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腹地。全区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草地面积304万亩,辖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万人。兰新铁路、国道312线、227线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内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发展优质蔬菜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甘肃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中国西部著名的蔬菜之乡。
一、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甘州区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甘州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开发作为富民强区的战略举措,按照“扩大规模、调优结构、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创新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采取典型引路、行政推动、投入启动、科技带动、市场牵动等配套措施,花大气力,综合开发,使全区蔬菜产业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1、抓基地,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围绕打造西北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县的战略目标,在重点抓好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普及推广的基础上,全力抓好不同区域蔬菜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在全区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弓棚、地膜覆盖和露地生产“五种生产模式并举”,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轻工原料蔬菜“三大优势蔬菜齐抓”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格局。截止200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8.5万亩,其中:正茬蔬菜15.4万亩,瓜类0.45万亩,复种蔬菜2.65万亩。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
5.36万亩,其中温室面积2.9万亩,拱棚蔬菜2.46万亩。全区高原夏菜面积15.2万亩,保鲜贮运蔬菜7.1万亩,脱水蔬菜2.2万亩,加工番茄面积2.3万亩,加工马铃薯3.6万亩。当年蔬菜总产量达7.5亿公斤,实现产值近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蔬菜纯收入达3.5亿元,全区农民人均10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6%。
2、抓调整,科技化程度不断提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进名、优、特、稀品种,推进栽培品种的升级换代,使全区蔬菜种植种类增加到8大类28种120多个品种。在优化品种结构的同时,紧紧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优势,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工厂化育苗、嫁接换根、高垄覆膜、配方施肥、膜下滴灌、防虫网覆盖、机械卷帘、粮菜套种、麦后复种、蔬菜连茬种植等多项新技术、新设备,不仅提高了菜农的经济收入,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科技素质较高的生产能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抓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按照“以销促产”的原则,重点完善、改造、配套建设蔬菜专营市场,在城区、城郊和主要蔬菜产区乡镇建立专门蔬菜交易市场和产地市场,自上而下建立沟通区乡、连接区内外的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络,逐步构建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城乡一体、内外畅达的市场流通体系。目前,区内有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和新墩镇金丰源韭菜批发市场两个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有蔬菜经纪人、蔬菜运销大户400多人,年蔬菜交易量达6亿公斤以上,与全国100多家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建立了通联关
系,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
4、抓质量,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区上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名牌的意识,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进程。2001年,甘州区我县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区)。2010年又被农业部被确定为露地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之一。全区共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6万亩,黄瓜、辣椒、西红柿、甜椒、茄子、甘蓝、菜花、青笋、韭菜、西兰花、洋葱、胡萝卜、马铃薯、大白菜、芦笋等15个品种先后取得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区上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管理办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总则和各类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因地施策,科学引导,进一步加快了标准化生产进程。全区注册的蔬菜商标有7个,甘肃省名牌蔬菜产品3个,蔬菜产品的已开始逐步走上品牌化营销之路。
5、抓龙头,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依托蔬菜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蔬菜产品的系列开发,重复增值,形成依托蔬菜产业办企业,以企业发展反哺蔬菜产业的新格局,努力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甘绿、四通、屯河、嘉禾、陇兴等一批蔬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已经崛起,“定单蔬菜”、“合同种植”等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全区得到全面推广,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拉动了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二、甘州区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1、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蔬菜基地主要位于戈壁绿洲地带和黑河灌区,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公路、铁路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快捷。区域内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降雨稀少,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沿山区海拔最高3600米,最低1670米,平原区海拔最高2230米,最低1410米;年平均降水量在113-120mm,年蒸发量为2291mm。全年日照时数达3106h,6~7月份日照时数达8~9h。年太阳辐射148.12卡/平方米,年平均气温7.0℃,最低气温-27.8℃,最高气温38.5℃,≥10℃的活动积温3234.3℃;无霜期无霜期138-179天天。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和高原夏菜,条件得天独厚,各类蔬菜均适宜种植。
2、市场前景广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
7、
8、9月份因气候炎热,常有暴雨、台风和洪涝灾害,当地夏季蔬菜生产受到严重抑制,夏季蔬菜供应淡季矛盾突出,供应量严重不足,形成蔬菜市场供应的一个大淡季,主要依靠外调蔬菜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而在我区,
7、
8、9三个月主要靠自然条件生长,正是蔬菜生产旺季。因此,我区瞄准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
7、
8、9月份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甘蓝、菜花、莴笋、辣椒等夏季蔬菜生产,市场空间很大,从而把我区着力打造成西北地区主要的夏季北菜南调基地。同时,我国北方地区新疆、宁夏、内蒙、西藏、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以及邻近的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外域,受海拔和纬度影响,冬季气候严寒,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种植品种很有限,仅限于叶菜类和少量黄瓜等,蔬菜供应淡季(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7个月,冬春季蔬菜需求量极大,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促进我区蔬菜产品周年均衡上市,实现增产增效。我区生产的韭菜、茄子、辣椒、黄瓜、甘蓝、菜
花、莴笋等蔬菜西北各大市场和东南沿海省区市场具备相当竞争力,其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3、生产技术先进。甘州区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84人,有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60多名,全区已拥有一批较强的技术力量,农民群众种植瓜果蔬菜经验丰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认真总结本地蔬菜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区上坚持科技兴菜战略,引进推广山东、宁夏等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不断引用高新技术成果,广泛对菜农进行技术培训,使蔬菜基地每户菜农至少有1-2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劳动者。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和栽培模式得到持续发展运用。目前新型温室大棚棚架结构在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为蔬菜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设施条件;主栽蔬菜新优品种筛选试验坚持开展,为蔬菜生产品种的换代更新,提供超前性的技术储备;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生产适用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提高了我区蔬菜栽培的综合技术水平,菜农科技素质明显提高,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逐渐被先进的现代高科技方式所替代。
4、加工运销网络健全。我区现有各类蔬菜加工贮运企业近30家,其中大中小脱水加工企业20多家,蔬菜保鲜贮运企业主要有2家,蔬菜批发市场2家,番茄加工企业2家,马铃薯加工企业1家。有蔬菜经纪人、蔬菜运销大户400多人。位于城区的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网络通讯设施设备齐全,可以向菜农、客商公布全国各地每天的瓜果蔬菜市场行情。市场内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了瓜果蔬菜无公害检测仪,提供无公害检测服务。依托中心市场同省内外50多家大型批发市场保持常年购销关系,依托龙头企业建立起了良好的原料蔬菜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体系。生产的温室韭菜反季节蔬菜畅销西北省区,生产的高原夏菜畅销东南沿海省区,生产的加工脱水蔬菜远销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内引外联的加工运销网络已经形成,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甘州区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对策
(一)注重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1、建立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全面实行国家制定的权威质量检验标准体系,并逐步与国际通行标准衔接。树立蔬菜生产“绿色意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中严格执行基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及其它相关标准所构成的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确保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蔬菜产品,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
2、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目前的蔬菜市场不仅对蔬菜商品的营养品质、风味和无公害等方面要求严格,而且对产品的外观商品性、产地和品牌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今后蔬菜的生产标准将更加严格,分级包装、净菜上市已成为必然趋势。和其它商品一样,蔬菜产品也要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目前,我区注册的蔬菜商标和名牌蔬菜产品还很少,急需加快蔬菜产品的品牌化步伐。
(二)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
1、发挥资源优势,扩张生产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甘州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近年来,随着省内各县区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区的蔬菜生产领先优势受到严重挑战。
只有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速度,扩张生产规模,强化规模优势,才能进一步巩固甘州蔬菜抢占市场的竞争优势,确保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并以蔬菜生产为突破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养龙头企业,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业的发展方向。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形成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蔬菜加工、运销公司等龙头企业。目前,我区的蔬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低、加工技术装备差、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许多问题和不足。今后,我区要再建立4-5个规模较大的蔬菜保鲜贮运企业,扩大冷藏贮运加工能力,使区内的年冷藏贮运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以满足蔬菜产业发展对保鲜贮藏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促进高原夏菜生产经营。要对中小型脱水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振兴脱水蔬菜生产雄风。
(三)健全市场体系,开拓国际市场
1、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和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经常分析评估市场,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支持和业务指导,做好发展规划,大力组织生产,强化技术培训,引导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同时,在一些发展较薄弱的环节和领域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或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作用。
2、规范市场管理。目前,千家万户的零散小生产无法参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竞争,松散无序的市场管理迫切需要治理整顿和规范。我们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批发量大、集散能力强的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以城区中心批发市场为主体,乡镇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乡村购销点为基础的市场网络,逐步营造一个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逐步建立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完善市场体系,与国际国内市场逐步接轨,为我区蔬菜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做准备。
3、强化信息服务。通过信息人才的培养和设施的配备,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农业信息系统,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反馈发布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蔬菜批发价格和主要产地的蔬菜生产状况,沟通衔接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开展订单农业和蔬菜期货贸易,从而指导经营决策,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
1、改进栽培设施。我区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在保温、灌水、换气、防病虫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费工费力、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设施的研制和改进,如新型保温材料,保温增温设施,覆盖材料开闭的自动化、省力化装置,滴喷灌设施,换气排湿设施,防虫防病设施及自动遮阳降温设施等。
2、推广工厂化育苗。工厂化育苗是以先进的育苗设施和设备装备种苗生产车间,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过程,以现代化、企业化的模式组织种苗生产和经营,从而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与传统的
育苗方式相比具有用种量少、占地面积小、苗龄缩短、节省时间、病虫害发生减少、育苗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利于统一管理等优点,可以做到周年连续生产。我区已建成的陇兴、梁家墩五号和万隆三个工厂化育苗中心,但其规模还较小、设施设备水平还不高,满足蔬菜生产对种苗的需求能力有限。今后要继续该扩建工厂化育苗中心,充分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求。
3、加强新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要调整引种目标,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上级业务部门的合作,尽快选育出优质、抗病的蔬菜品种,以便生产出商品性好、营养价值高的无公害蔬菜。在新品种开发上,除挖掘、开发我区特有的品种资源外,应以韭菜、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西葫芦、白菜、甘蓝、菜花、莴笋等主栽品种为主,以食用菌、山野保健菜及瓜果蔬菜新稀特品种为补充,加强品种的引进和研究,选推一些适用于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短缺品种。
4、重视采后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应用。建立技术先进、成本较低的蔬菜采后处理技术体系,推广分级包装上市,减少蔬菜采后损耗,降低成本。大力开展蔬菜深加工转化增值,开发丰富多彩的加工制品,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5、实施人才开发工程。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既懂生产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对从事蔬菜生产、科技开发、经营销售等工作的人员和广大菜农进行培训,提高文化水平、生产经营技能,提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实施人才开发工程,使我区蔬菜产业发展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的轨道上来,保证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6、建好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把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建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建成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区蔬菜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黄岩区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模板)食品营养与检测10-1班
蔡健
学号20102345摘要。本文从黄岩区蔬菜生产现状出发,针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无公害蔬菜生产问题、品牌意识不强、生产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等措施。
关键词:蔬菜;现状;问题;对策
黄岩区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润湿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6.8℃,极端最高38.1℃,无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量1675.8毫米,日照1955小时。土壤ph值6-8。境内江河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1]。全区地貌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黄岩独特的自然条件,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温、光、气、热、水资源。目前黄岩的主要蔬菜有:茭白、番茄、红茄、红莳药、富山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等。
1黄岩区蔬菜生产概况
1.1蔬菜生产现状
首先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黄岩区近年来紧紧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田作物渐减,与1999年相比,粮食物作减少了23.08万亩,而蔬菜瓜果增加了9.84万亩。200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产量21.76万吨,实现产值2.56亿元,蔬菜产值已占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4.6%,成为黄岩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以上三项指标平均每年分别以28%、29%、35%的速度递增,但是近几年增长幅度呈逐步下降趋势。在“树名牌、创特色、扬优势”的指导思想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蔬菜内部结构,发展设施型蔬菜,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在国内蔬菜市场基本饱和,竞争剧烈的不利形势下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茭白为主导的高效蔬菜生产体系。
其次,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到2007年止,全区有区级常年蔬菜基地18个,面积3600亩。近年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当地各种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化特色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如新前、头陀茭白基地,院桥大棚番茄基地,宁溪红茄基地,高桥黄瓜基地,沙埠芋艿基地,秀岭莳药基地,北洋前蒋白萝卜基地,南城药山小青菜基地1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等等。并陆续注册了一批优质蔬菜品牌,如“剑山”牌茭白、“沙埠”牌芋艿、“富顶”牌高山蔬菜等。区蔬菜办还相继制订了《黄岩双季茭白》、《沙埠早乌芋》、《双季茭白无公害生产》等系列黄岩区地方标准和《黄岩双季茭白安全生产模式图》、《黄岩红茄安全生产模式图》,并在各生产基地进行认真组织实施。
1.2主要蔬菜品种及销售状况1.2.1茭白
黄岩双季茭具有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农药残留低、适种范围广的优势,已成为全区农业的一大支柱产品,在黄岩头陀镇建有双季茭白基地。2007年,6万亩茭白总产量达7.95万吨,总产值1.89亿元,黄岩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和双季茭白生产基地,全区茭白有95%以上采用棚膜覆盖栽培。双季茭95%以上销往外地市场,产品跨长江、过黄河、遍布华东、华中、华北十多年省市,在江、浙、沪几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
1.2.2二茄(番茄、红茄)等特色产品
除茭白以外,大棚番茄与大棚红茄生产水平高,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近几年发展速度快,“二茄”已逐渐成为蔬菜产业的另一主导产品,目前黄岩区是全省最大的大棚番茄越冬栽培基地。大棚番茄主要分布在以浦口杨、浦口西、繁荣、高洋等村为中心的院桥镇,全区面积8000多亩,总产量3.24万吨,产值5200多万元。产品95%以上销往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市场[2]。特别是近两年无限生长硬果型优质番茄新品种的推广,为番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黄岩区大棚番茄被列为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红茄是黄岩区域第三大宗以销外地市场为主的蔬菜,全区面积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宁溪前洋、北洋前蒋、北城新宅等地。近年来,上郑、富山等高山红茄发展势头也较猛,全区年总产量超万吨,60%以上产品销往温州、义乌、东阳、杭州等地市场。
黄岩区的其它特色蔬菜品种也较多,如胜利黄瓜、沙埠芋头、前蒋菜头、井头莳药、药山韭、羽山葱、平田紫莳药、富山高山菜头等。这些蔬菜地方特色强,产品质量优,在消费者心中都有较好的声誉,在这几年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这些特色蔬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3西部山区高山无公害蔬菜
高山蔬菜种植环境污染少,是无公害蔬菜的重要补充,高山土地资源丰富,发展高山蔬菜,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种植高山蔬菜0.95万亩,西部山区种植的高山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蔬菜,除自产自食外,共有商品菜5000多亩,主要种植茭白、红茄、白萝卜、紫莳药、辣椒、四季豆等。其中茭白,紫莳药、白萝卜、红茄具有较强的高山地方特色,并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
2、黄岩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区蔬菜产业中还没有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产业化所要求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基地与大批发市场之间也没有建立产销联接的互通关系,生产者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同业自律意识较差。近年成立的各专业合作社也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蔬菜流通中批零差价较大,“两头(生产者、消费者)哭、中间(中间商)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果形成了“种菜不如卖菜”的怪现象。自产自销农户因市场摊点少而出现卖菜难的现象也比较突出[3]。
2.2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任务仍很艰巨
从蔬菜生产产地的大环境来看。近年来,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郊区。而对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很少监测、控制,大量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恶臭,有的还具有较大毒性,它们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有的落在水体中,以各种形式使蔬菜受到严重污染,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地下降。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中地膜、塑料大棚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增多,塑料已成为新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我国传统农业有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的习惯,污灌在城郊和工矿区附近更为普遍,带来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及重金属盐等有毒物质,甚至含有医院污水中的病毒、大肠杆菌、寄生虫等。黄岩素称“化工王国”,特别是在江口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化工厂,大量的污水排入永宁江,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蔬菜生产十分不利。
从生产者来看,菜农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薄弱,有些菜农根本不管有无病虫害,而是每周喷一次杀虫药或杀菌药,蔬菜产量提高了,但是菜中农药和化肥的残留量也提高了,降低了蔬菜质量。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有些地方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黄岩区曾对16种蔬菜进行抽查,硝酸盐检出率为100%,超标率达87%。
2.3品牌意识意识不强,产品包装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蔬菜大部分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处理和包装。随着生活水平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的提高,人们在购买蔬菜时不仅要考虑到蔬菜的质量,还要考虑到包装的新颖和美感。面对wto的挑战,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蔬菜生产、流通、采后处理、包装等标准,并严格执行,从而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有信誉,以实现树形象、创品牌,扩大外销市场的目的。
2.4设施相对落后,抗灾害能力弱
虽然近年来区级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比较大,但由于蔬菜基地的投入要求较高,区级新建蔬菜基地每亩500元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4]。同温岭等周遍县市相比,政府投入和农民自身投入都远远不如他们。老蔬菜基地多数因年久失修,基地外蔬菜产区的设施则更为落后,抗灾能力更弱,特别是每年台风季节,蔬菜生产损失大,价格波动大,同时设施的落后还影响到其它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目前黄岩区没有收取蔬菜基地征用的菜田建设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投放与新技术的推广。
3黄岩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科技化”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着力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固高效的蔬菜生产基地。对现有蔬菜基地的设施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不断提高蔬菜基地设施的水平,逐步建成一批生产能力强、档次高、抗灾能力强的标准化蔬菜基地;同时,要加强对已建成的蔬菜基地的监管,按时足额收取菜田建设费。通过基地建设,实行集中布局,连片种植,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保持蔬菜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外延的适度扩张。
3.2加强基地建设,选择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
对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有无大环境污染问题,要求附近无污染的工矿企业,其灌溉水源地、地下水或河流上游无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菜地不含有天然有毒物质,使基地所处的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低于国家允许标准。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鼓励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户进基地去种植蔬菜,同时政府应做好生产基地附近污染企业的搬迁工作,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规范化建设,保证生产环境合格,从而为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提供基础保证。黄岩西部是丘陵山地,很少受到“三废”的污染,土壤、水质、和大气都具有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3.3合理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每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黄岩区一般要遇到35度以上高温、干旱或台风、暴雨天气,喜温和喜凉蔬菜陆地栽培较为困难,从而导致蔬菜产量骤减,俗称“伏缺”。因此,利用山区夏季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是缓解蔬菜“伏缺”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例如,西部的富山乡为纯山区,山场广阔,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山林面积6.6万亩,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南正顶,大岙尖、仰天湖和望海岗等,发展高山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山蔬菜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旺驱淡、填空补缺”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本山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实行区域化布局。要改变目前高山蔬菜生产过于分散的格局,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集中连片,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3.4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传统种菜向科技种菜转化,提高菜田的产出率,在品种和品质上求新、求奇、求特、求质、求效,促进蔬菜品质提高。建好蔬菜科技示范园,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蔬菜的窗口和菜农学习的样板。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以丰富市场供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积极开展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兴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蔬菜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健全蔬菜技术推广网络,搞好培训、指导、咨询等工作,培养造就一批蔬菜生产科技能手,提高菜农整体素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7、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者素质
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科研、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拔一些年纪轻、事业心强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生产大户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实习,使这些人尽快掌握蔬菜生产经营知识,学成后充实到蔬菜生产第一线。此外,要加大培训力度,县、乡镇(街道)要层层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蔬菜生产经营适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蔬菜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黑龙江省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