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3年经验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列举许多条,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八条: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
这个基本结论,已经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的证实。在社会主义改革浪潮涌来时,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忌讳改革,拒绝改革,固守已经弊端丛生、僵化过时的体制不放,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困难越积累越大,最后引发全社会的危机,被人民所唾弃。二是积极地进行改革,也曾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把改革变为”改向”,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所谓”休克疗法”,企图在短时间内全盘照搬欧美的政治经济模式,结果经济滑坡,社会动乱,国家解体,民族分裂。三是既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又注意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起点和归宿,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家繁荣,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也赢得了世界的信赖和好评。这方面的代表就是中国,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肯定。
(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在精神上空虚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事业,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股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像的。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
这些思想障碍,主要是”左”的障碍,即某些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
可见,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之所以还要进行被邓小平称之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权力过分集中,所有制结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在推进中国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
成败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实践,动员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解决或缓解了多年积累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当代中国是被”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历史灾难逼上改革之路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进行改革准备的充裕时间。因此,改革之初,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航人就反复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注重实效,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改革之初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思路:这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到城市改革,同时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上而下,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推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革命。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大胆探索,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领导层主动自觉地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造,因而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分步骤地推进。作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紧紧把握改革的进程和方向,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