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浅谈娄底市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殡葬改革是我国社会风俗习惯领域的一场革命,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曾被人们称为这是继计划生育工作后的天下“第二大难事”。由于殡葬改革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些年来,娄底市在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殡葬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全社会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殡葬改革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大力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治丧,节俭办丧的社会风气在广大农村已经逐渐形成,丧葬陋习得到了初步治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殡葬改革事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而就制约了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与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会发生冲突。因此,本文就以娄底市的殡葬改革为例,对娄底市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殡葬改革;问题;对策;

一、娄底市殡葬改革工作中的现状

近日,在娄底中心城区一人口密集的居民小区,赫然还可看见一灵堂:黑色的棚布,装点着一朵朵白花;中堂格外醒目的“奠”字,配着一副挽联,白底黑字,令人悲怆;堂中躺着逝者遗体,两侧堆放着花圈,低回的哀乐,显得十分庄重肃穆。一位居民告诉我们,小区里有人去世了,按照习俗,遗体一般都要存放3天才能出殡。期间,家属会在小区的空地上搭建灵堂,每来一位吊唁者,都要烧香作揖放鞭炮。到了晚上,有的还吹吹打打,鞭炮声、哭泣声、打牌的嘈杂声将通宵不绝。

我们从娄底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我市早在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娄底市殡葬管理办法》第4章第25条明确规定,城区公民死亡后,应当在殡仪馆或由民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室内场所举行吊唁活动。禁止占道搭灵棚办理丧事,禁止在出殡沿途燃放鞭炮和抛撒冥纸、冥钞。但是,我市某些住宅小区的住户以农村移民和外来务工者居多,管理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杜绝殡葬陋习,不仅需要有关部门配合,更多的还是需要市民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陋习。为了能够彻底革除丧葬陋俗,倡导丧葬新风,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娄底城区从2010年8月1日起,又开始推行《娄底市殡葬管理办法》,娄底中心城区强制火葬区内人员死亡后一律实行火化,非强制火葬区的公民在强制火葬区域内死亡的必须就地火化。

殡葬改革管理办法中还明确规定严禁违规土葬和火化后再次装棺土葬,严禁强制火葬区域内死亡人员遗体外运。对违反殡葬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部门将依法严厉打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统计,至2012年止,娄底市共计处理殡葬执法134起,其中拆除制止违规治丧灵棚35起;制止违规土葬12起,起棺火化9起,制止骨灰装棺土葬14起,制止遗体从火化区外运34起。其中中心城区制止违规土葬7起,制止拆除违规治丧灵棚6起,通报、问责1起。

二、娄底市在殡葬改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娄底市的殡葬改革工作的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娄底市政府曾多次推行《娄底市殡葬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娄底市殡葬改革事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执行起来还是很困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着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是由于丧葬陋习根深蒂固,传统观念一时难以转变

由于受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在广大农村人死后“入土为安”在人们头脑中仍然是根深蒂固。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与教育,但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老人中对火葬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原来在自己身体好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寿木准备好了,不愿意接受火葬。还有的虽然是已经火化了,但他们还是要把骨灰盒装入棺材再葬入土中现象在农村中比较普遍,这就更加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有一部分群众也怕不按旧的丧葬习俗办事,亲戚责怪,别人瞧不起,因此相互之间互相攀比,丧事大操大办,以致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据了解,目前我市农村土葬一人丧葬费用一般在3-5万元左右,个别高达数十万元。这样既增加了后人经济负担,也浪费了国家的土地资源。

在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中,“厚葬”思想占据重要位置。一些人对父母生前的照顾未必周到,但葬礼却一定要办得体面、风光。我们曾经参加过一些葬礼,尽管殡仪馆告别厅内安放有塑料花圈、提供电子鞭炮等,但吊唁者仍购买纸质花圈甚至鲜花花圈,并燃放大量的鞭炮,仿佛这样才能体现他们对逝者的尊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警告诉记者,执勤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浩浩荡荡的送葬车队,大大小小的车子排成长龙,少的十几台,多的则达到五六十台。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形,交警都需要格外留个心眼,以免出交通事故。这位交警无可奈何地说:“这也难怪,大家都觉得送葬的排场越大越好。”在娄底金宝灵塔园公墓内,工作人员表示,公墓在很多显眼的位置都设有专门的焚烧炉和鸣炮处,但总有一些前来祭拜的人无视这些东西的存在,在碑前焚烧大量的纸钱并燃放鞭炮,草皮被烧毁、墓碑被熏黑,严重破坏了环境卫生。甚至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荒唐地给逝者送来纸扎的“豪宅”、“轿车”、“家电”等,直接造成浪费,这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

殡葬改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有人们的殡葬行为,更重要的是它涉到人们殡葬观念、意识的改革,尤其是面对着具有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丧葬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一特殊国情,可见推行殡葬改革工作难度之大。因此,要想彻底转变这种观念,需要的是时间。

2、是由于一些人以孝敬长辈为由大讲排场摆阔气

近年来,我国某些地方丧事大操大办的歪风愈演愈烈,某些为人子女的对老人生前不尽孝道,但在老人去世后却大肆花钱做“道场”。曾经在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北方一城市3兄弟,不赡养自己的母亲,害得老人四处乞讨,但是在其母去世后,3兄弟竟各自花了好几千元将老人“厚葬”。别人问他们为什么父母在生时不为他们多花点钱。他们却答道:“活着不孝死了孝,我们愿意多花点钱。”如此“厚葬薄养”的做法实在可悲又可笑,令人费解和深思。

我们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哺育之苦,那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情感。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母亲眷念儿女的苦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明儿女怎么尽孝也报答不尽母爱。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儿女孝敬父母当做高尚的社会伦理道德加以弘扬,尊老、敬老、养老人人有责。

但是,孝敬老人应当是生前,而非死后。有的做儿女的,平日把年迈的父母视为累赘,百般嫌弃,或扫地出门,或弃之一隅,让老人干苦活、吃剩饭,稍不遂意,还要肆意辱骂„„致使一些老人精神上受到严重伤害,有的甚至有家不能归,沦为乞丐。而老人一旦去世,这些不孝子孙们便高设灵堂,大做“道场”;摆酒设宴,广邀宾客;占用耕地,修墓立碑„„似乎这样做就算是孝顺了父母。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做给活人看,装点门面,摆摆阔气,博得个“孝子贤孙”的好名声;无非是借机收回“人情”,捞些钱财;无非是封建迷信思想还在作祟。像这样“厚葬薄养”的“孝子贤孙”最终将会受到群众的唾弃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道德和良知的审判。

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应当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要大力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尤其是在孝敬父母问题上,大力倡导“生前敬养,死后薄葬”的新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与时俱进,推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3、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对农村的丧葬行为国家没有明确的法规政策要求,不好管理而只能是引导,要想营造殡葬新风尚任重道远

对此,我们也在娄底城区随便调查了几个人。王雪是一名小学老师,当我们问她是否愿意为先人采取文明科学的殡葬方式时,她表示必须尊重长辈的意见。“如果老人希望办得风风光光的,却不遵照他的意愿,会觉得对不起老人。”

当我们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人,他们均表示自己愿意选择更文明科学的殡葬方式,但是家里老人更倾向于传统的殡葬方式,“风光大葬还是更有面子些。”可想而知,殡葬改革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营造殡葬新风尚任重道远。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参考文献】

[1]程昌富,把握工作重点推进殡葬改革,[期刊论文]-社会福利,2008(06);[2]刘畅然,“自然深葬”与“遗体资源化”是现代殡葬改革的方向,[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7(04);

[3]张明亮,力推殡葬改革惠泽子孙后代,[期刊论文]-社会福利,2007(06)[4]娄底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