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背景

从*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1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逐步提高。

从招生情况看,*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年的5.6倍,而同期全国普通本科招生增长3.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年的39.8%提高到*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生规模看,*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比*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在学校数和招生人数不断壮大的同时,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也相应扩大,*年校均规模为2523人,至*年增加到3909人。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得到不断提高。*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年上升到55%,*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80%左右,与本科生基本持平。*年高职毕业生达到160余万人,较上一年增加20余万人,而就业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6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取得成效。

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从分专业的招生数看,*年普通高职(专科)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为10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3%。工科类招生人数是高职(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0%,比上一年提高6.4个百分点,比*年的26%提高近14个百分点。

从院校情况看,*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

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为区域统筹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从招生情况看,区域间招生录取率较平衡,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年全国平均招生录取率为10%左右,近七成地区的招生录取率在8%与12%之间。

从在校生情况看,高职(专科)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地区间差异要小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对近年各级各类教育的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方差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职(专科)的方差值为3.26,普通高中为3.67,中职为4.94,义务教育为4.18,在各类教育中,高职(专科)院校的方差值最小。可见,高职教育机会的区域配置水平比较平等,区域分布比较协调,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发展前期的教学设施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具有产权的占地总面积达59.4万亩,校均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亩;具有产权的校舍建筑面积达1376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3.3平方米,比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还要多3.6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平方米,比本科院校还要多3.5平方米,一批新建院校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年,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41亿元,生均为5492元;生均图书拥有量为64.7册,这些指标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

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至*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誜1。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21.3%,其中天津、山东、湖南和青海等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超过25%。

*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外聘教师6.8万人,其数量占专任教师数的25.3%,一些大城市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人数甚至超过了专任教师人数。在外聘教师中,有1.6万人具有“双师”素质,占外聘教师总数的23.4%。

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数已占近五分之一,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16%和14%。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多种办学模式,为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由于国家实施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等重大工程,高职院校的生均土地资源、生均校园建筑面积等指标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实习实训设施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将取得明显进展。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重新界定“学生”概念,超龄学生的数量将明显增多;学制趋于灵活化,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

高职教育模式转型,层次逐步丰富。

高职教育模式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在培养目标上,将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在学习制度上,将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将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证书制度上,将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教学评估上,将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方法上,将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设计,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在学习过程上,将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转向“满足经济界和学生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提高就业技能打基础,重视能力培养”;在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将从单一的“知识理论型”转向“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学历层次上,近期会基本稳定在专科层次,中期将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试行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远期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将呈多样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