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根本途径是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进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

三产融合是什么。一斤普通黄瓜在田头的价格不过几元,加工成黄瓜汁、黄瓜脆甚至黄瓜面、黄瓜营养餐之后身价就会倍增;而如果是一个有品牌、有有机认证、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黄瓜,身价则更会大大提高。假期到郊外果园采摘、休闲,不仅使市民得到田园之乐,也让农家获得可观的收入。这是蔬菜行业通过完善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推动

一、

二、三产业融合,撬动“大市场”的生动案例

三产融合是指通过鼓励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

三产融合价值何在。三产融合一旦落实,将解决困扰中国农业的两大难题——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延长产业链的农业要求农民与时俱进,它们将不仅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他们将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或者职业农民,他们不仅仅要掌握农业生产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分析、生产管理、组织协调等能力,哪怕他们不全面参与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比如只参与生产,对他们的能力要求也将是全新的、更高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储橙、柳桃还是潘苹果,他们不仅营销手段是新的,他们的生产、加工、物流过程也是不断更新的,对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都提出了高要求。

三产融合的条件是什么。

在当下中国,“三产融合”已经在部分地区开花结果了。不过,要想让三产融合互动在全国推广开来,这还需要很多条件。一方面是“硬”条件,比如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可能实现三产的联动。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偏低,原因之一在于土地经营过于分散。另一方面则是“软”条件,需要农业现代化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术、新机制。

三产融合怎么做

中央农村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这可以理解为,三产融合将以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支持政策将向这些龙头企业倾斜。

在整个农村的大产业链中,谁来将每一个产业环节紧密的关联起来,将是一二三产业融合成败与否的最关键点。目前来看,我国虽然合作社数量众多,但能发挥融合作用的合作社实在有限。所以,最终能够扮演这个突破性角色的只有龙头企业,只有他们具备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去做这项融合的工作。

国家扶持三农融合的具体政策

至于国家扶持三农融合的具体政策是什么,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秦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均认为,下一步我国将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诸多涉农项目、涉农资金有望进一步整合,用以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做更完善的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除了财政支持,政府还有望给龙头提供一些其他的支持性政策,例如农业科技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人才引进支持等。

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其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二是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三是农村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分离,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四是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

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五是开发食品短链,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增收和增加财政支农的难度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加:一是资源环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硬约束明显加强,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明显加剧;二是农产品成本提高、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日趋突出,增强农业的资源和要素竞争力日趋紧迫;三是稳定或提高农产品价格的难度明显加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空前凸显;四是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提升农业价值链、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风险挑战显著加大。此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快速形成。在此背景下,要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那样,“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必须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新作为。

用创新思路打新牌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在县和县以下,关键在创新。为此要注意用创新的思路打好以下几张牌。

第一,打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牌。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做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文章。为此,要明确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向,注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两个关系。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关系二是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

第二,打好坚持消费导向的牌。新世纪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相对于一般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要做好“消费导向”的大文章。按照消费导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关注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农业需求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年

龄人群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差异,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选市场定位、瞄准细分市场创造条件。如近年来,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消费方式日益引起消费者的青睐,与80后甚至90后、00后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群体有密切关系。其次,要在重视适应需求、面向需求的同时,注意增强创新供给、引导或激活需求的能力。实践证明,发展体验经济,是引导中高端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市场、创新市场、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重要选择。

第三,打好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有二三产业作为与农业融合的对象。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等涉农工业和服务业加快融合,深刻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从国内外趋势看,农业价值链的主要驱动力正在呈现从生产者向加工者再向大型零售商转移的趋势,农机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咨询设计、农业供应链管理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性迅速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近年来引发各界关注,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农产品流通环节相对于生产环节组织化程度高,在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中容易占据有利地位;二是农产品流通服务发展滞后,亟待将提质增效升级与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城乡服务业协同发展,还可以借助新型农民培训和发展职业教育等方式,夯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当今世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引擎和催化剂,加速了产业融合的进程。发展农村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也将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黏合剂。

此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需要打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试验示范和完善相关政策等。

第二篇: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积极推动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对涉及农业部职能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制定了2016年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预期成果和时间进度。

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起草小组,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布局。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适时发布。

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支持每个省建设不超过5个试点示范县、50个试点乡、500个试点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及信息进村入户示范村、最美休闲乡村、一村一品乡村等。会同财政部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重点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休闲农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产业扶贫等。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和合作社争取信贷支持。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将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计划创建一批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先导区。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拟定了先导区创建标准,重点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域、贫困地区,按照规划编制科学、产业基础良好、新型业态丰富、产城融合协调、利益联结紧密、运行机制完善等条件,拟利用5年时间,创建150个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

第三篇:推进黔南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黔南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作出了“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既是对全省的殷切希望,更为黔南扶贫攻坚、同步小康指明了方向。现就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推进黔南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谈几点认识。

突出优势调整结构

黔南州是贵州南大门和西南出海通道,交通区位优越,生态气候良好,物种资源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优势和基础。

近年来,黔南始终坚守“两条底线”,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185工程”升级版为抓手,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个核心指标全面提升。2014年,全州农业增加值达151.25亿元,粮经比达36∶64,非粮增加值占比达85.5%;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51.9亿元,占gdp的6.5%;旅游总收入达344.9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65元。

突出特色创新激活

农业是综合性产业、大健康产业。茶叶、蔬果、烤烟、刺梨和中药材是黔南州特色优势产业。黔南围绕特色调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创新激活“第六产业”。

强化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规模化发展,黔南相继出台了茶叶、刺梨、烤烟和农业发展的意见,打造“185工程”升级版,使“亩均185”向“人均185”转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和“黔茶走出去”战略,全州茶叶面积由90万亩发展到129万亩,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20.71亿元,列全国13位(提升11位)。2013年以来,全州刺梨种植年均新增10万亩以上,目前已达30余万亩。围绕品牌、品种、品质,强化科技引领,全州共推广蔬果新品种166个、新技术52项。以大健康及绿色消费为导向,全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累计达291个。2014年,全州蔬菜、水果产值达127.35亿元和18.8亿元,农民收入中的41.5%来自蔬果产业。

强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按照“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服一体化”和“2+x”农业园区产业化模式,推动农业园区与现代加工业、物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创新“镇园合一”的管理机制,提高基层干部抓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全州有省州级农业园区50个,2014年产值184亿元,同比增长110%。

强化龙头带动,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2014年,全州新增土地流转204万亩,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74个,带动农户20万户,有效解决了农民对接市场难的问题。其中,信邦制药、永红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一批农户发展药材种植、肉牛养殖与加工。

强化以工带农,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农林畜产品加工和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强化对外招商。落实优惠政策,资金项目向涉农加工业倾斜,助其发展壮大。2011年以来,全州共引进种养殖及加工项目374个,目前已竣工投产204个。

强化农旅结合,促进三产繁荣。现代农业和旅游业都是综合性产业,黔南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康体等。截至目前,全州121个村寨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0.67亿元。其中,三都葡萄、荔波瑶山、惠水好花红、福泉江边寨等乡村旅游品牌渐成气候,2014年贵定金海雪山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2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强化商贸物流,促进农产品销售。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破解农产品“走出去”的难题。2014年,全州蔬果外销量达32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龙里省级快递物流园建设,目前已有9家大型快递物流企业入驻,年内建成投入运营的蔬菜批发交易园区将成为省内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此外,依托供销社和移动互联网+,强化为农服务,打造“百亿电商惠农村”新品牌。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抓规划,强谋略。立足资源优势,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三产融合,做强做大茶叶、蔬果、烤烟、刺梨、中药材、畜牧业六大特色主导产业,把生态旅游和商贸物流培育为支柱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发挥广州帮扶优势,借横琴和南沙自贸区之力,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走出去引进来,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调结构,强规模。深化结构调整,完善规模化种养、加工和营运产业链,确保农业增效增收。实施水改旱、粮改经,将25°以上的高。y田和坡耕地全部改种为经果林。力争到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刺梨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亩、无患子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同时,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做强做大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

抓生态,强循环。全面推进“绿色黔南”建设。按照“吃干榨尽”、可持续发展思路,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统筹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依托种植业大力发展养殖、畜牧、食用药用菌生产加工、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减少农药用量,冬闲种植固氮绿肥,实现绿色增收;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体,推进农旅、林旅、茶旅深度融合,带动其他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成就黔南差异发展、绿色崛起。

抓品牌,强市场。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特色、绿色、生态、健康”核心品牌竞争力。发挥品牌效应,把都匀毛尖茶培育为百亿产业,让“贵烟”、“匀酒”、“苗姑娘”、“益肝草”、“信邦药业”、“铁皮石斛”、“绿壳鸡蛋”、“三都香猪”等品牌引领产业,占领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抓组织,强基层。发挥村支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消除“空壳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民创造活力,构建股权、股金和打工多元利益连接增收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引领作用,带动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接下来,黔南州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好“四个一批”、“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把农业及加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培育成守住“两条底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小康。(作者系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责任编辑/哈文丽)

第四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16~20.

[2]梁晓东.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13(4):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