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市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傅南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乡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改革成果普惠民生。我局成立了专题调研小组,就湘乡市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5.1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一产业34.41亿元,同比增长5%,二产业56.95亿元,同比增长21.7%,三产业43.74亿元,同比增长12.5%。人均gdp达到1618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5.5:42.2:

32.3。全市财政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4亿元,同比增长37.3%,全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3.3%。国税征收收入2.1亿元,同比下降18.9%,地税征收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23.1%,财政征收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63.9%。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61.77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97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4.64亿元,同比增长23.1%;第三产业增加值50.16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占gdp的比重为22.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9%,占gdp的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占gdp的比重为31%。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8.49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14.9%。国税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16.7%,地税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27.8%。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02.3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68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3.19亿元,同比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59.52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为25615元,同比增长28.5%。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占gdp的比重为19.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3%,占gdp的比重为5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占gdp的比重为29.4%。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07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34.1%。国税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18.8%,地税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30%。

2、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从工业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传媒的飞速传播,一批老的特色产业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湘乡市原来的龙头老品牌皮鞋加工业由于成本高,污染重,逐步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而新兴电子电器企业渐渐成就规模,成为我市特色工业品牌。全市规模企业159家,其中电子电器企业8家,2011年生产总值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缴纳税收768万,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税收收入的3.2%。

湖南深思电工实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至今已有25年经营历史。集自主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是一家专业提供电工、照明产品生产及服务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占地30000平方米,现拥有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标准厂房。湖南深思电工实业有限公司发展的步伐迅速而稳健,销量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中原地区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电工生产基地之一,位居湖南电工行业龙头地位。2011年全年产值1.1亿,较2010年增长79%,2011年全年实现税收524万元,较2010年增长66%,在产值增长的同时,解决了大批人员就业,2010年全厂职工仅579人,2011年增长至1000人,员工增长率为72.7%。2012年1月“深思”产品被评为湖南名牌产品。

从农业看,目前,湘乡市已初步形成西瓜、黄花菜、柑橘、蚕桑、茶叶、葡萄、香椿、花卉等10多个有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涌现了燕鑫农科、湘之椿、富农蚕桑、君辉农业等一批注册为具有法人资质的现代农业企业。湘乡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已开始发挥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燕鑫公司在前期已投入800多万元的基础上,目前又在栗山、虞塘、育塅、山枣等乡镇规划新的产业基地,预计到年底将开发出上万亩柑橘基地;富农公司已开发出2000多亩的蚕桑基地;以栽种葡萄为主业的兴农果园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每亩地的收入预计可达4000元以上。全市近三年来投入特色农业的资金近5亿元。

3、县域园区发展情况

湘乡工业园区是200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省级工业园,下辖红仑新型产业区和东郊皮革产业区,目前规划控制面积9.5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

湘乡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园区建设,加大了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完成了湘乡大道、红仑大道、引凤路、创业路等主干道建设,通过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抓好标准厂房建设,确保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应,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到目前为止,累计引进工业企业70余家,完成投资40多亿元,初步形成机械制造、电子电器、食品和皮革加工等四大产业雏形。2009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07亿元、财税总收入9205万元。201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亿元、财税总收入1.45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1.25倍、9.67倍。

二、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特色产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地缘因素。湘乡市22个乡镇,除城区四办外能受到城市中心辐射影响的是少数仅泉塘、东郊、龙洞;地处高速公路、铁路等大动脉连接点的也很少,如棋梓。大部分的乡镇地处偏僻,离本市中心城区较远。因此交通因素上就丧失了优势,既不能受到辐射,又增大了运输的成本。

2、基础因素。湘乡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近些年的努力之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十一五”期间共修建农村水泥路2300多公里,实现了通畅率97%。但应该看到,这些基础设施多是在还几十年来的欠债,虽较大程度上了满足了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的基本的生产生活所需,但如果引进项目建设,特别是规模企业的进驻,现有的基础设施还存在供给的差距。此外,湘乡市大部分乡镇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外包承接能力和经验存在较大欠缺。

3、资金因素。或因历史原因或因举债搞项目,湘乡市本级和绝大部分乡镇都不同程度地负债,导致正常运转相当艰难,就连临近市区的较为发达的泉塘镇负债都达900万。欠债的后果会导致各乡镇将有限的资金首先保障工作的开展和干部的待遇,对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相关配套性资金保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村级集体的经济的衰落,也使得村一级更多的将注意力投之于基础设施建设,而无法提供项目开展的配套的启动资金。

4、思想因素。农村是宁静与恬适的,但也造成了一些村干部和群众思想上的惰性,守着一亩三分地,顶多多喂几头猪。没有前瞻性,没有创新精神,更没有创业的决心和恒心,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畏难发愁,迈不开步子。还有不少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不管不问。此外,许多外出创业务工人员认为家乡发展慢、待遇低、环境差,不愿回乡投资、工作。

(二)发展园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节能减排压力加剧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经济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条件将进一步增大,同时发达国家也会加强对信贷、土地、建设和环保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制定更加严格的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湘乡传统优势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2、区域竞争白热化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沿海相对落后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低地价、减免各类税费、提供产业发展基金等优惠条件争相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竞争非常激烈。湘乡位于中部省份,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而沿海产业转移有地域多向选择性,并且倾向于向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转移,所以湘乡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面临着很大挑战。此外,虽然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促进了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市间的资源设施共享,但湘乡发展相对滞后,与长沙、株洲的县市差距还很大,如2008年,湘乡地区生产总值为120.1亿元,而长沙县、望城县和宁乡县地区生产总值却分别达到了369.6亿元、194.1亿元和282.4亿元,这就使得长沙和株洲的县市能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并且在招商引资中可能会出现“项目截流”的现象,这会大大削弱湘乡的竞争优势。所以,在长株潭城市群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的形势下,湘乡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

3、资金严重紧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资金已成为严重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工业园区过去主要依赖开行贷款和财政投入,受宏观政策调控融资缺乏新的有效措施,方式单一而且没有独立的融资平台,融资难严重制约园区发展。

4、项目用地受制。随着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指标有限。全市每年仅40余公顷用地指标,而园区开发每年需用地1000亩,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审批困难。由于土地报批涉及规划、建设、国土、发改、林业等部门,报批程序繁杂。三是征拆艰难。由于政策的调整和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及被征拆对象的期望不断上升,园区征地、拆迁推进困难重重。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如何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是湘乡工业园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扶持特色产业和园区的政策存在不足

1、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湘乡市财政历年来属于“保吃饭”财政,这几年,财政收入虽有大幅增加,但刚性支出同比增加,债务包袱日益突出,政策性配套支出年年攀升,加之财政收入结构不大合理,收入质量亟待改善,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资金调度极为紧张,故对园区和特色产业投入不足,靠向上争资来解决发展和壮大。

2、环境急需优化一是部分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没有处理好依法行政与优质服务的关系,凡事拘泥于讲究原则、条规,效率不高,灵活性不强,个别部门强制培训、赞助、摊派,增加企业的负担二是企业周边矛盾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

3.管理服务滞后。园区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工作流程不清晰,体制机制存在弊端;融资缺乏有效手段、征拆推进缓慢、项目落地不快,设施配套不完善;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及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滞后,商贸流通、住宅、金融、保险、邮政等生产生活配套建设落后,园区发展过于单一,缺乏整体配套。特色产业也存在受地域影响和政策制约,管理效能不高,发展缓慢,不成气候,亦渐渐失去了特色优势。

三、促进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始终坚持把工业作为培植主体财源的第一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实施好“筑巢引凤”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消耗能源低、产出效益好的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发展;营造创业投资的良好环境,鼓励全民创业,多途径、多形式激活民间资本创业投资,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份额;加大财政扶持和用地保障,探索工业园区融资新机制

2.要大力扶持对全市经济具有支撑拉动作用的五矿、湘碱、韶峰水泥、金子箱包等骨干企业,采取贴息、补贴、奖励等方式,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予以鼓励和支持,促其做大做强,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对企业进行技改、扩张;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改变过去撒“葫椒面”的做法,整合工业发展基金、产学研基金、市场体系建设、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竟争强、成长性看好、财税贡献大的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研发和生产新产品,增强竞争力,壮大企业规模,以大企业带动形成大产业,发挥扶持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作用和带动效应

3、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在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因地制宜,建设大米、柑桔、油料、果品、茶叶、水产、畜禽、蔬菜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等新型服务业和综合性、专业性商品市场及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植新兴财源。主要做好五个方面:

(一)以推进项目建设突出特色,加快农业产业化

一是要突出抓好主导产业粮猪生产,以项目建设破局。我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湖南省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对粮种大户和养殖专业大户的奖励扶持力度,巩固现有粮猪生产的市场优势。二是要在已有的2个省级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社,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护体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三是重点抓好高标准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油茶新造基地、东郊、山枣水产养殖基地、梅桥、中沙等地的竹木基地建设等地,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特色产业。

(二)以建设工业小区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特色经济

建设乡镇工业小区,采取“连片开发、集约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无序发展现状,而且可以实现“一乡一业、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形成,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发展极”、圩镇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县域经济腾飞的“侧翼”。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产业互补、功能配套,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泉塘、东郊等工业小区,对其加大财政扶持和用地保障,探索工业小区融资新机制。应坚持资金向乡镇倾斜、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公共服务向乡镇覆盖,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棋梓打造湘乡次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完善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布局、产业定位,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以休闲项目开发为延伸,彰显生态品牌理念

未来旅游业作为湘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将打造红色旅游、湘军旅游、佛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构建以大东山旅游区、水府旅游区为龙头,城区为集散地,“两型”农村为新业态的现代旅游格局,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和长株潭生态休闲“后花园”。水府旅游区作为我市“四新区”之一,在2011年破解了资金瓶颈,多杆齐下,“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其“高负氧离子”、“水府鱼餐饮”等项目已经从概念逐渐形成了品牌。借鉴水府经验,我市应继续推进相关的一系列休闲项目的建设,把握好各景点的原创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深入发掘并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许多在此方面有特色的乡镇应当把握机遇,如梅桥镇的摇石洞、富林寺、萧三故居等深厚文化底蕴的资源可以大力挖掘,积极对接省市的相关旅游项目。

(四)以完备生产要素打好基础,合理规划现有资源

谋发展,搞建设,一个根本的要求就是生产要素齐备。我市乡镇目前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远远不够;劳动力充裕但多为外出务工,资本和企业家也多为外出创业人员。设施是硬件,人是软件,潜力大,能量足,如何将其挖掘利用是一个难题。首先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让群众看得见、让资本摸得着的实惠,如拉通泉塘工业小区与红仑新型产业区连接线的s311-s312,使得两个工业区连成一片,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当前可支配的资金资源有限,有限的资源应该向相关的重点的项目倾斜,适时引导土地流转、林权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合法流动,用无形的手完成资源的最佳配置。其次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人才要引进来,请回来,留得住。湘乡作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工业基地,基础好;湘乡本土不缺人才,大多数人内心也并不想外出,近年来人才进入也比较频繁。我市应该加强对人才的招聘和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与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利于为农业的农贸供应、产后服务、解决农副产品的出售、企业的重组、安置和偿债提供良好的策划方案,尤其在组建产品销售网络、产品经营和招商引资以及队伍建设上等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还应该积极与省内大学通力合作,达到充分利用大学的学术、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对农业的改造和农业产业化。再次要多动脑筋破解资金瓶颈。在市财政非常吃力的情况下,为破解资金瓶颈,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完善财政投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财政投融资体系政策导向的作用,规范非正规金融体系成立各种具有财政信用的基金,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以及民间资本注入。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出资或贷款形式,着重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问题,支持重点项目的发展;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推动小城镇建设,并出台促进小城镇发展的相应补贴政策。

(五)以理顺机制优化环境,提供优质政务服务

发展乡镇特色经济,提高公共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公共管理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力,优化政策环境,搞好招商引资。要科学布局规划,实行统筹规划,区域统筹考虑,合理产业布局,利用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来逐渐完善分配机制、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做好小城镇集群发展规划形成小城镇间的互补、协作、共赢发展。针对乡镇信息化程度低,通讯闭塞的现状,对其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同时,各个乡镇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借鉴徐州的有关经验,因镇制宜,避免一刀切,在绩效考核和同业对标中对各乡镇分类考核,鼓励乡镇的干部敢作为、善作为、乐作为、常作为。

四、几个相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地位突出,如何找准角度,做大做实特色产业,扩大特色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占有量,这是一个持续性强、值得加强研究的课题。界定特色,要看其在本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在工业税收中所作的贡献率。在“省直管县”的体制下,还有一些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市县财权事权不匹配,市县工作难协调。新体制下,市级财权事权不匹配,市、县财权事权未能理清,市、县管理关系尚未理顺,影响市县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市来看,对一些涉及区域性的政策工作,由于市县财政的分离与管理权力限制,在落实中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体制性矛盾。从县来看,实行“省直管县”后,财力和资金由省财政统一结算和拨付,但行政体制却仍由湘潭市管理,形成“双重”管理,县级工作难度加大。

(二)市对县无财政管理权,市帮扶县发展的积极性减弱。“省直管县”体制实施后,我市与湘潭市在财政上相互独立,但行政上却是隶属关系,财权和事权分离,湘潭市级帮扶县发展的积极性减弱,对承担的区域性公共管理事务也缺乏必要的支持手段。如韶山灌渠的维护,湘潭市仅仅下文要求我市提高水费,增加维护投入,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持。

(三)市县间税收竞争显化。属地纳税的问题。我市境内的五矿湖铁、有色氟化学、碱业公司等企业电费收入产生的税收一直在湘潭交纳,我市为以上企业的发展作出的利益牺牲不能得到有效地补偿。我们建议:

(一)推行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晰市县两级事权。当前省、市、县政府间在行政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事权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相应的确定财权,使省、市、县之间财政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要进一步界定明确类似县市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对涉及区域性的抗旱排涝、卫生防疫、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支出责任加以明晰。

(二)严格按“省直管县”改革要求规范市县间税收征管秩序。按照新体制文件精神,省内跨市州、跨县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的处理办法,由中央、省、市州或县市按比例分享,分享比例为:中央60%、省12%、市州或县市28%。具体对我市来说,一是请求湘潭市政府继续将湘潭市烟草公司湘乡分公司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就地入库。二是请求解决将大企业电费收入在湘乡产生的税收因企业主管部门财务核算体制改革在异地入库的问题。2011年入库750万元,2012年入库2010年五矿、有色氟化学、碱业公司、南方水泥四家上交湘潭电力局直属分局电费4.6亿元,按现在预征率3.5%计算,国税年收入有1650万元左右。

(三)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建议省财政厅继续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县市财政资金缺口,确保财政各项正常支出,重点扶持园区和特色产业发展,集中支持优势产业,解决基础设施及技术扶持资金,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篇: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色产业发展对策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一、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七户乡地处奇台县东南山区,与木垒接壤,距县城65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也是典型的上山乡镇。全乡地域总面积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乡政府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8092人,主要以汉、回民族为主,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10%左右。

由于七户乡地处上山丘陵区,全乡9.8万亩耕地中旱地占80%,种植业主要以大宗作物小麦、大麦为主,畜牧业以传统畜牧业发展为主,林果业发展步伐较慢。2009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340元,较上年增加了624元,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占36.6%,畜牧业占到36.6%,二三产业劳务创收占到26%。当前,乡域内交通事业、文化事业、卫生条件等涉及民生方面的社会事业有了明显改善。

二、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现状分析

(一)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在全国各省区对口支援新疆加快发展大前提下,奇台县面临大发展的强势机遇,我乡做为山区乡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发展基础,同时也具备经济自身发展的优势。一是地缘优势独特。上山区特有的水、土、光、热资源,为我乡确定发展“四特”产业:特色种植(土豆、小杂粮种植、旱地打瓜、旱地油葵、野菜种植等),特色养殖(土鸡、麝鼠、蜜蜂、育肥牛羊等),特色林果(黑加仑、沙棘、鲜食杏、仁用杏等),特色加工(山野菜加工、小杂粮加工、“一棵树”粉条加工、蜂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发展“四特”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二是资源优势丰富。丰富的矿石资源,吸引大唐鼎旺、玖顺矿业和屯河水泥等公司前来投资开发,矿产业的纵深发展稳步推进,为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运输产业和集镇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优越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神秘的一棵树、深隧

的蟒洞、清幽的石峡及壮观的东塘水库等独特的天山北麓自然景观,且与江布拉克旅游区、汪家口水库毗邻,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潜力大。三是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和即将实行对口支援新疆大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及时把握政策机遇,加大项目跑办力度,促进乡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支撑机遇。

(二)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1、大农业内部结构单一,调整步伐缓慢

七户乡地处上山丘陵区,旱地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空间小,农用机械化程度利用率低,畜牧业比重占到大农业内部结构的40%,传统养殖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步伐慢,林果业发展刚刚起步。2009年,大农业产值占比重70%以上,二三产业产值只占到12%,农业生产方式单一,效益低是制约大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受地理位置影响。居民村庄依坡而建,分散凌乱是村庄的集中表现。同时,由于收入水平低,大多数民房修建于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房屋破旧不堪,村容村貌不整齐也不整洁。农村道路建设步伐慢,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设施落后。全乡90%的渠道及配套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三是农田标准化程度低,山旱地丘陵地零散,无法统一集中种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四是人畜饮水安全无保障,自来水工程管道老化,无水质净化处理设施,春季吃的是泥巴水,对农牧民的健康影响极重。同时,由于管道破旧狭小,也不能满足正常的用水需求。

3、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意识不浓

七户乡地处上山乡,近年来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农户家中的子女想方设法离开本地,留在本地的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部分群众多年来习惯于山区生活,只求温饱,不求发展,农牧民的思想与其它乡镇相比至少落后5到10年。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的意识不强,靠天吃饭的日子过惯了,加上地理条件差,发展上信心不足。二是投入相对不足,由于人均收入低,农民用于发展生产上的资金不足,大钱没有,小钱舍不得投入,留下养老钱是普遍现象三是对科技信息,新生事物的能力需求低,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的技术农民接受

程度低,效果不明显。四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不敢发展。绝大多数农牧民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害怕失败,怕担风险,停留在观望别人的层面。

4、基层组织建设及党员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个别村组干部和党员在思想上淡化,等同于一般群众,只强调客观因素,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心思没有完全放在发展经济上,只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同时,由于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意识,不知道也不去探讨如何从本村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去寻找发展路子。带头创业、带动创业能力低,个别干部作风不实,不愿深入群众,工作漂浮,上级安排了才干,不安排就不主动干,作风不实混日子,个别干部办事不公,只为自己谋利益谋好处,对群众的事漠不关心。

5、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农业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涉农站所单位小、人员少,工作人员知识层次低,服务意识不强,尤其是农科、畜牧部门技术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引用二是农民技术员、乡土人才缺乏,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低,影响了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缺少懂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村组干部中缺少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的人才

6、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水平下滑。七户乡是奇台县教育事业的发源地,近年来,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素质较上个世纪呈下滑趋势。二是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在重大疾病住院治疗方面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村级卫生室医疗条件更低。三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体育活动阵地破旧,设施短缺,群众性文体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少。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老年人、残疾人、五保户救助由于资金不足,影响了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三、加快七户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七户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按照“五三五”长期发展思路:即突出五大重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大开发:“一棵树”品牌、石灰石资源、旱作农业,

实现五大突破。人均收入、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招商引资项目、集体经济积累),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得到提升,二三产业与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2010年着力抓好农业农村9项重点工作。结构优化和规模化种植;现代畜牧业;高效节水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特色加工;全民创业就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新居建设;旅游开发。

(一)立足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充分依托旱地多的优势,重点围绕土豆种植,旱地红花、打瓜、豆类的发展来调结构。在这方面乡党委、政府已经做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今后要继续坚持把土豆种植、小杂粮、红花产业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增强畜牧业的主导地位。重点扶持生猪养殖、牛羊育肥,尤其是发挥好山区地域广、基础好的优势,大力实施发展土鸡养殖和蜜蜂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实现以特色养殖为农民主要增收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七户乡1.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9个示范园,主要栽植杏树、果树、沙棘、黑加仑等品种。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农民对发展林果业认识不足,效益较低。今后要以平顶村十组陈寿示范户为典型,大力实施果园更新改造,重点推广仁用杏、鲜食杏、黑加仑、沙棘为主的林果业发展。四是发展特色加工业,充分发挥七户乡土豆粉条加工、山野菜加工、小杂粮加工、蜂产品加工的优势,规范四个加工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规模,以“一棵树”品牌为主打方向,着力打造“一棵树”土豆粉条、土鸡蛋、土鸡、山野菜、小杂粮、蜂产品等有机、绿色产品的品牌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充分调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因素,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复种指数,全面加快全镇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构建和谐xx。

(二)强化教育管理,加大教育投入

xxx文化教育较为落后,主要限制因素可能受传统观念以及教育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改善教育设施,更新观念,提全镇高人口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因此结合xxx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控掇保学力度,提高巩固率,降低辍学率,避免产生新的文盲;二是加强社会教育,鼓励开办农民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