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产业构造状态与问题剖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具有相对特性。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阻滞我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进行浅析并提出建议,仅供参考。
一、产业结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3664.9元,同比增长14.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951元,约为5458美元。总体来看,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从我市2010年gdp结构看,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3%、37.8%、50.9%,呈现了三、二、一的比例结构,可以看出我市当前产业结构的比例已相当于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水平,但这并不表明我市产业结构真的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产业层次。
我们可以按人均gdp(按当年美元汇率折算)的变化阶段,从我市的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构成的演变历程挖掘我市产业结构的问题所在。(见附表)
(一)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初(1952年-1979年),人均gdp达到100美元至302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1、国民经济在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发展。我市国民经济经历了稳定发展的“一五”时期、十年动乱及改革开放初的恢复增长阶段,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6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42.1亿元,增长3.8倍,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52年的32.6:44.2:
22.1调整为1979年的22.3:52.2:
25.6,三次产业结构始终呈现二、一、三的比例关系。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起步高,快速扩张,现代化工业基础初步形成。哈尔滨市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布局、倾力建设的工业城市,在当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建立了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亚麻及军工产品等“十大军工”、“三大动力”企业,成为国家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一五”时期末、“二五”时期末,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5.2%、53.6%,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下同)分别为48.5%、52.1%;197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2%,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8.7%;1952年-1979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6.2倍,其中工业增长了7.9倍。
3、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缓。我市受国家产业政策倾力于工业扩张的影响,从“一五”时期开始,农业投入极为有限,农业没有获得应有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基础产业无法适应工业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五”时期、“二五”时期,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6.3%、15.3%,1952年-1979年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16.2%,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低5.1倍、6.7倍,比工业低6.7倍,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32.6%下降到1979年的22.3%。1979年末,在全市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1.1亿元中,农业投资4.84亿元,仅占全市投资额的6.8%,工业、建筑业投资额分别为41亿元、2.3亿元,分别占57.7%、2.3%;第三产业为23.0亿元,占32.3%。截止到1979年末,全市金融贷款余额26.8亿元,农业贷款仅为0.7亿元,仅占贷款额的0.26%。
4、第三产业呈现起步增长态势。建国初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呈现起步性稳定发展,1952年-1979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0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10.8亿元,增长7.9倍,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2%左右。30余年间,我市对第三产业的投入逐步加大,50年代,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为25%左右,60年代提高到30%以上,70年代末期,则提高到40%以上,金融商业性贷款占比基本保持在40%以上。
(二)“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末(1980年-1995年),人均gdp达到384美元至694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
1、国民经济发展由调整、波动逐步趋于稳定快速发展。由于改革开放方针作用的显现,我市国民经济在历经“六五”时期的调整发展,“七五”时期的波动性增长,于“八五”时期开始步入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45.7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35亿元,年均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80年的21.9:53.8:
24.3调整为1995年的21.3:
33.9。44.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九十年代初从二、一、三转为三、二、一的比例关系。
2、农业投入力度加大,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减弱。“六五”时期开始,国家开始注重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的需要,八十年代中期,我市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依然偏低,1980年-1995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降到2.1%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1%左右。这一时期,由于我市投资方向由重转轻,放缓了工业投入,第二产业尤其工业在接近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势头减弱。198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53.8%,其中工业49.8%;199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为37.0%,其中工业33.6%;199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其中工业仅为27.7%。
3、第三产业崛起,逐渐成为三次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一时期,我市逐渐加大了教育、商业、公用事业和住宅等的投入,第三产业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成为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成长的又一鲜明特征。1980年-199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用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5.0%,高于第二产业12.4个百分点。1980年、1990年、1995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分别为24.3%、41.0%、44.9%。
4、我市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增加值结构。从有资料的年份看,1985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二、一、三,增加值结构比例为二、三、一。1990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1%、38.9%、2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为二、一、三,增加值三次产业比重为22.0%、37.0%、41.0%,比例结构为三、二、一。1995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4.2%、34.4%、31.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仍为二、一、三,增加值三次产业比重为21.3%、33.9%、44.9%,比例结构为三、二、一。表明我市第二、第三产业成长较快,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吸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水平偏低。
(三)“九五”时期初至“十一五”时期末(1996年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由817美元增加到5458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
1、国民经济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的比例特征。这一时期,我市生产总值步入稳定快速增长轨道,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2.7%。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了强势发展势头,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22.8: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发展非农产业,拉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价值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容量,增强第一产业内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其次,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注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壮大一批影响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并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第三,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尽快改变目前我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三)改造传统工业,提高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鼓励传统工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改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竞争力。要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改造,重点开发光电一体化设备、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及数控系统、集成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新型工艺和自动生产线的成套设备,大力发展通讯电缆、机电一体化产品、发电设备、直流输电设备、大型石油和化工设备、环保设备、包装机械、新一代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和现代化农用机械设备。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综合优势和尖端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的产业化。环保产业的发展要以技术和工艺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工业和城市污染处理设备为重点,要扩大无公害农药、化肥等产品的生产与应用。
(四)打造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水平。一是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发展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等。二是发展特色旅游业,并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水平。积极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如工业旅游、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文化历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同时不断提升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