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校园治理模式研究

一、中小学数字校园治理问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1.时代背景: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空前的挑战。为应对挑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教育信息化规划。我国政府2010年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2]2012年,我国发布第一份教育信息化十年战略规划,提出了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明确指出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要求制订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小学校方面,以“三通两平台”为代表的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2018年4月,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3%、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400万人次,形成优课资源1300万堂。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接受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解决了400多万边远贫困地区教学点学生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4]。应该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已基本普及完成。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也从之前的“带动教育现代化”转变为“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硬件设施和资源建设等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层面,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变革。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建设目标首次提出“治理上水平”,明确指出:“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5]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指出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6]。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7]与之配套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要求:“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8]2.研究现状:呼唤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理论探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没有检索到以“中小学数字校园治理”为主题的研究文章,但是关于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文章非常多,这说明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更多的还是侧重于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以篇名“中小学校园管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有109条记录,但以篇名“中小学校园治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只有22条记录,并且都发表在2015年之后。这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指导方针,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家开始关注校园治理这个话题。但是相较于高校,关注中小学校园治理的不多。根据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在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小学校园管理的文章中,张屹等(2013)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指出校长利用数字化工具沟通力及领导力、教师运用数字化工具参与教学教研能力以及学生使用数字化工具交流的能力对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较大[9]。童卫芳(2015)通过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应用绩效,指出要充分优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绩效,解决在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使数字化校园建设绩效实现最大化[10]。

二、构建中小学数字校园治理多元主体结构

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顶层设计与督导评价。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监督者。作为管理者,政府负责制定教育政策,但不能越权插手学校具体事务。2017年我国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府在数字校园治理方面,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科学规范的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和实施准则,完善指标体系,使其具备可操作性。二是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使其更新数字化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推进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三是加强督导评价。利用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对中小学校加强教育督导评估,监督学校办学方向和评估学校办学效益。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取决于政府投资的力度,建设一所现代化的数字校园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平时运维也须要持续投入。

2.学校管理者:推进信息化与提升管理创新力。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办学的骨干力量,承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责任。随着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学校享有的自主管理权越来越大。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公立中小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而数字校园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属于“一把手工程”。所以在数字化环境下,校长成为学校能否实现“共治”与“善治”的关键因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11]作为学校管理者,一是要具备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促进技术在学校治理中的有效应用。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协调,平衡政府、社会、师生、家长等多方利益诉求,实现共赢。二是要进行管理创新,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章程,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利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扁平化管理,广泛听取和尊重师生意见建议,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深入融合创新。指导建设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和校务行政管理平台,促进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四是加强校园信息化设施和外部信息化环境之间的整合,实现优质资源的互惠共享,促进管理信息数据的整合应用,创建良好的数字校园治理环境

3.教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管理深度融合。教师既是学校治理的主体,也是学校管理服务的对象。教师作为最了解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际情况的群体,为促进学校治理的科学民主高效,应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并为学校自身发展及外部公共关系的维护提供正能量。在学校治理方面,教代会作为发挥教师共治力量的重要舞台,教师应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涉及教师福利待遇、绩效考核、课程改革等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讨论决定。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应熟练运用教学管理系统及时发现自己所教班级在整个年级中的实际状况,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班级进行综合的教学质量分析;及时了解和分析自己班级在整个学业阶段的教学质量变动状况;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可随时了解教学目标达成度,科学分析诊断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4.创新治理体制机制。中小学校要依据学校章程,构建学校利益共同体,创建由多方利益主体组成的校务管理委员会。同时,学校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流程进行重组,深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重新界定岗位职责,打造扁平化组织体系。建立多元的监督、评估系统。学校要构建由党政联席会、教代会、工会、家委会、社区委员会组成的监督系统,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监督。政府引入相应的教育评估机构对学校办学效益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反馈给校务委员会,以期实现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创建校务管理委员会、内部机构改革和第三方监督评估,建立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可以有效发挥共同治理的效用,实现彼此制衡中的共同发展。

5.营造良好数字化校园文化。在学校治理中,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凝聚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能够整合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整体信念,将责任感和使命感赋予每一个学校成员。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也能够使青少年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中小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环境的搭建与完善,更要追求从物理层、资源层、应用层到文化层的有效融合。以校园文化特色牵引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方向,提供更多以人为本的服务,实现校园文化特色和办学思想在信息化环境的重构与张扬。在数字校园治理中,通过技术的物质层与制度文化的精神层深度融合,积极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治理具有正面推动作用。

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