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经济转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1评价体系构建
自1950年美国展开科技指标研究以来,经过学术界的大量探索,区域科技创新评价得到不断发展。文献回顾发现,我国相关研究可归纳为投入产出和知识创新两大视角。投入产出视角聚焦于科技创新过程,以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拓展和延伸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例如:赵峰等从科技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湖北各市县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王亚伟等从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发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知识创新视角侧重以知识创新及利用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构成要素,例如:王里克等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苏多杰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科技创造、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的经济绩效等方面对青海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评价。本文将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该视角能动态揭示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到产出的整合过程,突出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驱动效果,以挖掘科技创新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本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和可拓展性,因此,本文围绕科技创新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的特点及功能,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可行性等设计原则,从投入产出视角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科技创新基础、投入、产出和效益4大模块。
(1)科技创新基础反映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的基本发展状况,是推进科技创新所必要的外部环境及物质技术条件,由科技人力资源、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和科技意识构成。科技人力资源是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基础性智力资本。科技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作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科技意识则是一个地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基本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创新的推进效率与效能,加强科技意识对于资源型地区摆脱资源束缚、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科技创新投入是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人力和财力的总和,是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也能反映出资源型地区对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及意志决心。其中,创新活动能否达到理想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投入,尤其是R&d人员的投入。财力投入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保障,资源型经济转型需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促进资源型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
(3)科技创新产出是创新主体在一定创新基础及投入条件下通过配置各种资源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从科技活动直接产出、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3个方面评价。资源型地区的产出主要是资源及相关衍生品,科技创新成果相对较少,产出指标能直接反映出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效果。其中,科技活动直接产出是由创新活动取得的科技成果,反映了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积淀深厚程度;科技成果市场化是这些科技成果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体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进一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驱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
(4)科技创新效益。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实践的有效性最终要体现为科技创新效益。基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特点,将从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方面来衡量。首先,科技创新能力应最终体现在对该地区经济效益的贡献上,提升资源型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将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以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最终体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此外,资源型经济长期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评价科技创新能力不应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要充分考虑科技创新带来的环境效益。综上,该评价体系由科技创新基础、投入、产出和效益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构成。
2实证评价过程
以《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数据源为基础,对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纵向分析选取2007—2013年相关数据,横向比较选取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评价,该方法对多变量的大量样本数据的抽象分析具有较好效果,能避免主观偏差,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增强评价客观性,适合本文基于大量样本数据的多因素评价。同时,由于二级指标纵向分析中涉及样本有限,为避免因子分析法导致统计结果的不稳定,采用德尔菲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课题组邀请6位专家对相关权重进行了5次意见征询。
2.1纵向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或量纲上的差异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然后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因子分析,kmo值均大于0.5,主因子累计贡献率大于90%,说明采用主因子评价是理想的。提炼出特征根大于1的主因子,计算主因子得分,并以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2007—2013年山西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因子得分(见表2)。根据专家权重赋值,运用加权平均法对二级指标的纵向分析结果如表3至表6所示。由于数据标准化将各指标均值设为零,负值表示该年度相应指标值低于7年间平均水平。
2.2横向比较
同理,相关横向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7所示。在因子分析中,kmo值均大于0.5,选取的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均大于75%,说明该评价有较好效果。由于数据标准化处理,负值表示该地区的相应指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持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以市场为主导,支持和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鼓励那些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的科研项目直接进入企业,形成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一些科研机构通过联营、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科技型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内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将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成效纳入对其领导班子及主管领导的业绩考核;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等技术市场组织),并进一步规范技术交易、中介、咨询、评估等科技服务法规,为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平台,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
(5)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和完善《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以“高规划、高质量、高效益、高产出”为目标,引导本地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并采取具体措施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例如,重点支持和引导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人才、基础设施、共性基础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纽带,科学规划,协调组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自主创新基地及特色园区为依托,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鼓励引导现有低成本型高新产业向创新型转变。
(6)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技术经纪、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会展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检测等技术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共性技术、仪器设备、工具软件等配套技术服务。建设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快重点发展领域中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为行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制定资源整合共享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强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科技服务资源的监督管理,促进各类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技信息的有效使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