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
近些年来,教育界相继提出精致教育、精致管理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这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向教育科研提出新的课题。精致化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应答。
精致化:优质教育的管理理念
精致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走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精致管理是指交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思想,以真善美为目标,注重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以求得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双重效应的管理理念和策略。
精致化,首先倡导一种精致文化的管理,即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模式有机整合,把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避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长期以来,在学校管理中存在一种“钟摆现象”,人为地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对立起来,视为水火不相容的思想与模式。其实,科学管理在注重科学原则、科学方法,强调制度管理、规范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人的因素的作用。“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说过,科学管理“不是一套效率机械”“也不是一套计件给酬的制度”“乃是工作于某一机构或某一产业的员工的一种‘完全心理革命’――是一种关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他认为,“任何制度都离不开人”“采用最好的制度之后,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能力、坚韧和权威”。可见,科学管理并没有否定人的因素及其作用。同样,作为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管理活动的人本管理,也不能仅仅认为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恰恰相反,人本管理十分重视组织结构的科学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变革,学习型组织就是人本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精致化管理正是融会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各自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其价值取向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观。
精致化,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至真、至善、至美的管理境界。精致管理从造就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培育和谐社会的现代公民的教育目的出发,把人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不容有失的管理思维,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求真,以科学精神规范人;求善,以人文精神,以伦理道德充实人;求美,以审美情趣、高尚情操陶冶人。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以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来实现这一真善美的理想目标。正如广告词所说的那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追求,更好是永恒的目标。精致化管理,就是追求学校持续不断、永不停息的发展,追求一个又一个更好的发展目标。
精致化,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要求做到周到、精致、精细入微、精雕细刻。没有精致化的管理,优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必然会流于形式,流于做表面文章。重视细节,既体现了一种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体现了高度重视人的人文关怀,这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特定意义上也会影响全局,影响发展的走向。“细节见证品质”,是否重视细节,在细小问题上处理是否得当,反映了学校领导者的人格素养。海尔总裁张瑞敏说得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做好简单的、平凡的事,就表现了管理者不简单、不平凡的精神和品质,就体现了他们不同常人的气质与境界。香港科技大学把临海的风景优美的校区安排一年级学生入住,教师、校长则住在远离海滨的山地,他们认为,刚进大学的学生,如同家庭里最年幼的孩子,应该受到最好的照顾。澳大利亚的一些中小学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计划,还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这些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活动都充分展现了精致化的理念,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精致化,还强调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学校投入与产出的均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了质量,就有了学校的生源,就有了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才会得到家长与社区的认可与支持。学校管理不仅要提升质量,而且要放大优质教育的效益,即追求学校的绩效。学校绩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和谐发展;(2)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目标,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3)实现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目标,促进学校组织发展;(4)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投入与产出的均衡,也是精致管理的题中之意。学校办学、管学,既要注重投入,又要讲究产出,不能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也不能只讲产出,不重视投入。如今学校投入问题困扰着中小学校长。但是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学杂费现象普遍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均衡,对资金不精打细算,对资源不充分利用,就谈不上精致化管理。
精致化:规模办学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规模办学,即扩大办学规模,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高等教育“超常规的大发展”,合并学校、异地建校、扩张地盘的同时,中小学也出现规模办学的浪潮。班级规模超过3位数,在籍学生超万名的学校已不在少数。如何看待规模办学现象。如何正确评价这种现象。需要有一种科学的、理智的态度和辩证思维的方法。一方面,不能不看到规模办学反映了教育事业数量的增长,提高了教育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规模办学也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增加了经济收入;对学校来说,通过规模办学,异地建校,扩大校园面积,改善了教职员工办公、教学条件,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美化校园环境,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当今教育改革向宏观层面拓宽,向微观层面深化的趋势下,规模办学又引发我们深度的思考,学校办学究竟应以什么取胜。以数量、规模取胜,以豪华设施取胜,还是以质量、特色取胜,以高质量的教师取胜。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大学贵有大师,中小学贵在名师。美国斯坦福大学约翰・海纳西校长说,“如果斯坦福的校园增加一倍,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一倍,那么,我们要花20年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水平”。学校究竟以什么取胜,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质上折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哲学观。主张以规模取胜,只讲形式,做表面文章,满足数量上的指标,热衷于教育产业化,反映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以质量和特色取胜,重内容,重内涵,重品质,坚守教育培育人、塑造人心灵的特性,追求学校可持续地发展,则表现为一种优质教育的精致文化价值观。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本质观,必然影响到学校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追求学校适度规模的发展。规模经济理论有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两个概念。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规模经济;当生产规模扩大时,如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则是规模不经济。这一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也存在教育规模经济和教育规模不经济两个概念。学生人数增加,班级增加的比例大于学生成本、班级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教育规模经济;反之亦然。有学者研究,教育规模经济具有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等特征。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审视当前我国规模办学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我国规模办学现象,是教育规模经济,还是教育规模不经济。我们一些学校的投入与产出究竟是什么样的比例。这些值得我们去探究。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及规模教育经济理论,也从教育工作自身的周期性、时效性、复杂性,育人的“不容有失”等特点出发,学校办学规模应以适度发展为原则,适度发展,适中规模,小步前进,不宜提“超常规发展”的激进口号;规模适度,才可能实施精致教育、精致管理,才可能有条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
历史经验教训是不应当忘记的。历史上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一窝蜂”“大呼隆”运动式的思维方式,头脑发热以情感代替理智的狂热浪潮,都曾使我们吃过苦头。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按规律办学,既要有满腔热情,又要有冷静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周到细致的科学作风,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做蠢事,精致化管理则体现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