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问题和对策
【数据库】
人大2005年三季度经济类专题
【文献号】
106
5【原文出处】
宏观经济管理
【原刊地名】
京
【原刊期号】
20050
4【原刊页号】
35~37,4
3【分类号】
f5
2【分类名】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
200508
【标题】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动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
【作者】
易瑾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商学院。
【摘要题】
贸易实务
【正文】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贸易总额不断攀升,为国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1978年—1998年的20年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6%,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1547亿美元,增长35.7%,其中,出口额已达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额5614亿美元,增长36.0%。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然而,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自“九五”时期以来,外贸经历一个调整阶段,其中包括结构上的调整,而外贸结构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商品结构。
一、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动分析
(一)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动的历史回顾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比重很低。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53年的20.6%上升到1979年的46.4%,接近出口总额的1/2。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的体现了这一趋势。1981年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比重达53.3%,第一次超过初级产品比重46.7%,以后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两次大的跨越,1986年,纺织品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我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导的时期。1995年,机电产品的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成为最大类的出口产品,这次出口结构的跨越比第一次更有分量,为我国实现出口的大国之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1980年—1998年这19年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占较大比重,特别是目前作为我国最大类出口商品的机电产品,表面上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但实际上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75%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增值率很低。这说明同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优势相比,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低。
同出口商品结构一样,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建国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在1953年的进口总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达到92.1%,占了绝大部分。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和调整时期,生活资料占进口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7.9%上升到1962年的44.8%,生产资料则相应
下降。70年代以后才明显回升。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1986年以后一直稳定在80%以上。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特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我国要改善外贸商品结构,客观上要求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必须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步。一是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上的互补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要增加科技含量高的进口商品比重,以充分提高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学习并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七)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还有赖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
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必将进一步减少对国内出口企业的财政补贴和保护措施。所以,加快金融发展,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金融业的发展,可为制成品产业和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以高效的资本配置机制支持其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有效地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