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园区的路网规划控制5篇

第一篇:浅谈工业园区的路网规划控制浅谈工业园区的路网规划控制

摘要。工业园区的交通特征与居住、商业等功能片区有所不同,但相关技术标准的普适性、滞后性等局限,并且目前很多大企业热衷于圈地,也使工业园区道路系统难以成形,因此需要对工业园区的路网规划控制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某工业园总体发展规划为例,从道路间距和横断面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园区路网的规划控制,为同类案例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业园区,路网,规划控制

1.前言

工业园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园区路网的规划控制直接影响到园区建设发展的质量和可操作性。工业园区的交通特征与居住、商业等功能片区有所不同,具有货运交通量占较大比例,人流出行以通勤目的为主,钟摆交通明显等特征。但由于相关技术标准的普适性、滞后性等局限,各工业园区的道路规划控制应充分研究实际需求,避免对技术标准的生搬硬套。

此外,不同企业的用地需求各不相同,很多大企业热衷于圈地,使工业园区的道路规划实施困难,干道难以贯通,支路偏少,断头路、丁字路屡见不鲜,路网系统难以成形,促使工业园区路网规划控制方法不断创新。

本文以内蒙古某工业园总体发展规划为主要案例,从道路间距和横断面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园区路网的规划控制。

某工业园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紧邻甘旗卡镇,用地面积为57.72平方公里,现状已有部分企业入驻,规划以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物流等为主导产业,同时依托园区中部的赛马场、博王府、沙湖等旅游和景观资源发展部分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

2.道路间距控制

园区道路间距决定了围合地块的大小、形状甚至两侧土地的使用方式,必须满足本地企业制造工艺的需要。因此某工业园的路网间距首先参考了园区现状入驻企业和周边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面积和长边长度,并分产业进行了统计(附表)。发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面积多在6-20公顷范围内,个别企业达到30甚至70公顷;企业用地长边长度多在500-700米范围内,最长的企业为1600米,平均长宽比为2.1:1。装备制造企业面积多在5公顷左右,个别企业达到20-25公顷;用地长度多在200-300米范围内,最长的企业为1000米,平均长宽比为1.5:1。新型建材企业面积多在4-10公顷,个别企业达到20-30公顷;用地长度多在200-400米范围内,最长的企业为700米,平均长宽比为1.8:1。

笔者认为在满足交通需求和保证园区主干路系统完整性的情况下,园区主干路间距应由大型企业的生产工艺要求即大厂房尺寸所决定,支路间距由普通生产厂房的最大尺寸决定。在工业园区规划布局过程中,道路系统的形成与否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在规划中应刚柔相济,在保证园区路网骨架基础上,对支路建设控制上充分预留规划弹性。

因此基于路网和街区的弹性开发理念,将规划道路分为“强制性道路”和“弹性道路”两种。强制性道路承担重要的交通功能,所限定的街区尺度适应大型企业建设;弹性道路扩大路网的交通容量,并便于中小企业出行,规划实施时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或取消,同时合并两侧地块。由此提出“弹性模矩系统”(图1)。模矩式街区划分模式的优点体现在灵活划分、适应性强、基础设施成本较低。模矩的基本尺寸依据各产业对地块的需求研究来确定。根据苏州工业园、广州开发区等成熟园区的地块划分研究发现,每个地块设立企业数多为1-2个,且不超过3个。因此,当入驻企业过多时,应建设弹性路网。

图1工业用地弹性模矩系统示意图

根据以上分析,规划建议农畜产品加工园路网间距控制在700-800米,每个街区面积50-65hm²,最小准入面积10hm²,容纳2-5家企业。装备制造园区路网间距控制在500-600米,每个街区面积为25-35hm²,最小准入面积5hm²,可容纳4-7家企业。新型建材园区路网间距控制在600-700米,每个街区面积35-50hm²,最小准入面积10hm²,可容纳5-8家企业。每个街区内规划十字形弹性路网。当一个街区出让给多个企业时,按照各企业实际需求划分不同地块。原则上先按照有利于形成弹性道路的方案布局,经整个街区企业协商同意后,方可调整或取消弹性道路,但必须保证利益相关企业至少有一个临规划市政道路的独立出入口。临g304国道和s305省道的地块,应尽可能出让给用地需求较大企业或选择用地长边临路的布置方式,以减少公路上单位出入口的数量。

3.道路横断面控制

道路横断面是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以及分隔带等部分组成的。横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道路的等级、性质和红线宽度以及有关具体资料,确定各组成部分宽度,并给与合理的布置。交通结构和交通量是道路各行道宽度设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某工业园中,规划道路根据主要承载的交通类型分为4类,包括货运主干道、货运次干道、通勤性干道和通勤性支路,又根据与城区的关系和园区内旅游资源的分布,确定部分道路具有礼仪或旅游的属性。

货运主干道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园区边界道路等,在商务和旅游服务中心外围设置货运主干道环线,保护中心区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舒适环境。园区内的其他大多数主干道为货运次干道,与货运主干道形成平均间距约1公里的网络系统。为保证行车速度与安全,横断面以四幅路和双幅路为主。考虑到货运交通量比重较大,且大中型货车比例较高,对交通流组织效率和车道宽度的要求也较高。因此,横断面车道宽度应充分考虑货运交通的影响,货车道宽度加宽至4米,交叉口转弯半径也需满足大型货车的需要。同时可缩减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但考虑当前城市电瓶车的大量使用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工业园区用地充足的情况下,不宜采用人非共板的断面形式。通勤性干道主要承载城区与园区之间的区际上下班交通,尤其是园区内商务服务中心和科研园区的就业密度较高,需要通勤性干道的容量支撑。通勤性支路是由园区内居住用地发散至周边工业用地的道路,主要为职住临近的职工通勤和日常生活出行使用。某工业园内的规划居住用地主要由现状村庄改建而成,每处容纳人口约为1万人,服务半径约为1500米,因此上下班交通主要为步行和非机动车,需在道路横断面中考虑适当宽度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规划通勤性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宽度为3.5-5.5米,在考虑设置路内停车的情况下,再适当放宽某些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规划人行道宽度为3-3.5米。

工业区的道路绿地建设主要与2个误区,一是因近期绿化建设资金紧缺,不建设也预留沿路绿化空间,终致园区环境趋向恶劣;二是所有道路都设置宽阔的沿路绿带,结果绿化质量难以保证,园区景观乡村化,缺乏现代气息。合理的做法应是:重点道路打造精品景观,一般道路采用建筑退界控制形成预期的界面形态。某工业园的礼仪性、旅游性道路同时又属于通勤性干道或货运次干道,主要连接园区内商务服务、旅游服务中心与城区以及东湖景区,要求道路用地内有较高的绿地率。其中礼仪性道路要求绿化设计强调快速通行时的视觉冲击力,旅游性道路则强调舒适的慢行体验。

4.结语

由工业园区先导建设带动城区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要模式之一,与各地工业园区大量建设不匹配的是,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某工业园的道路规划控制提供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路方法,可为同类案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惠英,杨东援.价值导向,保障资源,差别控制——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的道路交通若干指标研究.上海城市规划,2012-22.3.4.石飞,陆建,卢金河,万千.开发区道路网规划方法探讨.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9-3孙继英,汪精海.谈谈汽车制造工业园路网密度的控制.四川建筑,2009-9熊晓东.工业园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分析.中国市政工程,2005-4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1994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0年,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围绕“争先率先、聚焦转型、突出创新、改善民生”工作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亮点增多、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其中出口343亿美元,分别增长44%、42.1%;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

今年以来,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进二次创业,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1-5月,全区实现工业产值1688亿元,同比增长19%;新增注册外资18.9亿美元,增长55.7%;进出口总额318.3亿美元,增长8.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2亿元,增长23.8%;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亿元,增长20.1%。

近年来园区发展有以下特点:

1、转型发展初显成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纳米产业双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鸡湖双百人才、文化繁荣“八大计划”,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五大新兴产业(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品牌初步打响,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获得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等称号。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择商选资”战略,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38个项目,欧美项目占比达55%;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18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2010年分别达到33.7%和60.4%。集约发展水平领先,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万元gdp能耗为0.327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数居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突出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创新资源日益丰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0.3个百分点、2010年达4.4%,在建和建成的科技载体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形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苏州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等创新集群加快建设。创新功能持续增强,建成了ic设计、软件评测、生物医药、动漫影视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美国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1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总规模600亿元、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获批设立,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备案创投企业占全省1/4,创投资金规模超3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创新主体加速集聚,近年来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5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60个、高新技术企业5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分别占到全市1/3和2/5,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专利申请年均增长5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50%。创新人才日益增多,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近3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在园区工作,各类留学生创办企业近3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总量占全市的60%;1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获得“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称号的人才分别占全市50%左右,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3、东部新城快速崛起。近年来,我们抢抓苏州中心城市向东发展的机遇,高标准推进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建设,东部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从一开始就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开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动迁民房5万多户,建成道路558公里,铺设管网2182公里,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源厂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国际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时代广场、摩天轮主题公园等地标工程相继建成,东方之门、九龙仓、新鸿基等多幢超高层建筑加快启动建设,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24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7家,苏州市90%的银行分行落户园区,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城市环境日益优化,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金鸡湖大型激光音乐喷泉、李公堤夜景灯光等工程先后建成,东环路改造初见成效,建成白塘植物园、沙湖生态园等一批开放式生态公园,累计新增绿地3161公顷,绿地覆盖率达45%,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7.4,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

4、中新合作深入推进。始终高举中新合作旗帜,加强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增创体制机制优势。经验借鉴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

一、效能”的管理体制。中新集团(cssd)自2001年股比调整以来连续实现盈利,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上市。改革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设立了首个szv空陆联程通关模式,成为全国唯一的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唯一的商务旅游示范区、首个综合保税区、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及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推广辐射,国家商务部专门发文在全国推广园区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已成为了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部署,积极参与和支持新疆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以及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快辐射推广园区经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5、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区镇发展更趋协调,注重区镇一体化发展,所辖三镇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市乡镇,大力实施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乡镇学校达标升级、燃气入户等实事工程,基本实现城市化,城乡社保全面并轨。国资实力持续壮大,先后组建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国资公司,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资资产总额突破1100亿元,在城市建设、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功能。社会事业加快繁荣,统筹推进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已有18所海内外高校正式运作,学生人数超6万,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党的建设得到加强,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设立了“中心区—社区—企业”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阵地活动”,基层党建实现“有效覆盖”。重视廉政建设,通过落实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完善各项制度,有效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按照“新理念、新目标、新形态”和“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的总要求,围绕苏州市“三区三城”的总定位,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创新引领、人才强区、文化兴区、区镇一体、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九大计划”(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新城区,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在加快产业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重点聚焦服务型经济和创新性经济,努力培育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机械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6~8个规模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纳米技术相关产业计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500亿元,培育4-5家规模超10亿元、15家以上超亿元的骨干企业。

2、在建设创新型园区上取得更大突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研发机构200家、累计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率先建成“创新型园区”。

3、在打造东部新城上取得更大突破。积极融入苏州“三区三城”建设,抢抓“三铁建设”发展机遇,主动对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三大功能板块(金鸡湖金融商贸功能板块、独墅湖科教创新功能板块、阳澄湖生态养生功能板块)、两大枢纽节点(城铁站节点、综合保税区节点)、三大城市副核(娄葑、唯亭和胜浦),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地位。

4、在构筑人才高地上取得更大突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每年引进和培养“千人计划”人才等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200名。重点依托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努力培养更多适合区域转型升级需要的适用型人才,不断优化引才留才环境,努力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5、在促进民生和谐上取得更大突破。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整体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第五篇:芜湖都市型工业园规划配音脚本芜湖都市型工业园规划配音脚本

宇宙中,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心脏正随着世界脉动强劲的跳动着,他就是中国芜湖。二十多年来,他已经成为世界联系中国,中国眺望世界的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力量,已经促成了他的腾飞,也将一起迎接他的辉煌。在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过程中经历着一次次国内外市场的波动,不断快速调整的产业结构及全球化分工的芜湖始终以其高瞻远瞩的目光、务实进取的作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锋,毫无疑问的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也都不失时机的在中国取得了重大发展。未来,中国经济的盛腾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因为他的开放、因为他的睿智,当然,更因为他在中国经济的位置,理所当然,位于芜湖都市型工业园也将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以其独特的空间、时间位置成为芜湖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星。

自古以来,芜湖都市型工业园所在的芜湖就已其独特的交通位置和文化特征富有“小上海”的美名。今天,在园区周围,在中国在芜湖的起飞中已经汇聚了各路精英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集全和完善的产业链,也早已具备了完善的中国领先乃至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同样,也具备了在新的一轮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决胜的基础。就在这盛腾之际,芜湖政府及各级政府此时也以敏锐而果断的行动向世界展示出芜湖都市型工业园只在世界范围内邀请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中的佼佼者共图发展、共谋大业,我们相信在芜湖各级政府重点关注和支持中的芜湖都市型工业园也将成为您宏伟事业蓝图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事业盛腾地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