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年度工作总结

20**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方向在产业、基础在企业、特色在园区”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知识产权培育保护等工作,科技和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创新创业源头有效拓展的一年。以深入开展“科技镇长团”工作和教育部“蓝火计划”试点工作为契机,紧密围绕全市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需要,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资源与我市产业、资本资源有效融合。扎实推进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东南大学常熟应用技术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常熟研究院、常州大学常熟产学研联合工作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常熟分中心等启动运作。海虞镇、支塘镇、沙家浜镇、碧溪新区分别与镇长团派出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扎实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玻璃模具、太阳能光伏、氟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古里镇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为主体,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新建xx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市毛衫商会牵头,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大学共建毛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扎实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新建省院士工作站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同时设立研究生工作站专项资金,新建省研究生工作站23家。设站企业与20多家省内外高校合作,开展合作项目52项,总投入超亿元,引进高校导师73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76名。加速人才引进,“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圆满成功,目前,引进人才47名,签约落户高新项目9个。全年共有5个创新创业团队列入省双创人才计划,3个列入姑苏人才计划。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创新创业集群不断壮大的一年。大力实施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强化政策落实。深入开展“创新强百企,服务进万家”主题系列活动,不断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全年技术开发项目备案400多个,研发支出金额达15亿。享受到高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35家,免税额11871.07万元,享受到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有64家,免税额2280.65万元。在科技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7.8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8.1%。强化科技合作。深化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组织了一系列常熟与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的产学研合作交流、民营企业家院校行活动,积极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和人才智力搭建平台。海虞镇、虞山镇、辛庄镇新建省科技产业园3个,全市新认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以上高新企业34家,省创新型企业25家,省高新产品167只。强化项目支撑。不断加大对上争取的力度,全年新立国家级科技计划4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8项。同时不断加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的管理,努力提升重大专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龙芯cpu的产业化应用、年产30kt高性能精细黄麻纤维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等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取得良好进展,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对位芳纶高性能纤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新增产值16.8亿元,利税4.46亿元。强化知识产权。切实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新建企业专利信息平台18家,有效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和竞争力。落实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专利、工商、文化、质监等部门相互配合的执法机制,全社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全年申请专利12812件,发明专利1194件,同比分别增长17.83%和48.32%,授权专利为4242件,同比增长39.72%。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创新创业平台加速推进的一年。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使创新载体成为常熟引进消化吸收各类创新资源的主阵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取得实效。常熟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县域经济中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启用面积3.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84家,在孵企业60家,累计引进博士87人,硕士162人,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245个。常熟科创园5000平米的创业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已引进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北京理工大学等研究院。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效。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引进新技术162项,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38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74项,推广新品种333个。古里品牌稻米科技园、辛庄设施花卉科技园、沙家浜特种水产科技园等镇级特色农业科技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形成了一镇一园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新格局。实施村企挂钩科技示范工程,帮助碧溪镇横塘村、新苑村搭建高效种养设施,引进新品种,提升种养技术,有效壮大了村级财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实效。突出“生态常熟、科技惠民”的实验主题,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点实施了水生态修复、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处理、循环经济等12个科技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科技、环保、建设、农委、公安、安全等部门合力推进实验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坚持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培育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以xx市为示范基地的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的实施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

二、正视不足,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制约我市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缺乏,科技资源的支撑能力不够,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足,新兴产业领域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高新技术企业利税率偏低,缺少地标型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缺少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创新环境有待优化,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有待深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核心在于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按照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确立新的标杆,善于查找问题与不足,努力寻求科技工作的新动力,拓宽新空间,再上新台阶,切实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文化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等六大发展战略,再次强调要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突破口,把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着力点,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这对全市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清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切实把握好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让科技创新创业真正成为加快产业升级的“第一驱动力”,坚持一手抓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手抓科技创业企业家集聚,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常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1年全市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构筑人才集聚、产学研合作两大高地,实现科技投入、企业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业三个突破,全面提高科技工作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的能力,切实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全市科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再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100家,新增省高新产品120个;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新建“二站一室一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新增上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80项;“技术开发费用150%加计抵扣”企业备案200家;专利申请超过10000件,发明专利超过1400件,授权量达到5000件。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贡献份额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6、推进科技惠民的全面发展。按照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着力推进镇级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型合作社、科技超市等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倡导并鼓励探索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新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加强地方优良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新品种工作力度。重点保护开发优良畜禽、特种水产、水稻及名特优林果茶等品种,并在品种引进与选育方面,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系、新组合。推进民生科技工作。要以提高人民生活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与“促发展、调结构、重统筹、惠民生”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常熟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重点围绕人口健康与医药卫生、节能减排与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科技强警等领域,分步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科技支撑示范工程、重大疾病防治科技示范等工程,让科技惠及百姓民生。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与苏州科贷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衔接,设立科技型企业信贷准备金,加强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风险和创业投资公司落户,优化创业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环境,引导创投机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落实科技保险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企业积极投保科技保险,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服务。

七、加强创新创业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形成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健全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创新创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实施党政领导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解决创新创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健全投入机制。确保市、镇两级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优先安排科技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研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和科技金融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创新投入。健全组织机制。各经济板块要进一步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创新创业的资源优势,配优选强科技和人才工作管理人员,鼓励引导企业设立科技和人才专职岗位,形成市、镇、企三级科技、人才工作管理网路,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