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消防部队的体制会进行怎样的改革

姓名:祝苏炜学籍:200509所属服务站: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学服务中心联系电话:13735319605个人邮箱:zjzsw48@cmr.com.cn

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

:公用事业是特殊的垄断产业,垄断产业有其独特的性质。在我国,公用事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改革现行公用事业体制,打破垄断,政企分离,为不同区域企业的直接竞争创造条件已成为我国公用事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公用事业体制现存问题、认识该产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用事业体制改革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公用事业、改革、垄断、民营化【正文】

所谓公用事业,是指电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的行业。公用事业通常都是自然垄断性比较显著的基础设施行业,同时又是具有明显公益性的行业。传统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垄断经营的。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等发达国家以民营化为导向对公用事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并形成了波及全球的改革浪潮。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和成效表明,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不仅有助于降低政府成本,而且能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国的公用事业管理体制也急需改革。

公用事业改革自然会触及到包括政府、企业、消费、企业员工等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敏感性,改革的难度也相当大。但是由于公用事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而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是城市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公用事业的稳定发展,确保生产和生活对其需求的满足,是保证城市社会稳定、秩序的前提。因此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改革来逐步完善,真正起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政企不分及由此导致的低效亏损。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公用企业行政化现象严重。这种体制的必然结果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来划分公用企业的市场范围,由行政区划界限内的运营者垄断经营。这种划地为牢式的垄断虽然便于政府对所属企业的直接管理,但往往有悖于经济合理和规模经济的原则,造成经济上的低效率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城市公用事业的亏损问题也普遍存在。

2、垂直垄断导致各种限制竞争行为。由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长期采用区域性垂直一体化结构,地方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所属企业分行业垄断本地区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输送、销售等所有环节。近年来各地的改革不仅没有削弱这种垂直垄断,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用企业凭借垄断优势,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报告显示,公用企业利用独占地位侵权成为2001年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其中供水、煤气等服务领域投诉达10670件,在国家计委划分的19个服务行业的37个小类中占第三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设置障碍,控制终端产品;利用审查申报,控制设计施工;捆绑交易,滥收费用等。

3、价格管理混乱,缺乏科学依据。各级政府物价部门确定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价格水平的依据,主要是被管制企业上报的成本,但这种成本是在特定行政区域内垄断经营企业的个别成本,而非合理的社会平均成本。按企业的个别成本定价,成本越大价格越高,不仅使企业失去降低成本的压力和动力,而且还会诱使企业虚报成本。而物价管理部门虽然对企业上报的成本资料进行审核,但由于没有象企业那样了解真实成本,故只能审核其合法性,难以审核其合理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调价幅度”砍一刀”,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价格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企业之间讨价还价能力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协调程度。

4、投资能力不足,供求矛盾突出。根据联合国建议,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应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或固定资产投资的10%-15%,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起飞阶段的巨大需求。而我国历史上投资比例最高的1998年,以上两个数据只有1.8%和5%。投资不足,资金短缺,致使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难以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所带来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平均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仅6辆,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2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城市供气、供水和汽车停车场等都严重不足。

二、公用事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公用事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公用事业对网络的依赖性决定了其自然垄断的特点:一方面,网络是公用事业固定成本的主要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公用事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高度垂直相关,主要产品结合紧密,又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具有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或多种产品比由多家企业生产,成本更低。

2.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公用事业产品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作为要素投入,公用事业产品还关系到其他行业能否正常、稳定地组织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公用事业与生产生活的费用以及生产生活的普遍性、安全性、连续性、便捷性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3.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公用事业需要巨额投资,这些投资形成的资产专用性很强,一旦投资就难以挪作他用,沉淀成本很大。所以,只有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建设网络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这又使公用事业投资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

公用事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同时承载相互矛盾的双重目标: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了满足这两个目标,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对公用事业都采取了公共企业垄断专营的模式。

然而,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属于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开始呈现出非自然垄断的特征,譬如电信业,随着移动通讯、微波和卫星传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包括市话、长话在内的许多电信业务,在不另建网络的情况下就可实现经营。并且,在公用事业领域,也只有网络业务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其它业务可以与网络分离。这些变化使公用事业具有了竞争的性质和特点,为私人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与此同时,在很多国家,公用事业部门垄断性供给的效果普遍不好,服务差,成本高。因此,一些国家把公用事业中的竞争性部门和垄断性部门区分开来,让私人企业参与竞争性公用事业的生产和供给。

抛开各国公用事业改革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具体差异,其实质诱因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导致了部分行业领域自然垄断性质发生变化,出现了竞争性的特点。因此,各国公用事业的竞争领域日渐增长,而管制范围日渐缩小。这是全球公用事业发展的一般趋势。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我国的公用事业改革要从改革国有企业、增加市场主体、增强市场竞争性、改革监管体系、转变监管方式、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综合推进,而不仅仅是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市场的问题。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要扩大民众参与,摒弃官僚集权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报》(2003年04月30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