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合理性探究[5篇材料]

第一篇:教育合理性探究教育策略论文范文示例

描述。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执政理念,对我国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向意义。“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与目标。高校加强“和谐教育”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摘要】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执政理念,对我国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向意义。“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与目标。高校加强“和谐教育”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和谐教育”主要体现在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应培养出既有较强技术能力又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人文主义者”。本文通过对高校存在的不和谐现象的分析,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和谐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讨和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伟大使命和重大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高层次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也理应走在前列。而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首先抓好学生的和谐教育。拙稿针对大学生的和谐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一、和谐教育及和谐校园的定义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协调、均匀、有序发展的态势,和谐教育是教育的各组成要素间的协调统一。和谐校园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公众心目中,大学校园是象牙塔,是净土,是被世俗恶习沾染最少的地方。然而,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负面因素以及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校园周边环境趋向娱乐化与商业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也在侵蚀着学生的心灵,高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必须保证大学生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弱势群体多。高校中存在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学生群体、心理障碍群体和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等。贫困群体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生活、学习和就业压力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给学校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心理障碍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有孤独、自卑、羞怯心理,不敢与人交往,因神经衰弱、心理承受力差、情绪脆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

恶性事件多。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杀原因也是越来越复杂。一部分学生的自杀是由于感情上遭到挫折而一时冲动,有些学生则因为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此外,由于其他纠纷而引起的自杀、伤人、杀人事件也不在少数。在现代社会高节奏与高压力的生活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弱,这是影响高校校园和谐的高危因素。

学风浮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学习风气越来越差。一些学生早上睡懒觉,晚上泡网吧,要么就是谈恋爱,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一部分学生上课思维不跟老师走,学习不动脑筋,缺乏勤奋钻研精神。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去上课,考试时投机取巧,想办法与老师拉关系。此外,学生之间的物质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学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讲究高消费和奢侈生活,这些现象给校园风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和谐教育原则

所谓和谐教育,是指通过灌输和谐理念,以培养自我内在身心和谐,自我同他人、同社会、同自然和谐的品质,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由于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形式。

自内至外。从人的和谐品质发展规律来看,人的自身内在和谐是外在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首先实现自我的内在和谐,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有机地融入和谐社会之中。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和谐”教育必须首先抓好内在和谐的教育。开展内在和谐的教育,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调节内在需求,保持与外部的和谐统一,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

由近及远。人类社会是否和谐,首要的或主要的取决于各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就每个人而言,他的社会关系有着远近亲疏之别。一般来说,越是亲近的关系更容易实现和谐,呈现出由近及远、由亲到疏、依次扩展的规律。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和谐”教育时,要首先抓好他们在家庭、在集体中的行为,打牢基础,步步提升,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和谐型人才。

分类施教。一是要根据存在问题分类施教,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重在抓好个别谈心和个别指导二是根据性格特征分类施教三是区别不同专业分类施教,认真研究本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力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四是区别家庭情况分类施教五是区分性别进行教育

四、和谐理念的构建

面对大学生和谐理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一支合格的实施和谐理念教育的队伍;并且通过建立健全和谐理念教育的引导机制,优化和谐理念教育的人文环境,努力使校园整体环境实现使用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和谐理念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倡导主流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高校的教育方向,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努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应突出和体现德育工作。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把握各种社会现象和国外思潮,尤其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确立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智育主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矛盾,德育主要解决“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矛盾。高校德育工作应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诚信教育。应把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要在加强管理上下工夫,通过管理,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和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教育,有目的地以学生的心理疏导为主,引导同学克服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建立宽松健康的同学友爱关系,以保持健康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环境。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通过加强对辅导员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和强化,使他们能敏锐地洞察学生心理,并能合理地予以引导。

加强养成教育。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没能较好地接受系统扎实的文化学习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及交往习惯,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抵抗能力差,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养成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或项目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素质要求。

五、今后展望

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格局,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校园和谐发展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应当充分发挥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品质,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结合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特色性的校园文化。

第二篇:农村中学语文作业合理性与有效性探究农村中学语文作业合理性与有效性探究

摘要。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实施,人们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学生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许多教师尚未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作业设计的流程缺乏整体的认识。机械、重复的识记练习,简单、随意的评价方式还大量存在,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课后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所以我认为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业要突出趣味性,引领学生在兴趣中完成作业;要突出主体性,引导学生在选择中思考作业;突出合作性,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探究作业。探索作业有效性和合理性的标准,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促进语文课外作业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从而确保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中学趣味性自主性合作性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218-02

作业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它对养成学生的某些优良品质有独特功效。语文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学生语文作业完成的质量也是对其课堂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然而当今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设置的作业却未能达到检测课堂教学内容、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语文课外作业量大,随意性大,且单调乏味。作业内容仅局限于课本,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形式只注重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课外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我执教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全校一千多名学生,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我校家长的教育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多数学生本身也不重视学习,对作业只是应付了事,抄袭、甚至不交作业的情况时常见到。而在这种情况下,语文作业往往耗时费力、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统

一、单调的作业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学生自主选择少,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还包括作业难易程度把握困难、训练缺乏周密计划、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等,都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做语文作业的原因。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语文作业要做到合理、有效,应首先从三个方面考虑:趣味性、主体性、合作性。

1增加趣味性――引领学生在兴趣中完成作业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我校的生源较差,为数不少的学生作业做得慢、做得不好,甚至抄袭,表面看来只是学生的顽劣个性所致,但实际上这牵涉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坏的学习习惯。此时,作业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可以尝试设置趣味合作,即确定一个主题以及所要求运用到的语文知识,随机搭配成去完成。分组时尽量避免依据语文水平分组,这样每小组内都会语文水平高低不同的几个组员,组员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最后再由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将本组的成果做总结。作业对学生有趣味可言,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进行改进,在作业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鼓励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排练的短剧小品、模拟辩论赛等来表现……当然,形式多种多样,我只能选取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例如: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电脑,那么一些查找资料的作业就不能布置。可是毕竟从单一的作业本中跳出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语文作业“活”了起来。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类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让学生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园地与平台。

比如。我在讲八下《吆喝》一课时,布置一样作业是模仿相声《卖布头》中的一小段。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这种吆喝的韵味,从而理解作者对这种吆喝倾注的情感。在讲七上《羚羊木雕》一课时,将本课设计为课本剧,通过课下的排练,体会每个人物语言所反映的心理活动,从而分析人物形象。在给学生布置观察日记时,我让学生以接力的形式为班级写日志,记录班级发生的点滴小事,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热情。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在展示作业时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和自信心,因为这些是农村学生的欠缺之处。

2注重主体性――引导学生在选择中思考作业

任晓冰在《例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谈到,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新课程理念,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要积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校学生受家庭生活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局限,他们缺乏自主性,习惯性的被动接受老师安排的一切。那么我在布置作业时,要让学生充分的体现出自主性。

(1)自主选择作业量。作业量的自主选择是指学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提高课堂上的听课效率。

(2)自主选择作业难度。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要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探究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在教学中,我们一般把作业分成必做题、提高题,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如学了八下《与朱元思书》一课,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①解释词语。缥碧轩邈任意东西百叫无绝。②摘录文中你认为富春江风光很美的句子③将文章改写为现代散文④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⑤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富阳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以上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最后,对这种“自助餐”式的选择性作业,也要做到“分类评价”。就是对好中差学生的作业的评价不能统一标准,对学困生的衡量要求及完成作业的时间上要适当放宽一些,对优等生的要求要严格一些。这样,可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学困生“低起点、小坡度”,最后“消化”得了。

3加强合作性――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探究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

我校许多学困生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一些简单的抄写作业,他们也只是机械应付,作业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我校的一些优等生与其他学校同年级学生比较,其实也不具备很高的素质。如果在平日的学习中,划分小组,优、中、差结合,好学生在帮带差生的同时巩固基础,提高能力,最主要的是能树立自信心,(之前提过,自信心是农村学生的欠缺之处。)而差生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收获。这种方法用在布置作业上效果较好。

比如:预习作业,我会针对不同的课文,将预习内容布置下去,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负责相应内容,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先从简单的知识开始比如:字词、文学常识等;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有些难度的问题。小组成员将各自负责的内容完成后进行整合,一起探究疑难问题。然后挑选完成好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给予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农村学生学习环境差、学习意识弱、学习能力低,没有教过他们的老师是很难理解与接受的。我针对这些情况总结出提高农村中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的一些方法,只是想给农村学生一点帮助,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阳光遗忘的角落。

参考文献

[1]陈志伟.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研究[z].

[2]陈剑华.中小学生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2010(24):33-34.

[3]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第三篇: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探究劳动教养问题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探究

2006年发生在湖南永州的幼女被强奸被迫卖淫案受害者母亲唐慧因连续上访投诉。今年8月2日湖南永州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认为其“扰乱社会秩序多次被行政处罚后仍不悔改,继续无理取闹,闹访、缠访,严重扰乱了单位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决定对其劳教一年零六个月。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劳动教养。劳动教养到底是什么一个什么样的制度。而做出劳动教养决定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又是什么机构。

劳动教养就是劳动、教育和培养,简称劳教。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独有的一项制度。劳动教养并非依据法律条例,从法律形式上亦非刑法规定的刑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①。对需要收容劳动教养的人,由民政、公安部门,所在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或者家长、监护人提出申请,由省(区、市)和大中城市人民政府下设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劳动教养期限为一年到三年,最高可延长一年。其中,做出劳动教养决定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是依据1979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建立起来的。《补充规定》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民政、公安、劳动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和管理劳动教养的工作。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劳动教养的建议部门和决定部门实际上是相同的。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讨论,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劳动教养的历史。

一、历史沿革

劳动教养制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共中央发动的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运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195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这个指示首次提出“是不能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于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去又会增加失业的,则进行劳动教养,就是虽不判刑,虽不完全失去自由,但亦应集中起来,替国家做工,由国家给与一定的工资。”。1956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各省市立即筹办劳动教养机构的指示》继续强调劳动教养机构建立的工作。

从法律上讲,劳动教养制度始于1957年。1957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经过1957年8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的初衷是为了管理“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力的人”,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不够逮捕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合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又会增加失业的人员”。此后的一段时间之内由于人们错误的认识这是针对有派人员,各地大办劳教所甚至县和生产队也办起了劳教所。这一时期的劳动教养极为混乱,期限不明有人被劳教长达二十年。直到1979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明确劳动教养制度可限制和剥夺公民人身自由

长达1-3年,必要时可延长一年。但以后在实践中,常出现重复劳教问题。

1982年1月21日颁布《劳动教养试行办法》,针对的对象包括“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90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1991年9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以上法律使更多的人员相继被纳入劳动教养的对象范畴。同时其它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甚至一些省市区、大中城市的政府和行政部门通过的地方法规或部门规章,都加剧劳动教养对象扩大化的趋势。现在实践中主要是针对小偷、卖淫嫖娼、吸毒、破坏治安等。

二、合法性

从刑事法学、法理学、宪政学的角度来看,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是不充分的。一是与《立法法》相违背,《立法法》第8条第五款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而劳动教养制度的最高法律依据是《决定》和《补充决定》,这两个是国务院颁布的具有“准法律”性质的行政法规。(这一说法,有点争议,笔者赞同行政法规这一说法,下文会说明。)那么,这就是说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欠缺的。

在这个问题中有学者就《决定》和《补充决定》的效力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两个文件是经过全国人大批准通过的,那么他们就会取得与法律相同效力的位阶。但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因为依照当时的惯例,如果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那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来公布的,并且其名称也不应叫《国务院关于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而应叫《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既然《决定》和《补充规定》的颁布主体是国务院,那就应当属于行政法规。

第二是与《行政处罚法》有冲突,《行政处罚法》第10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第64条第二款规定:“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而行政处罚法中没有劳动教养这一项规定。由此可见,作为行政法规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动教养”这样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不但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与规定矛盾和冲突,而且已经在事实上处于缺乏法律依据。

三是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有关条款相冲突。我国已经在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正在为批准该《公约》积极创造条件。《公约》第9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人身

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④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通过的一般性意见,该款适用于剥夺自由的一切情况,无论它涉及的是刑事案件还是诸如精神病、游荡、吸毒成瘾、为教育目的、管制移民等其他情况。另外,这里的“法律”,是指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而所谓的“根据和程序”,是指“任何受影响的人有权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的规定,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来裁判”。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劳动教养制度的违宪问题。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是依据国务院等部门制定的相关规范,如果要质疑劳动教养制度的合法性,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将追溯到对其所依据的规范的审查问题,而对于规范的审查,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宪法问题。如果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合法性溯本请源,需要对劳动教养依据的高位阶规范从宪法学的角度进行梳理。因此有必要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宪法学的思考。现行《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而劳动教养是在未经法院审判,剥夺公民人身自由1至4年的行政处罚行为,这个显然不符合宪法的规定。但是如果说劳动教养制度一开始就是违宪的那也有失公允,因为最初的劳动教养具有安置就业的性质⑤,这就是说最开始劳动教养制度是符合宪法规定的。但是在制度的推行中,制度的实施方法和实施环境的变化让劳动教养制度和宪法越来越背道而驰。

三、合理性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组织职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卫生相关制度如《执业医师法》、《护士执业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方点评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医务人员定期考核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办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医生的防范意识

4.为了减轻患者看病贵的问题,我院执行患者出院科主任审批制度,实行单病种限价制度,严把收费关,杜绝滥检查、滥收费的发生。切实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