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摘要。国有中小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改革中始终是困扰政府抉择的一个难题。国有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小,缺少政策支持,技术革新跟不上时代步伐等诸多原因,导致国有中小企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责任不明确,政策、制度不规范,监督不力等问题。因此,国有中小企业的突围应从产权制度入手,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产权形式多元化等方面。

关键词:产权;产权制度;中小企业

1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国有中小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改革中始终是困扰政府抉择的一个难题。众所周知,国有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小,缺少政策支持,技术革新跟不上时代步伐等诸多原因,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危机重重。而导致国有中小企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制度不规范,监督不力从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企业委托代理成本提高、交易费用高、恶意的管理层收购等,极大地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运用从而使国有中小企业内外交困,濒临困境。而科斯定理认为,在产权界定清晰的情况下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因此,国有中小企业的突围应从产权制度入手,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产权形式多元化等方面。

1.1中共十四大以前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状况

中共十四大以前,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内容、方式与大型企业差不多,主要采取放权让利、承包与租赁等改革形式。与大企业改革的情况相类似,这种改革并没有真正转换国有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其中国有小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出现了净亏损。国有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市县级地方政府,企业亏损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加重了财政补贴困难。近几年国有中小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低下在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中节节败退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

1.2十四大以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状况

十四大以后,中央关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逐步放宽,十五大正式提出“抓大放小”政策,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并将此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战略的重要环节。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明确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并且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首次提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1.3现阶段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相关政策与精神

目前,“抓大放小”成为改革国有企业的总体战略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放开搞活。“放小”就是让大批国有中小企业面向市场打破所有制禁区允许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非公有制改造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搞活”就是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大胆采取搞活企业的各种形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2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国有中小企业的国有股份代表不明确,国有股份的代表主体混乱。国有中小企业的代表主体相当混乱有些是由企业集团、有些是由当地政府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代表国家来行使国有股份的权利。在国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后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省国有资产管理局或者相关部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职能。

2)国有资产流失。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股本职能划分差异导致了在国有资产管理运行机制上国有资产权益不同的处置方式最终导致了国有资产效益的差异造成了有些地方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我们不否定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的创新探索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使国有资产流失到有权力的个别人、个别阶层口袋里去造成对人民财产的侵吞。否则就会出现俄罗斯改革过程中的“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

3)逃避银行债务。相当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在产权改革后,尽可能地逃避、推脱以前在银行贷的款,导致银行的“信任危机”,使银行形成大量的死账、呆账,影响金融的健康发展,更使改制后的国有中小企业面临信誉危机和资金来源不畅通威胁。

4)产权退出渠道不通畅。由于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不发达,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产权交易不能有效、迅速地实现,使国有中小企业实行股份改制尤其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产权交易显得很不容易。

5)产权改革步伐小。在国有中小企业采取的多种多样的改制形式中,不涉及产权变动的改革如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涉及产权变动,实际上意味着仍然保留中小企业的国有性质。这不利于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不可能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国家难以最终摆脱财务责任。

6)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案。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不同地区的改革形式与方案设计有很大差异。全国没有一个明确统一规范的改制标准,导致改革目标不明确。一些地方在改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对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一些地方中小企业改制手续十分繁琐而且成本高,影响了企业改制的积极性。

7)配套改革难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企业改革后应当政企分开,变成无上级主管部门的独立企业,但对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依然存在,使改革后的企业仍不是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难以像私营企业那样自主经营。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在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人的知识、技能、专利等作为生产要素加以考虑,看作一种资本,一方面允许以人力资本入股,参与公司管理与收购等,另一方面,要对真正的人才委以重任,加大激励力度像红塔集团前总裁褚时健等给我们以警示。而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许多对国有企业有贡献的经营管理者们,在激励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像海尔的张瑞敏,他的工资不高,但国家给他的股权有很高的收益和激励作用。

3.9完善委托代理机制,减少产权制度改革的风险与成本

主要是减少委托代理的链条,建立有效的、合理的授权与控制约束机制,一方面可使职业经理人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使其有一种责任心与“紧箍咒”,不致于越轨。同时,需要对职业经理人施以担保金制度,给予一个职位就要相应的交一定的保证金或提供担保人来担保,担保金存入银行,当职业经理人消极怠工,或业绩不佳,保证金就要给予相应的减少,以此来加强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心。尤其是针对近几年的管理层收购(mbo)或国有资产贱卖,此举应有应用的空间。目前,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逐渐发展,有一批高素质也有一定财富基础的人才,这是实行担保制度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