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农村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
摘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工业经济结构的转换将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本文在对十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教育成才率内生化并建立模型,找出提高教育成才率的几种途径。研究表明,农村人口膨胀率,农村教育投入比重,城乡人口增长率缺口,城市实际财富增长率对教育成才率均有显著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成才率农村人口膨胀率城乡人口增长率缺口城市实际财富增长率
一、问题的背景及现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并将其明确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任务。这表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工业经济结构的转换将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把国民经济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其特征是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力和收入较高;另一个是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其特征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状态。劳动生产率和收入低。一国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态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现代工业经济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扩大并最终消失的经济现象。农业从业人员和乡村人口的比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趋于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人口比重一般不超过10%,乡村人口和产出比重的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遵循这一普遍规律。1978年-xx年间,我国乡村人口比重由82%下降到6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1982年-xx年间,我国从乡村迁移至城镇的人口为20675万人,其中劳动力10960万人。九五期间,完成乡村向城镇迁移人口1亿人。因此,我们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高低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个群体的综合素质水平则主要由农村的教育状况决定。广大农村家庭进行教育投资,子女受教育后能否成材,能否适应城市里激烈的竞争。如果我们将能进入城市并成功立足作是教育成功的标准,那么这种教育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呢。它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在此,我们在十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基础上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数据分析处理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1990~1999这十年里,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向城市大量流动,在后期显著减少,具体表现为由1990年的84138万增到1995年的85947万人,又减少到1999年的82038万,而农村户数却不断增加。同时,农村的产出在不断增加,农村gdp从1990年的7382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11365亿元,到1999年达到14212亿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农村人口(万人)
84138
84620
84996
85344
85681
85947
85085
84177
83153
82038
城市人口(万人)
30195
31203
32175
33173
34169
35174
37304
39449
41608
43748
农村户数
89590.3
90525.1
91154.4
91333.5
91526.2
91674.6
91941
91524.7
91960.1
92216.3
农村人口增长率
—
0.00571
0.004335
0.004013
0.00394
0.00309
-0.0100
-0.0107
-0.0122
-0.0134
城市人口增长率
—
0.03283
0.030675
0.0305
0.02958
0.02898
0.05879
0.05590
0.05328
0.05015
农村户数增长率
—
0.01037
0.006925
0.0019
0.02088
0.00161
0.00290
-0.0045
0.00474
0.00278
表一1990~1999年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情况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农业gdp
7382
8008
8304
8636
8938
11365
13550
13674
14299
14212
城镇gdp
10018
11572
15634
22744
34862
46368
54245
61098
65254
67842
两者比值
0.7368736
0.69xx2
0.53115
0.3797045
0.2563823
0.2451043
0.2497926
0.2238043
0.2191283
0.2094867
农业gdp增长率
—
0.08139563
0.03629335
0.039xx8
0.03436277
0.24022876
0.17588422
0.00910839
0.04469338
-0.006118681
城市gdp增长率
—
0.14420423
0.30084506
0.37486843
0.42709613
0.28517894
0.15691827
0.118937192
0.06578774
0.03893221
表二1990~1999年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由上面两表我们得到表三。将人口增长率减去户数增长率定义为一个地区的人口膨胀速率[1],由注释推导可以看出:人口膨胀率与和有关。由表三[2]中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人口膨胀速率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变小。因此,它可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人口膨胀速率不断变小,说明该地区在向城镇化方向发展。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
-0.0089744
-0.0171018
-0.0189068
-0.0228603
-0.0247985
-0.04153954
-0.053609
-0.0773937
-0.0964737
m-nu
—
-0.0181511
-0.0363636
-0.0610191
-0.0827071
-0.1066575
-0.1587898
-0.2133573
-0.2550956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甚至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还可以探索确实具有的有固定生产业和住宿,土地可以出售变现,国家集体收一部分,自己得一部分作为安置。像有的工业企业一样,真的做到工人、农民在合法权力上的平等。一方面可以防止土地荒芜,方便农业税款的提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二是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真正做到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三是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外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宏观管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健全管理机构,统一考虑城镇劳动力的就业。政府应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政策,把农村劳动转移纳入全市劳动就业计划。建议在市劳动部门内部设置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速度、流向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协调城镇劳动力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同时,要针对城市中人际关系不同于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基础教育,传授农民流动的方法和诀窍,教育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让农民尽快适应市场,处理复杂的交际关系。
(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发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就业岗位的媒介。加强并发挥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调节数量供求,带动质量提高,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