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报告

年初以来,我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打造质量新鄞州”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建设三大体系,深化开展五大行动,加快以创新驱动来引领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表现在:

一、全力营造创新良好氛围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政策“指挥棒”作用,集中优质资源优先扶持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在区委区政府1号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xx区企业研发机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xx区科技孵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xx区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十余条实施细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上下联动机制,制订出台《2013年度镇乡(街道)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全力营造镇乡(街道)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4月18日,区委区政府还组织召开了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鄞州”的若干意见》,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工作进行专题部署,进一步提高全区上下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导向,形成合力,着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二)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创新创业导向。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今年区财政安排科技专项经费1.6亿元,并重点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科技合作、科技金融等的支持力度。如安排专利专项资金2100万元,设立优秀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资助,推进专利产业化工作。安排科技金融专项资金1100万元,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形式,加大对初创型、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增强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等。

(三)重视科技宣传,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优势,营造鼓励创新、服务创新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在《浙江日报》头版刊登《登高景更好——鄞州科技创新驱动纪实(上)》和《居高声自远——鄞州科技创新驱动纪实(下)》,专版刊登《质量新鄞州、创新为灵魂》;配合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在《鄞州日报》头版刊登“科技驱动跨越发展”系列报道,通版刊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鄞州”》等,上半年累计在报纸、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刊发科技新闻报道50余条。同时,《xx区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做法和成效》信息稿还被毛光烈副省长和王仁洲副市长批示作全市交流,为树立“创新型鄞州”形象提升科技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重点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一)建设科技孵化体系,打造孵化器全产业链条。以科技信息孵化园规划建设为契机,启动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完整产业链条。组建以鄞州科技中心孵化器和科技信息孵化园为核心,中物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科技园为两翼,各镇(乡、街道、园区)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为支持的“一心二翼多点”的鄞创孵化器联合体。全区可用孵化面积9万平方米,上半年新增孵化企业23家(其中留创企业10家,海归、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累计入驻在孵企业148家,毕业企业69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已有9人成功入选“千人计划”,目前18人正在积极申报各类“千人计划”和区“精英引领计划”。同时,持续为入孵企业提供包括创业辅导、人才引进、融资投资等服务,深入实施“甘露计划”,新增15家入孵企业获得科技信贷,加速创业企业成长步伐,提高企业创业成功率等。

(二)建设科技金融体系,加强企业创新资金保障。发挥科技金融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强化资金监管、扩大企业受益面,加快企业创新步伐等显著作用。财政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形式已出资5000万元入股宁波创业加速器(2000万元)、天堂硅谷(1000万元)、海邦基金(1000万元)、清华海创(1000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区共有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管理)机构57家,注册规模近30亿元,其中,股权投资机构30家、股权投资管理机构27家,亿元以上投资机构达到14家。加快引进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杭州银行宁波科技支行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燃眉之急”,截至6月底累计审批通过企业130家,发放贷款5.6亿元。引进具有硅谷银行背景的浙江中新力合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区设立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创新平台,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联合发行全市首个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手段、无形资产估值难等融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首次推行科技保险工作,与人保合作试点,推出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等8个险种,降低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

(三)建设科技合作体系,不断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深入实施科技合作“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组织企业赴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西北工业大学开展项目对接;积极争取引进电子科技大学“摩米”创新工场,培育光机电软算一体化产业集群;成功与宁波工程学院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推进与四川大学、中科院材料所全面科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度挖掘企业技术难题,积极搜集海外人才,海内外高科技项目引进需求,做好对接服务工作,目前已搜集130余项。积极推荐中科院材料所、浙江大学等专家教授申报区精英引领计划3项、市3315创业团队1项。同时,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组建区域政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和招标工作,一头连若干个鄞州重点特色产业,一头连与鄞州产业和科技需求结合度高的高校院所,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有效结合。

三、深化开展五大科技行动

(一)深化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实施科技企业梯队培育战略,上半年列入市级创新型初创企业121家、完成申报市级科技型企业34家、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梯队发展的良好格局。重点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专项检查工作,对区内8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抽查。针对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科技人员比例以及专利权人等方面的问题,督促整改并做好跟踪落实工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型重点企业培育“311工程”,对去年首批认定的3家科技主导型领航企业、10家科技创新型标兵企业和9家科技成长型小微企业实地考察,了解发展态势,准确把握年度考核和财政绩效考核。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领军型企业集群,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完成申报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4家。

(二)深化科技平台建设行动,推进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启动规划xx区创业创新基地,积极引进并有效整合约28平方公里的产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力争打造成为科技之城的核心载体。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产业规划初稿已经形成。区政府专题组织召开座谈会,20多个部门对产业规划初稿提出整合修改意见,目前正在对产业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六大高端科创平台”建设顺利推进,中物军转民科技园基本建成,累计引进项目近20个,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试运行,推动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清华长三角宁波科技园动工建设,引进企业6家;科技信息孵化园将于今年底明年初投入使用,全力打造集高科技孵化项目和高层次人才于一体的高端创业平台。起草《关于科技信息孵化园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功能布局、责任分工,目前正在积极促成区政府与市教育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共建b栋(“区校合作对接平台”——高教园区大学科技创业创新园)。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发平台,并以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欧琳集团、广博集团、东睦新材料3家企业成功获批省级企业研究院(目前正在公示之中),并完成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6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8家。优化完善区内现有公共服务平台,“新型金属材料创新服务平台”现有服务场地1.9万平方米、可提供对外服务的仪器设备价值1.3亿元、有设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内的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宁波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具有第三方检测资格的宁波中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重点服务机构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可以对外提供服务。

(三)深化知识产权提升行动,增强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保持专利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努力提升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比重,进一步优化区域知识产权结构。全区1-5月实现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0191件和397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863件和253件,同比分别增长72.9%和40.6%,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四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市第一。启动开展鄞创科技孵化器企业知识产权提升工程和2013年百场知识产权培训进企业活动,加快整合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培训资源,分梯队、分层次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专利服务机构,引进大维理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启国外知识产权国内申请的先河,全区共有独立专利代理资质的专利事务所和国外专利代理机构4家。同时,积极筹备成立知识产权协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四)深化科技项目攻关行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区重大科技项目库,上半年新增64项入库项目,累计拥有入库项目168项。改变以往根据项目申报要求临时物色项目的被动模式,主动提前介入,按照新材料、自动化等四大行业分类,事先排摸重大科技项目,并对入库项目及时进行跟踪了解、要素完善和充实调整,同时建立市级以上项目推荐申报从区重大科技项目库中筛选机制。建立完善以区内高层次专家、特别是企业专家为主的区级专家库,累计拥有专家75名,加强对各类项目评审、考核管理。鼓励企业通过承担高端科技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半年做好项目储备申报工作,累计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包括国家重点新产品19项、国家火炬计划9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申报省科技进步奖9项,市科技奖31项。

(五)深化社会事业支撑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区政府与省农科院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利用省农科院下属16个专业研究所,为合作项目指定首席专家,组建科研团队,以常态化的工作方式进行深入合作,建立成果转化基地(陈剑平院士xx区工作站),优先在鄞示范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新近农业科技成果,每年来鄞州转化科技成果不少于5项,有力提升农业企业创新能力。立足全国科普示范区,树立鄞州科普品牌。将科普工作继续向企业延伸,上半年申报市级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1家;新建企业科协3家,共计24家。即将出台《xx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管理。并通过持续开展“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企业转型升级认识还不到位。区内企业大多还处在从事低层次加工型产业阶段,对于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或转型升级的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主动承担风险,提前介入一些高校院所的高技术研发项目缺乏敏感性,都指望直接买到成熟的技术,最好还要价廉物美;当真正面对重大高技术项目引进转化的时候,又担心失败、不愿冒风险或不愿意付出应有的代价,往往坐失良机。区内广大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较低转型升级发展动力不足,复杂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生产方式比重仅占10.3%和9.2%,仅有6.4%的企业有意向加大科技投入,仅有8.2%的企业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作为发展方向。

(二)科技产业引进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当前,土地资源紧缺,一些科技投入高、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拿不到土地、买不起土地的难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如何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和促进科技产业做大做强,已经成为现阶段十分突出、十分紧迫的矛盾。

(三)科技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区科技金融体系搭建虽已见雏形,但现有的科技金融载体还未完全发挥预想中的作用,科技金融体系也不健全。如虽然创业投资机构数量不少,但对区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还不够大;科技银行规模仍未做大,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完善;科技金融资源整合刚刚起步。同时,对比先进地区,我区还缺乏政策性创业投资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还没有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等,现有的众多区内银行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倾斜度还不够。

五、下步工作重点

(一)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区,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目标要求。在科技强区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强势推进,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区,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端产业和高效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强区”。研究制定创新型城区指标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战略,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强调各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政策配套衔接。明确政府创新导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科技金融服务。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每年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个百分点以上,并以此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带动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

(二)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区域创新驱动能力。推进落实xx区创业创新基地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真正将其打造成为科技之城的核心载体,高端创新要素主要集聚平台,创新引领和辐射推动全区提质提速发展。重点推进“六大高端科创平台”建设,中物科技园以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为契机,加快高端项目和高端研发团队的引进、集聚、培育,加快打造激光与光电产业;清华长三角宁波科技园在加快工程进度的同时,强化项目引进培育,促使项目尽快产业化;科技信息孵化园加快理顺内部运作机制,明确配套政策、做好项目储备。同时,争取引进电子科大摩米创新工场等重大平台项目。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做大做强科技孵化产业,实施522年度计划,年底争取新增在孵企业50家,引进20名海外留学生及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在孵企业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0个。加快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在鄞设立独立研发机构,鼓励区内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并在重点实验室方面取得零的突破。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载体,并以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三)抢抓科技体制改革先机,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强化科技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科技领域具有创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高科技大项目,以及科技孵化加速项目。尽快建成投运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基础平台,促进合作链一头向国内外高校院所、大企业延伸,一头向企业内部深化,今年力争在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与信息技术三个产业领域首先开展实际运作。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材料所、香港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优先加强与在鄞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引进开发、项目合作或共建创新载体等方面的广度与深度,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或收购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到我区设立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

(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构筑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让财政资金通过科技金融结合,逐步调减直接补助资金,不断提高间接补助资金,更好的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更多有强烈资金需求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受益。在继续强化现有科技金融载体(科技创业投资、科技银行、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科技保险)的基础上,建议尽快建立政策性科技投资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不断扩大科技金融的覆盖和惠及范围。鼓励引导区内银行加快设立科技金融专业服务部门,鼓励引导各类金融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投放。加快引进企业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等第三方评估机构,实现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化,丰富企业获得贷款的担保方式。扶持和鼓励民间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并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型企业。

12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财政局紧紧围绕xx区“质量提升”五大战略,促发展、保民生、优理财、强监管,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大力践行群众路线,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全部精力集中到“交好中期卷”。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截止6月30日,我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76.8亿元,为预算的62.7%,同比增长8.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9.4亿元,增长6.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4亿元,为预算的64%,增长9.6%。完成基金预算收入63.1亿元,为预算的57.2%,增长-26.7%,其中土地出让金57.8亿元,为预算的58%,增长-28.0%。

(一)念好“扶、保、压”三字经,提升用财水平

面对财政增收任务压力大,民生刚性支出继续增加,保障建设任务繁重的严峻形势,坚持有保有压、统筹兼顾,各项财政扶持和民生保障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扶持经济建设。参与制定2014年全区经济发展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全面梳理支持经济财政政策,提高政策合理性、科学性、完整性。今年设立经济发展扶持资金8亿元,财政奖励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着力于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扶持优质企业,发展壮大主业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型城市经济着手。扶持发展科技金融,支持金融创新。继续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2.1亿元,同比增长62%。鼓励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二是大力促进均衡普惠,保障民生发展。2014年全区用于民生支出68.34亿元,占可用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投入近17亿元,确保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安排22.92亿元,支持实施教育三年提升计划,重点用于实现学前教育全面提升,巩固城乡统筹全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81亿元,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就业创业。强化困难救助、养老服务等工作,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全省率先实施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补助政策以及“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安排医疗卫生支出6.18亿元,今年1月1日起,我区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调整病种治疗范围等,全年预计投入各项财政资金3.1亿,同比增长10.7%。农民住院和门诊医疗补偿率提高到70%和60%,率先完成住院补偿率医改目标。

三是坚持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因公出国、公务用车控购等方面制度,明确支出标准和操作规范,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供长效制度保障。1-6月份,“三公经费”全口径支出执行数为4412万元,同比下降34.87%,其中公务接待费2139万元,同比下降50.6%。实行因公出国经费预决算管理制度,上半年发生因公出国费用56万元,同比下降60%。严格审核公务用车,控制公车经费支出,除必要的执法执勤、应急用车等,一般公务用车不得更新和重购,上半年我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同比下降3.78%。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下一步完成预算任务面临的困难1、企业的发展受大的经济环境的制约,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主要是土地资源、资金、原材料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正在挑战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企业成本大幅上升,人力成本明显上涨,订单量减少而国际市场开拓越来越困难,资金链紧张融资压力大等。

2、去年底今年初新引进的企业,因企业土地报批、建造等中间环节多,建成投产还需要一段时间。如风力发电项目、新引进的企业等,还在筹建阶段,短时间内没有产出、收益。

四、为完成预算任务准备采取的措施1、增强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意识,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一是由于企业生产成本攀升,逼使企业实施升级改造。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