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摘要]近年来,城乡教育的非均衡问题越来越突出,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和谐发展,影响了国民教育的稳步前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共同进步和提升我国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因素。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一要构建新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二要实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三要加大乡村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四要推进城乡教育标准化建设;五要合理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

[关键词]和谐社会;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均衡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初步进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三农”问题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难点,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着社会公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建立和兴盛的基础。尽管这几年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社会支出,也把农村教育放在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然而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依然是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聚焦问题。

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自古至今,由于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教育一直没有脱离统治者的管理和掌控。朱舜水曾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万众一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扩大了受教育群体。教育的良好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时促进着个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知道,在如今和谐社会的环境下,我国的教育还有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不均衡,乡村教育在综合实力上与城市教育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差距。所以,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着重要意义。

(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完善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就如同修建房子开始的地基一样,是人们向更高层次水平发展时必须实施的基础性工作,是21世纪培养现代化科学人才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深入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实际要求。城乡基础教育的统筹,其重中之重就是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而城乡教育非公平主要体现在乡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就在于加大发展农村教育,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受教育权利平等,实现其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和城乡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只有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完善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实施的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统筹全局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均衡城乡教育。乡村教育的发展不足是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因此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把乡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它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1.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导致了乡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滋生了一些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其中乡村青少年违法犯罪便是最突出的问题。青少年犯罪大都具有“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讨厌学校———抵制学校权威———发生违法乱纪行为”这样一个行为链。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大多具有教育水平低下或教育背景不良的普遍特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城乡经济差异较大,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差异。在一些教育欠发达甚至落后的农村地区,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学业,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出现了问题行为。据调查,大多青少年罪犯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稍微强一点的也只是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因此,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文化水平,还可以预防或减少青少年的犯罪,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能缩小贫富差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尤其是为乡村培养建设者和人才,促进乡村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的贫富差距。失衡的城乡教育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水平和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大大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出现,影响乡村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1世纪,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孵化器。

二、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变化的过程,其核心是寻求突破,追求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体现在教师队伍素质、学校资金储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不断加大。以下是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教学质量的差异。城乡教育差异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自身知识素质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将来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教学质量的指标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的衡量指标也不应该是唯一且一成不变的,包含入学率、升学率、成绩等等。就这些指标而言,乡村学校教育明显低于城市学校。以2015年为例,当年全国乡村小学生升入初中的比率是84.1%,城市小学生升入初中的比率是97.6%,高出乡村小学升入初中比例13.5个百分点。[2]由于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学生每年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学生。城市学生在教育环境和师资条件等方面也均优越于乡村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比农村学生更全面。可以看出,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差距上。

(二)教学条件的差异。1.城乡教育硬件设施的差异。学校的硬件设施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是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的扶持与投入、农村家庭收入增加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支出加大,农村学校的校舍等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但是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非常不均衡,差距也很明显,而且最近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在城市学校,各科实验器材齐全,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备,已经普遍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反,农村长期受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学校办学条件滞后,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设备缺乏。硬件设施差也是造成农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因素,直接导致了乡村学生的教育发展困难,各种教育需要得不到支持和保障。2.城乡教育软件设施的差异。教师是城乡教育软件设施配备差异的主要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高低。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是很重要的因素。随着近年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大突破,城乡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所提高,然而农村的师资水平与城市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从城乡教育的师资力量看,城市教师的待遇、福利以及生活环境都远胜于乡村,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师范毕业生和优秀农村老师向城市聚集。在城市学校里,教师的结构合理协调,大多数教师自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专业化的水平和娴熟的教学能力,同时由于城市各方面发展较好,教师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创新精神。而在乡村教师的队伍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教师的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存在严重的教师老龄化问题;其次,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的素质需要加强和提高;除此之外,乡村教师的数量也不够,很多优秀教师流向城市。

(三)教育经费投入与筹措的差异。1.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悬殊。当前,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要想更好发展必定要有足够的教育经费。以下以榆林市为个案,调查研究城乡教育投入的情况。注:经费单位为万元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榆林市2012到2016年城市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每年的涨幅都在百分之十以上。与此相比,从2012到2016年榆林市乡村的教育经费投入,[3]每年的涨幅都在百分之五以下。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每年榆林市城区的教育经费投入都是乡村的两倍有余。近年来榆林市为贯彻教育资金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国家政策,加大了对乡镇学校的资金投入,乡村学校在一定程度有所发展,但是从榆林市的案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乡村教育投入与城市有较大差距。2.城市教育经费筹措较农村教育多样化。教育经费的来源一般有税收、学校收入、捐赠款项、经营收入、借贷款项和发行教育公债等。当今,我国乡村教育经费筹措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公费投入,大多数乡村学校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依靠国家的专款专项。但是与之对比,城市教育的筹措则多元化,除了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社会力量和个人投入也是城市教育筹措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繁荣,许多社会慈善人士和成功企业家每年都会向城市教育进行投资捐赠。例如,香港的邵逸夫先生生前就出资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学校或者图书楼。虽然近年来有马云对乡村教师进行扶持和奖励的事迹,但也只是凤毛麟角。乡村因为地理位置、校际情况等因素,在这些方面获得的机会比城市少很多。因此,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经费筹措有很大的关系。

三、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差异导致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的发展自然也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国城乡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被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开始向更高层面即精神方面追求,因此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农村经济落后,收入低微,物质生活水平尚未完全满足,所以对教育的支出会更少。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城市居民集中,乡村居民无法承受子女的教育成本压力,因而城乡家庭教育投入差别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统计,乡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1年。教育的不平等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收入,然后收入的差距又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进一步拉大了差距。所以,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态势愈演愈烈。[4]

(二)教育投入的不同导致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随着经济逐步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的财政实力也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不断地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的经费投入。我国教育投资一般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城市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多,然后是一般市县,乡村学校最低,偏远山区更低。据调查,城市每年的生均教育经费都在乡村的2.5倍以上。2015年我国城市教育投入为45亿元,乡村教育投入为13亿元,城市教育投入是乡村的三倍多。有投入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教育投入公平合理才能均衡城乡教育。城市人口少而投入多,乡村人口多而投入少,投入与现实严重脱节。现今我国的城乡教育的不均衡状况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公而大大加深。[5]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5]柳瑞波.新时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03):112-113.

[6]范人伟.新时代背景下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的举措[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107-109.

[7]谭子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思考[N].湖南日报,2019-05-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