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长效机制,创建文化川大 – 四川大学档案馆

第一篇:探索长效机制,创建文化川大-四川大学档案馆不断探索长效机制,积极建设文化校园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

四川大学

【摘要】

近年来,四川大学始终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途径,十分注重在文化传承中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大学文化,把文化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组织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了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尤其是四川大学以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大学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孵化作用、长效机制探索的引领作用、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作用,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各项改革发展事业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不断探索长效机制,积极建设文化校园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

四川大学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积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必须真正体现在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中,完整反映在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四川大学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途径,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效探索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在文化校园的建设中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登高眺远,再上层楼:立足新的起点,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

长期以来,四川大学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了以“四馆一廊”(即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文化长廊)为示范工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造了以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人文境界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平台,认真开展了以“感动川大”学生新闻人物评选、“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挑战杯”学生科技节、学生社团节等为龙头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建设了长期稳定、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基地200余个,曾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奖励,取得了明显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效。

在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大背景下,在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伟大事业的新征程中,在大学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上,四川大学要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不断探索和建立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当今时代特征、研究型大学特质和四川大学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每一个四川大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学校要深入挖掘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化底蕴,努力形成学校全新的文化纽带,全面培育和提升新的大学文化力,健全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新机制,发挥师生员工文化创造积极性,提高推进文化改革

3发展科学化水平,促进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从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全面转型。

二、时行则行,推陈出新: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近年来,四川大学十分注重在文化传承中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大学文化,把文化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组织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尤其是通过创新大学文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委和行政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川大精神作为兴校强校的文化灵魂和发展根基,积极探索学校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在组织建设上,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都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专门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由党委常务副书记担任主任,全面领导和规划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学校成立了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整合全校大学文化研究力量,负责制订学校中长期文化校园建设规划,设置校级专项研究课题和专项基金,定期出版研究报告和研究著作,培育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品牌项目。

在发展规划上,四川大学把文化资源整合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明确提出学校文化资源整合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

4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强校内外和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四川大学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依托“985工程”平台已经规划和出版了如《四川大学校长传记丛书》、《四川大学杰出校友丛书》、《四川大学馆藏精品丛书》和《四川大学校史文献丛书》等一批有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学文化系列图书。

自2008年以来,四川大学连续组织开展两届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活动,为充分展示学校大学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和总结交流建设经验搭建了良性互动平台,逐步走出了创新大学文化管理模式的新路子,对大力推进文化川大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明确目的,务求实效。

在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活动中,学校首先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即积极推进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新型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当今时代特征、研究型大学特质和四川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全校师生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健康生活,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齐抓共管,组织规范。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领导下,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宣传部、校工会、校史办公室和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学校正式行文,向各单位和各学院下发了专门的申报通知,并在学校主页上发布,明确了

5申报范围和条件。申报项目应得到师生广泛认可,在校内或院内有较大影响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师生参与面广。申报项目已连续举办或开展至少两年以上,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可以借鉴推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学校申报通知下发后,各单位和各学院十分踊跃。在已经举办的两届评选活动中,学校各单位和各学院共申报了上百个项目。学校组织来自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领导和专家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评审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以及注重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认真的评选和认定。经专家评审,《以创建“模范职工之家”为载体,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等15个项目荣获四川大学第一届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感悟数学文化之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数学文化节”系列活动》等10个项目荣获四川大学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

(3)注重激励,加强管理。

评选认定的结果首先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公示。最后,学校正式行文,在学校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对获奖项目进行了公开表彰。学校党政领导亲自给获奖项目的代表颁发了奖牌和奖金。学校专门编辑并正式出版了《大学文化之思:四川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坛论文集》和《大学文化之美: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成果汇编》,全面展现了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为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求在项目获奖两年内,各获奖单位要进行全面的工作总结,组织专家对已获奖项目进行6认真的复审。对于后续活动开展不好的项目,学校将取消其精品项目称号。

三、珪璋其质,芳丽其华:创建文化校园,全面推动学校改革发展

随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和表彰活动的不断开展,四川大学已经形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良性环境,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作用。

(1)校园文化品牌的孵化作用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和表彰,一批在学校内外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的精品项目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有效的激励,通过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论坛和大学文化建设论坛使他们的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例如,“感动川大”学生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创办以来就收到了校内外媒体的密切关注,教育部网站曾经对此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在已有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的示范作用下,四川大学不断涌现更多的大学文化建设品牌项目。例如,四川大学“四馆一廊”的建设,积极推进了合并高校文化融合,大力营造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整体环境,也带动了各学院高度重视育人环境的塑造。特别是华西口腔医学院积极建设院史陈列室、教学荣誉室、毕业生走廊、学术走廊和学院人文景观,与学校的“四馆一廊”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其院史陈列室已发展成为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

7(2)长效机制探索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四川大学坚持把大学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建设与专业知识传授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建设与坚守精神家园紧密结合,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将大学文化建设相关制度纳入学校现行的工作制度予以强化,纳入规范的学校组织体系予以保障,纳入定期的学校评估体制予以落实,在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中,不断探索和建立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校务会决定,四川大学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全校性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活动,有关成果将汇编成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因此,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和认定活动已经形成了制度,充分体现了在探索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中的引领作用。

(3)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作用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四川大学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强化了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化,突出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扩大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受益面,形成了大学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越来越多的精品项目在建设文化川大中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已经不局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之中。例如,四川大学工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把创建“模范职工之家”作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开展学生宿舍“服务之星”文化活

8动,在全国高校率先探索大学生广泛参与实施宿舍管理服务工作。四川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搭建汇演平台,坚持主题教育,占领文化阵地,使川大老年教职工做到了“寓学于乐、寓教于乐、寓为于乐”。四川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青羊校区每年举办“学业有成”表彰大会,为本校区应届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在基层工作表现优异的毕业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生学风的全面提升。正是通过重点加强这些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全校师生员工对文化育人内涵的认识更为清晰,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得以有效拓展,尊重、关心和支持师生发展的文化模式正在建立,川大精神正不断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4)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作用

正是得益于大学文化建设的集群效益,文化校园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并且带动了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四川大学开展了师德、教师传帮带、教师公共服务、青年教师教学、关爱学生教师、辅导员、医德、管理服务、教学辅助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十类“十佳”奖的评选活动,初步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学生思想、学业、生活、爱心管理服务新体系,构建了以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两个阶段和三大类课程体系以及十二项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举措为主要内容的“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四川大学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取得了新的更大的成绩。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413期)上以《四川大学在创先争优中

9加快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建设步伐》为题刊登了四川大学的经验和做法,教育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245期)予以转发,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近三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7篇、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正式启动国家第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入选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在第六届全国“挑战杯”中金奖数和获奖数居全国第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新增院士3名、“长江学者”9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7人、“杰青”8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科研总经费突破15亿元,获国家科技三大奖7项、“973”计划首席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重大委托项目4项。同时,学校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仅在2010年,学校有近万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新发展学生党员598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469名,全校学生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120余项、300名余学生获省级以上个人表彰。学校师生除继续积极参与汶川特大地震的科学重建外,热情投身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四川甘孜特大泥石流的救援、救治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二篇: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长效机制

按照我所年初的学习工作安排,结合创建学习型基层党支部的具体要求,借鉴以往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经验,我们着重从制度建设上规范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学习制度。对学习的时间、方法、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党支部明确规定每周一为集体学习时间,由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根据所党委的学习安排具体负责学习内容的落实,党支部书记对本支部的学习负总责。同时,每月开展一次心得交流或专题讨论,为提高学习质量,在每次专题学习讨论会之前,支部都将学习、讨论的内容提前通知到每个党员,要求根据专题做好相应的准备,保证交流讨论的质量。

第二,建立监督机制。为保证党支部和每个党员按照学习制度要求认真搞好学习,党支部加强了监督检查。支部委员定期与党员交换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了解党员结合工作实际学习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党员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没能参加集体学习的同志有专人负责向其传达、通报学习情况。

第三,建立考评制度。每个党员年初都要制定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支部的年度学习计划。党员在年终公务员考核和组织生活会上,要将自己一年来学习态度、理论素养、学习效果等情况进行陈述,并写入年度总结。同时,把学习情况作为评先选优的条件。

另外,我们牢牢把握学习型党支部的特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从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切感到,要提高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各方面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全体民警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须注重把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紧密结合,除有重点地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外,还适时安排与管教工作有关的法律、政策、心理矫治、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学习,同时创造条件鼓励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使每个党员的综合素质都有了相应的提高。

二是读书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展学习活动的目标。一方面利用集体学习、交流、讨论,在每次集体学习、交流、讨论开始前,组织全体同志集思广益讨论工作方案;支部委员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另一方面,让老同志带新同志,让业务经验丰富的同志带工作经验较少的同志,同时给年轻党员压担子,放手让年轻人独挡一面,既是给予年轻人超越自我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干中学习、在干中提高,又充分挖掘了人力资源。

三是集中学习与专题讨论相结合。我们支部组织集体学习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填鸭式”,即一人读文件或讲话。二是明确一个专题进行讨论,比较好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改善了学习的氛围。今年以来,我们开始尝试第三种方式,即在学习讨论前明确主题并指定主要发言人,让其做充分的准备,保证了讨论问题的深度,其他同志做补充发言,既增强了参与感,又将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

四是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结合大队工作的实际,我们坚持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鼓

励和引导党员自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阶段学习为终身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我们决心使支部的学习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使支部和党员个人体现出“三个提高”:

一是党员个人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使党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政治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大家乐于参与,勇于实践,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由于政治学习、思想讨论的深化,党员个人服从集体、维护大局的观念增强,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思想、行动融入党支部的整体目标和行动中。

三是党务工作的影响明显提高。党支部对民警的思想领导和业务指导能力增强。在履行领导职责时,更加注重运用党支部力量,在学习方面更好发挥组织、督促、检查的作用,保证党支部各项决议的落实。

第三篇:创新维权方式探索创建和谐企业的长效机制创新维权方式探索创建和谐企业的长效机制

江夏区总工会

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我们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凝聚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的良好平台;是各级党政满意、企业经营者满意和广大职工满意的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载体;也是工会组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切入点。正是基于这样重大意义的角度出发,在市总和区委的领导下,我区的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工会牵头、部门配合、企业主体、职工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创建活动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和谐社会就和谐,企业平安社会就平安,企业稳定社会就稳定,企业发展社会就发展。因此,我们将创建和谐企业纳入了区级绩效目标,有37个乡镇街、办事处、局、公司纳入创建成员单位,有上千家企业参加了创建活动,68家企业被区政府命名为和谐企业,20家企业被市总工会命名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先进单位。直接为江夏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把我们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树立新观念,促进创建活动有序推进

在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对创建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实施探索,另一方面结合我区工作实际,突出重点,努力推动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1、坚持工会搭台,政府推动的原则。和谐企业的创建,单靠工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09年开始,我们借政府联席会议机会,把创建和谐企业纳入了政府的绩效目标,变工会的目标任务为全区各责任单位的任务,在创建力度上大大提高了一步。同时我们乘势加大宣传力度,2009年,在全区向60个街、局基层工会发了36000份100题和谐企业创建知识问答,并成功地举办了江夏区和谐企业创建有奖知识大奖赛,其中纸坊街江南实业等6个单位,18名同志获

一、

二、三等奖,这次活动在企业、在社会影响力很大,为创建活动起到了宣传和推动的作用,得到了上级工会和区委、区政府的一致好评

2010年,我们扩大了创建面,区政府名义命名了40家和谐企业,有10家企业获市级和谐企业,这年“五一”表彰会上,我们编辑了《和谐企业满江夏》一书,收录了40家和谐企业的经验和图片,进一步营造和扩大的创建氛围。

2、坚持科学标准,突出重点的原则。什么是和谐企业,怎样创建和谐企业,起初,我们根据市总的要求拟定了10条标准,但在创建过程中企业认为难度高,基层工会认为麻烦,记不住。今年初,我们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和谐企业,“五个必须”的重点要求,一是必须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二是必须建立职代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三是必须建立劳动安全机制,有完备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卫生等安保措施;四是必须为职工办理“五险一金”让职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五是必须建立职工书屋,职工之家,开展职工文娱、体育活动。创立特色企业文化,用独特的文化来凝聚企业的和谐。

3、坚持促进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创建和谐企业是一项惠及企业、惠及职工、惠及社会的活动,其目的是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企业建立起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企职和谐的氛围,使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员工为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得已充分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管理水平不断科学化,企业的诚信度不断提升,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武汉金光电子器械有限公司在创建活动中认真落实江夏区总工会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考核标准,不断更新和改造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员工工资收入同比增长17.5%以上,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公司年销售收入4000万,出口创汇美元220万,同比增长25%,实现了企职双赢。

二、体现新特色,探索和谐创建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体现特色,我们努力探索和谐企业创建的长效机制。实践表明:创建和谐企业不能热一阵冷一阵,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我们的探索是“一、四模式”常抓不懈,一就是一个政府绩效目标;四就是“四个节点”,政府目标是核心,四个节点是支撑。

1、创建活动纳入区绩效目标考核实现创建工作新突破。年初,我们把和谐企业创建列入区级绩效考核的项目进行考评,考评采取集中听汇报、看资料、查台帐的方式,由考评小组打分,严格实施程序,按照“企业申请、验收公示、命名授牌、动态管理”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查工作完成后,专班工作人员将结合此次自查、检查和企业开展创建活动情况进行汇总综合评分,并将各目标单位评分情况提交区目标办作为各分管部门年终绩效考评依据,这一思路打破了创建活动的常规做法,引起了各乡镇街、办事处、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企业单位开展和谐企业创建的力度大、效果好,实现了新突破。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9.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院和谐发展

统筹全面,兼顾各方,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管理、教师、职工、学生等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学院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参与民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拓宽院务公开渠道,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重视、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的管理工作,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转变行政人员工作作风,切实为学院和广大师生职工服务,营造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健康向上、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