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报告

年初以来,我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打造质量新鄞州”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建设三大体系,深化开展五大行动,加快以创新驱动来引领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表现在:

一、全力营造创新良好氛围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政策“指挥棒”作用,集中优质资源优先扶持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在区委区政府1号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xx区企业研发机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xx区科技孵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xx区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十余条实施细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上下联动机制,制订出台《2013年度镇乡(街道)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全力营造镇乡(街道)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4月18日,区委区政府还组织召开了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鄞州”的若干意见》,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工作进行专题部署,进一步提高全区上下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导向,形成合力,着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二)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创新创业导向。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今年区财政安排科技专项经费1.6亿元,并重点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科技合作、科技金融等的支持力度。如安排专利专项资金2100万元,设立优秀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资助,推进专利产业化工作。安排科技金融专项资金1100万元,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形式,加大对初创型、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增强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等。

(三)重视科技宣传,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优势,营造鼓励创新、服务创新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在《浙江日报》头版刊登《登高景更好——鄞州科技创新驱动纪实(上)》和《居高声自远——鄞州科技创新驱动纪实(下)》,专版刊登《质量新鄞州、创新为灵魂》;配合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在《鄞州日报》头版刊登“科技驱动跨越发展”系列报道,通版刊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鄞州”》等,上半年累计在报纸、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刊发科技新闻报道50余条。同时,《xx区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做法和成效》信息稿还被毛光烈副省长和王仁洲副市长批示作全市交流,为树立“创新型鄞州”形象提升科技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重点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一)建设科技孵化体系,打造孵化器全产业链条。以科技信息孵化园规划建设为契机,启动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完整产业链条。组建以鄞州科技中心孵化器和科技信息孵化园为核心,中物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科技园为两翼,各镇(乡、街道、园区)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为支持的“一心二翼多点”的鄞创孵化器联合体。全区可用孵化面积9万平方米,上半年新增孵化企业23家(其中留创企业10家,海归、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累计入驻在孵企业148家,毕业企业69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已有9人成功入选“千人计划”,目前18人正在积极申报各类“千人计划”和区“精英引领计划”。同时,持续为入孵企业提供包括创业辅导、人才引进、融资投资等服务,深入实施“甘露计划”,新增15家入孵企业获得科技信贷,加速创业企业成长步伐,提高企业创业成功率等。

(二)建设科技金融体系,加强企业创新资金保障。发挥科技金融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强化资金监管、扩大企业受益面,加快企业创新步伐等显著作用。财政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形式已出资5000万元入股宁波创业加速器(2000万元)、天堂硅谷(1000万元)、海邦基金(1000万元)、清华海创(1000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区共有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管理)机构57家,注册规模近30亿元,其中,股权投资机构30家、股权投资管理机构27家,亿元以上投资机构达到14家。加快引进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杭州银行宁波科技支行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燃眉之急”,截至6月底累计审批通过企业130家,发放贷款5.6亿元。引进具有硅谷银行背景的浙江中新力合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区设立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创新平台,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联合发行全市首个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手段、无形资产估值难等融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首次推行科技保险工作,与人保合作试点,推出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等8个险种,降低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

(三)建设科技合作体系,不断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深入实施科技合作“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组织企业赴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西北工业大学开展项目对接;积极争取引进电子科技大学“摩米”创新工场,培育光机电软算一体化产业集群;成功与宁波工程学院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推进与四川大学、中科院材料所全面科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度挖掘企业技术难题,积极搜集海外人才,海内外高科技项目引进需求,做好对接服务工作,目前已搜集130余项。积极推荐中科院材料所、浙江大学等专家教授申报区精英引领计划3项、市3315创业团队1项。同时,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组建区域政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和招标工作,一头连若干个鄞州重点特色产业,一头连与鄞州产业和科技需求结合度高的高校院所,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有效结合。

三、深化开展五大科技行动

(一)深化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实施科技企业梯队培育战略,上半年列入市级创新型初创企业121家、完成申报市级科技型企业34家、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梯队发展的良好格局。重点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专项检查工作,对区内8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抽查。针对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科技人员比例以及专利权人等方面的问题,督促整改并做好跟踪落实工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型重点企业培育“311工程”,对去年首批认定的3家科技主导型领航企业、10家科技创新型标兵企业和9家科技成长型小微企业实地考察,了解发展态势,准确把握年度考核和财政绩效考核。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领军型企业集群,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完成申报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4家。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区域创新驱动能力。推进落实xx区创业创新基地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真正将其打造成为科技之城的核心载体,高端创新要素主要集聚平台,创新引领和辐射推动全区提质提速发展。重点推进“六大高端科创平台”建设,中物科技园以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为契机,加快高端项目和高端研发团队的引进、集聚、培育,加快打造激光与光电产业;清华长三角宁波科技园在加快工程进度的同时,强化项目引进培育,促使项目尽快产业化;科技信息孵化园加快理顺内部运作机制,明确配套政策、做好项目储备。同时,争取引进电子科大摩米创新工场等重大平台项目。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做大做强科技孵化产业,实施522年度计划,年底争取新增在孵企业50家,引进20名海外留学生及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在孵企业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0个。加快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在鄞设立独立研发机构,鼓励区内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并在重点实验室方面取得零的突破。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载体,并以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三)抢抓科技体制改革先机,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强化科技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科技领域具有创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高科技大项目,以及科技孵化加速项目。尽快建成投运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基础平台,促进合作链一头向国内外高校院所、大企业延伸,一头向企业内部深化,今年力争在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与信息技术三个产业领域首先开展实际运作。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材料所、香港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优先加强与在鄞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引进开发、项目合作或共建创新载体等方面的广度与深度,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或收购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到我区设立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

(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构筑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让财政资金通过科技金融结合,逐步调减直接补助资金,不断提高间接补助资金,更好的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更多有强烈资金需求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受益。在继续强化现有科技金融载体(科技创业投资、科技银行、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科技保险)的基础上,建议尽快建立政策性科技投资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不断扩大科技金融的覆盖和惠及范围。鼓励引导区内银行加快设立科技金融专业服务部门,鼓励引导各类金融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投放。加快引进企业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等第三方评估机构,实现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化,丰富企业获得贷款的担保方式。扶持和鼓励民间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并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