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加强和改进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

价值取向是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最核心内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正在引起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转型,不同社会层面的党员经历着喜与忧,希望与失望,清醒与迷茫,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如何以不同社会层面的先进价值取向探索、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形成不同社会层面的优秀党员团队,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前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党员队伍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党员标杆降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入党动机功利性较为明显;理想信念不同程度淡漠;宗旨观念出现松动;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党员不作为倾向加剧等六类。在调查中,有37.5%的党员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谁讲奉献谁吃亏;有12.7%的党员游离在所属组织管理之外,成为“两不管”的流动党员;有的党员角色错位,岗位意识不强,

34.1%群众认为平常对于身边党员没有什么感觉。究其原因:

一是党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教育对象由简单转向复杂,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亟待加强。随着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步伐加快,大量党员从单位流向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生活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党员,其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日趋多样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不同的教育需求,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很难有的放矢,党员教育在“全覆盖”的要求下,教育“真空地”仍然客观存在;同时,教育对象层次复杂,使得传统的“”制度面临不断创新和完善。构建符合不同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是当务之急。

二是从灌输型教育到学习型教育,教育需求由单极转向多极,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亟待拓展。近来,在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菜单式”、“拓展式”、“体验式”等好的载体,但受成本和资源制约,党员教育管理中“灌输型”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许多党员陷入了即使没兴趣,但又不得不参加的尴尬境地。党员普遍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有的希望增强理论水平、有的希望注重技能培训、有的希望注重时政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整合资源,构建更多教育管理载体。

三是从利益竞争到和谐发展,教育评价由利益多少转向价值高低,党员教育管理的先进价值取向亟待重视。竞争是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发展则是社会进步最主要动力。由于经济增长不能完全带来利益公享,目前,群众对党员的期望与评价也从岗位的佼佼者,转向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者,他们更重视党员在团队建设、公正廉洁、社会和谐中的表率作用,谋求解决诸多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渠道,实现竞争与发展的共赢。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类别党员特点,以先进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调整教育内容和结构,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人的价值取向是在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基础上,所表现的自由、自觉的行动。不同的社会地位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有一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人愿意接受教育,就是因为人具有超越现实生活与价值实现的共性理想,这是我们能够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的基础。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的意义在于: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竞争和发展。针对不同社会层面的党员群体,开展符合他们价值要求的教育,可以树立不同社会层面党员的模范形象,从而带动不同社会群体奋发进取,消除利益竞争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和不稳定因素增加,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互助。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融洽,社会更稳定,环境更美好。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成效。党员工作、生活在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类型,处于不同状态形成不同类别。类型和类别的交叉构成了党员的不同群体,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开展具有不同教育内涵的主题实践活动,讨论确定不同群体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并以不同的先进性具体要求为基础,开展先进的价值观念教育,为他们提供超越自我的思想保障和素质保障,党员意识得到增强,群众认可得到提高,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奠定党员永葆先进的基础。教育从来都是与价值判断、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紧密相联。“教育什么”、“拿什么来教育”是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因此,作为党员教育的主管部门,只有掌握不同群体党员的价值判断、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并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引导党员、教育党员,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制度,才能够使教育适应不同群体党员自身发展需求,奠定党员永葆先进的坚实基础。

三、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一般原则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调研中,我们认为:党员按照工作和生活的领域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社区党员和企业党员。按照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即在职在岗党员、流动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见图示)。类型和类别的交叉,构成了党员的不同群体。这是党员分类的基础。在教育管理上,则应该坚持分门别类、条块结合、上下贯通原则,通过完善制度和管理监督,进一步形成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整体合力。具体讲: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对于流动党员应以提高实际能力为主,积极提供创业条件,努力促使他们争当致富的能手、市场的能人。通过党组织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及优秀人才建功立业的先进效应,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加强团队建设。改进传统教育管理构架,增强各类党员在组织中的“团队意识”,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凝心聚力的“双赢”,是党建工作社会化转变的必然要求。团队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在政党的教育理念中也应纳入基础内容。团队教育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一流团队建设;其二是一流团队管理。团队教育要通过突出党员团队的模范作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党的先进性;突出党员团队的组织纪律性,让更多的群众向往加入党组织;突出党员团队维权作用,让更多的群众依靠党组织;突出党员团队的骨干作用,让更多的业主不能忽视党组织。从而达到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目的。

4、加大教育合力。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可以有效降低教育成本,达到教育“共赢”的目标。党委纪律检查部门、组织部门、宣传部门、统战部门和各级党校都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分类教育管理的要求出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存在的多重问题,选择好教案共同开展教育,是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同时,各级党委根据党员队伍出现的变化,要建立党员教育管理专项基金,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完善各类教育管理制度,调动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党员教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