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初探重点

作者简介。孔翔(1975-,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以及地域文化与区域发展;郑汝楠(1987-,女,汉族,四川内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zh04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01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72联合资助

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2期

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初探*孔翔,郑汝楠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摘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则是新时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都是人类在发展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应对举措,两者的理念相似、目标相容、解决方案虽层次不同,但都依赖于系统化的保障机制,因而无论是在理念更新、利益协调、市场培育或制度与技术创新等方面,低碳经济建设都可能为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1],由此,其逐步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命题以及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研讨主题。按照最初的设计,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换来更大的经济产出,同时为人

们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多的工作机会[2],以后各国虽提出了不同的。低碳经济∀设想[3],但节约、集约使用能源、降低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趋势成为大致相同的努力方向,并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和生态危机的主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广受全球关注的同时,中共。十七

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升华,更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任务。两者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有着相似追求,虽在解决方案上层次不同,但必将相互促进,共同成为

我国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谋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解析

。低碳经济∀一词虽被频繁使用,但其确切概念并未在学界取得广泛共识。日本学者dagoumas和tsbarker认为,低碳经济是适应全球变暖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追求碳的最低排放,并

强调减排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4];kgomi则强调,低碳经济必须以实现现有技术、制度和人员行为的转变为前提[5];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表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

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国内学者庄贵阳[6]

、冯之浚[7]、牛文元[7]等则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

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崔大鹏[8]、鲍健强[9]等提出,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变革,它将使人类社会由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而按照方

时姣等的理解,低碳经济主要揭示了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统一,乃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

经济[10]。由此看来,学者们普遍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有三:即以技术创新、尤其是能源利用领域的

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及其诱导的人类行为方式的创新为保障;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为目标。它将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既是人类在短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之策,更是长期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将不仅是能源

经济的革命,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特征的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低碳经济直接解决的是碳排放问题,而这又主要起因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能源结构和能源使用的现代特征。过大规模和过高比例的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可能使人类面临不可再生能源短缺的困境,而且已经造成co2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酿成气候变化的巨大危机,因此,降低碳排放的要求表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权益之计,实际也是提前破解资源能源短缺难题的必要之举。低碳不仅是碳排放的降低,也是含碳量高的化石能源使用比例的降低。

其次,低碳经济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更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低碳经济的实现不仅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增进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碳储存与转化的水平,而且要通过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塑造进一步降低整个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碳排放水平。正因如此,低碳产业区和低碳社区建设同样是低碳实践区建设的重点,低碳城市不仅意味着新的城市产业结构,也同样意味着新的城市生活理念。

再次,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凸显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不仅co2气体可以跨区域流动,而且其过高排放的后果将是全球性的,因此,低碳经济建设的成果为全球所共享,而低碳经济的建设也必须依赖于全球的普遍参与,只有形成合作共赢的区域间关系发展新理念,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达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从而使各国都能克服先增长后治理所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为全人类走出文化决定论的误区、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创造条件。

最后,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可持续发展等人地关系新思想不再局限于发展理念的传播,而是有了新的实现载体,碳交易、碳补贴、低碳银行以及低碳贫困户等经济概念的提出,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它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问题,也有助于促进与碳排放和能源利用有关的技术与管理创新。这将使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多积极有效的经济手段,也能更好地克服经济个体难以完全避免的片面短视行为。

二、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兴起了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潮。李良美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11];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2]。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它是在以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成果,生态文明客观上要求加速实现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型,这就与低碳经济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要求具有了相似性。同时,两者的提出又都基于生态环境危机的紧迫性,因而不少研究都有将两者混用的趋势。笔者认为,深入剖析两者的内在关系无论对于低碳经济或生态文明建设都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并逐步推广,将不仅服务于全球的低碳经济建设,也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uk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2003uk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2003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energywhitepaperthestationeryoffice,norwich[2]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18(3:14-19[3]姚良军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58-60[4]sdagoumasetalpathwaystoalow-carboneconomyfortheukwiththemacro-econometrice3mgmodel,energypolicy,2010(35:3067-3077[5]kgomietalalow-carbonscenariocreationmethodforalocal-scaleeconomyanditsapplicationinkyotocity,energypolicy,2010(38:4688-4703[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79-87[7]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8]崔大鹏低碳经济漫谈[j]环境教育,2009(7:13[9]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0]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4:8-11[11]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47-51

[12]王朝全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j]软科学,2009(8:69-73[13]任力低碳经济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3-27[14]低碳经济的本质与碳金融的发展趋势[n].湖北日报,2010-01-16[15]刘湘溶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9(6:33-37[16]刘志林,戴亦欣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1-12[17]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6:1-5[18]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17-22[19]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21[20]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41-46(编辑校对:余朝锡李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