获取的是社会主义信念。理想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及其重要地位,以至于走向畸形。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是包分配或接班,个人没有决定权,只能服从。所以,青年人不用过多地去关注自己的前途,他们的一切就如同一颗小行星照着预定的轨道运行,平稳,波澜不惊。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人固守的理想之门,经济地位的迅速上升让现实主义和物质利益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为个人或家庭的利益奔波,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对于普通人来说太过遥远,只是新闻媒体关注的主流标题,与他们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完全是两个小世界。很少有人去实实在在地思考自己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去认认真真地考虑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绝大多数人会更加倾斜于个人的成本和收益,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国家、集体和他人。这在青年人身上,表现非常明显。青年人越来越现实,距离“理想”越来越遥远。面对来自各方面沉重的竞争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青年人权衡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愿意更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投在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上,如努力争取优质的教育机会、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建立和谐的幸福家庭,却较少考虑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较少思考社会现实和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引起青年人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青人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其中有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近代以来思想界不同声音的影响
巍巍中华,地大物博,唯我独大,腐朽的清政府一直陷这样的美梦中无法自拔,他们不愿面对中国日渐没落的社会现实,依旧声色犬马。这种黄粱美梦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外国的坚船利炮彻底震醒,面对清政府的唯唯诺诺,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在救国危亡和民族发展方面苦苦探索。从虎门硝烟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开国大典,无数中国先辈在迷惘中探求,在绝望中奋起,他们著书立说,他们投笔从戎,他们振臂高呼,他们用自己的最高音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苦难的民族历史,觉醒的民族意识,让青年人热血沸腾。他们从先人那里学会了用一种全新的怀疑目光去看待历史,正视社会现实,审视民族弱点。这种民族民主的思想萌芽轻轻触碰了现代青年人的敏锐神经,他们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继承了这种骚动不安,这种怀疑创新。
(二)西方青年人价值观的影响
改革开放给全体中国人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青春活跃的中国青年人也显然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青年人价值观的全面洗礼。他们在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西方思潮。良莠混杂的西方生活方式直接冲击了青年人思想上传统道德文化的结构和观念,新旧观念和经济体制的撞击,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使中国青年人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态势。他们极力张扬自我个性和自我需求,崇尚自由,爱好探索,追求新奇,爱冒险冲动,喜性感浪漫,力求站在时尚的最前沿。虽然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依然没变,但传统价值观念在青年人心中已渐渐淡漠。
(三)网络文化的影响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网络让世界各地的人如同住在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种技术与文明的发展给社会与青年之间价值观念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和环境,并且这种交流不限地域,不分种族,不问年龄。人们可以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在这个充满想象和自由的世界里尽情徜徉。但不可否认,网络同时也让人们跨入了虚拟的世界之中,冷漠的数字下也有一些与伦理道德、法律相违背的丑恶东西,这种真假、美丑并存的二重属性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年青人的影响更是巨大。
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稳定性,使青年人容易冲动情绪化,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网络上各种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年的道德意识,腐蚀其伦理观念,以至于走向歧途。因此,网络文化对青年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低估。
回顾改革开放三来中国青年人价值观的发展历程,虽然在经济体制和各种思潮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总体来说,并没有脱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没有违背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而是与社会主义信念表现出了高度的认同和统一。青年人青春时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给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深深地吸引着全社会的人们,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民族的价值观。但是,青年人的叛逆和自我等负面的价值观念,全社会也应进行正确估计和科学引导,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青年人,净化社会环境,整合网络资源,给青年人提供健康成长的空间。
[责任编辑陈鹤]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服装折射时代变迁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款式、颜色都很单一,甚至有西方人用嘲讽的口气将中国人形容为“蓝蚂蚁”“灰蚂蚁”。那时候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个高不算富,多穿二尺布”。由于布料供应紧张,买布要凭布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衣着消费观。
改革开放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穿衣观念。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70年代末,人们纷纷脱下中山装、便装、列宁装,穿起化纤类西服,这时,的确良布料成了时代宠儿。服装款式虽然在设计、工艺上只是简单地模仿制作,但毕竟给长期以来形成的“灰、蓝、黑”服装现状带来冲击。
到了80年代末,服装开始了多元化,各种款式的服装出现在市场中:一度引领风骚的喇叭裤。这种上细下宽、把臀部绷得圆滚滚的、拉链不分男女一律开在正前方的裤子在初现中国南方时,被绝大部分国人视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恶物”。而正是这种反差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给当时的传统服装带来了新的冲击,打破了人们当初对服装认识上的禁锢,刷新了人们对服装的旧观念,给当下多元化的服装时代埋下了伏笔。
90年代,随着服装资讯的发达以及成市经济的发展,时装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各种品牌服装店开满大街小巷,忽如一夜春风来,带来新鲜的时尚潮流来,春有风衣、夏有短裙、秋季休闲装、冬季羽绒服,已成为百姓必备的“行头”。
短短30年,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型。“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着装的中心意识。中国人的衣柜里也五彩缤纷起来。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大同的变迁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大同的变迁
信息工程学院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近年来,由于通讯服务市场独家垄断格局被打破,通讯服务市场形成了国内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相互竞争的格局,消费者在竞争中得到的是通讯服务上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实惠,竞争也促进了移动通讯的发展,以前的高档商品手机现在已成为普通的消费品。
过去让人感到很神秘的互联网如今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网络给孩子们的学习和今后高考填报志愿都带来许多帮助。姐姐家的外甥说:“网络对我的学习帮助非常大,如果我有不会的题,上网去看一下名校名老师的讲解和他们出的题,可以让我更加开阔视野,为迎接明年的高考做准备。通过网络我可以知道许多名牌高校的招生简介,这对我以后高考填报志愿都起到帮助作用,我现在看到的是北京邮电大学的主页,这所学校一直是我向往的一所学校。”近几年来,通讯市场真正成了丰富的大市场,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的进化:由最初只能打电话、收发短信、储存电话号码的黑白屏手机到后来的彩屏手机,并有了现在的3g手机。如今,手机与网络通讯等紧密的结合起来,二者的充分利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通讯时代。人们在互联网上使用msn、等聊天已经司空见惯,网络电话的出现更是受到出国留学生们的青睐,等聊天工具各种专业化e-mail、都纷纷开通了手机版,这样网络和手机就实现了互通。通讯的变迁,令我们感受到中国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腾飞年代。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家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是通讯。交通也四通八达,全市的车辆保有量已超过人均的十分之一,不少小康之家都拥有了私家车;城市居民已经基本上告别了低矮的棚户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了百姓普遍的丰衣足食。人们生活在这幸福的年代里,怎能不由衷地感谢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实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