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教育与名人文化探究
摘要。腾冲地处祖国边疆,却不是教育和文化的边缘,这里重视教育,英才辈出。腾冲素有崇文尚教,拥有源远流长的教育,文教昌达、教育发展、办学形式多样、学校较为普及,同时总结、沉淀出学规严格、治学严谨,倡导女学、开明教化,学做合
一、躬行实践,尚古崇新、中西合一的教育特点,涌现出了云南辛亥革命首义领袖张文光、民国元老李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一批影响云南乃至中国的历史人物。促进了腾冲教育与名人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腾冲教育名人文化1引言
腾冲有2400多年的开发历史,素有“极边第一城”的美誉,位于云南保山市西南部,是祖国西南的一个边疆县,与缅甸接壤。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了交流、教育也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的东南亚、南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腾越文化”。腾冲人还有较长“走出去”的历史,走出国门的腾冲人,尽管走出国门的原因各异,人生经历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热爱教育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铸造了让人感觉奇思妙想的教育及影响广泛、深刻的名人文化。2腾冲教育
2.1教育发展概况
腾冲素有崇文尚教传统,据《腾冲县志》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年)腾冲指挥使司陈鉴始设司学,开始兴教办学。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腾冲修建孔庙——黉学(即学宫)。此后,腾冲设立书院、社学、义学于城乡各地。明弘治六年(1488年),腾越兵备道赵炯建立“秀峰书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知府杨瑞宪又再行扩建。清乾隆三年(1738年),州判朱儒璇倡办义学,将界头回龙庵私塾改办为义学,至光绪中期,同知陈宗海竭力推广义学,新老义学发展到64馆。明清两代,腾冲的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先后培养出不少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有的被国家录用,有的返乡兴校办学,为地方培养学子,成为腾冲教育的先驱。寸式玉,赵端礼等7位举人曾先后主讲来凤书院20多年,晚清举人王开国一生开办私塾,寸辅清致力开创保山、腾冲的中小学校,他们均成为清末和民国年间腾冲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清光绪二十年(1903年),来凤书院奉命改为腾冲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开办了师范传习所。这时,腾冲已有80多所各类学校。1905年至1915年的10年间,腾冲到大理、昆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中高等学校读书的就达170人,到日本留学的37人。辛亥革命后,1915年腾冲创办县立中学,此时,腾冲已有各类学校123所,到1949年底,全县共有中学和职业学校7所,文教发达为全省边境各县之冠。2008年底,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76校,在校学生129490人。其中,普通中学33校,高中在校200班,11176人,初中在校595班,31395人;职业中学2校,在校119班,4317人;小学397校,在校2288班,62591人;幼儿园43所,学前班447班,在园在班儿童19836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7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8.8%,巩固率99.0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1.6%;残疾儿童入学率98.64%;3—6岁儿童入园入班率66.2%,腾冲教育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2.2促进教育发展的因素2.2.1崇文尚教的传统
腾冲素有崇文尚教,重视教育。成化十年(1474年)腾冲指挥使司陈鉴始设司学,开始兴教办学。从此各种书院、社学、义学出现,开始重视教育、发展教育。
2.2.2特殊的环境
腾冲地处祖国西南的一个边疆县,西部与缅甸毗邻,2400多年前,中国先民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经腾冲进入缅甸抵达印度、阿富汗等南亚国家,腾冲成为了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借此发展成东南亚重要的翡翠加工贸易集散地,同时这里生态优越、环境优美,境内有被誉为“物种基因库”高黎贡山,“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和顺镇,有世界罕见的火山地热,还拥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腾冲还与国内其它边境县份有最大的不同,它的汉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与外界不断接触、交流中,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和谐、和顺为核心内涵和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地域文化。在这样一个特殊坏境的孕育下,促使腾冲的教育得到发展。
2.2.3腾冲人“走出去”的历史
“走出国门的腾冲人”在“穷走夷方急走厂”的商旅文化影响下走出国门,有的生活在国内,有的生活在国外,但他们都积极投身教育、捐资兴校、培养人才,为腾冲的教育作出贡献。他们首开腾冲女子教育的先河,为腾冲建立了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捐资助学、慷慨解囊;重视人才培养、视教育为改变社会的力量;培育腾冲的新教育;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了和顺图书馆,堪称中国乡村文化界第一。“走出国门的腾冲人”不仅是重视教育的倡导者,更是腾冲新教育的先行者。腾冲人“走出去”的历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2.4腾冲伟人的推动
在腾冲教育发展中,一些人物对腾冲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腾冲教育的发展,他们有李生庄、李根源、张问德等。
李生庄,腾冲大众育家。他思想激进、博学多才,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建设边疆、新办师范民族教育,发展新闻事业等众多发面都有建树。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是“五﹒四”时期云南运动领导人之一。
李根源先生是民国元老,是名重天下的云南乡贤典范,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能文能武,虽然不以教师为职业,却积极投身教育,尊师重教、重视人才培养、视教育为改变社会的力量、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开创了云南军事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出了朱德等一批著名的军事家,开创了腾冲职业教育的先河。他对教育的重大贡献有:
一、开创和提升了云南的近现代军事教育,对云南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军事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开创了腾冲农、工、商职业教育的先河,促进了极边之城腾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竭力收集金石,精心编篡方志,”抢修《永昌俯文征》,为云南乃至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文化教育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
四、他对“云南人的真精神”的概括,集中、升华和张扬了云南人的内在价值,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与同时代一批军政和社会文化名流交往,以“桥”的方式远播了云南人的智慧,今天它又成为云南与内地教育文化交流的桥。
寸树声、张问德等抗日人士。在近现代,中国人背负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清政府的腐朽和专横、英国侵略者马嘉理的窥探,日本鬼子的践踏,边疆腾冲成为近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前沿,反帝反封建始终是腾冲教育的一条双行不悖的主线。“边地烽火急”,教育深深的烙下了民主革命印记,推动教育的发展。
2.3教育发展前景
腾冲崇文尚教、重视教育,拥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发展前景好,形成快速发展的腾冲教育。3腾冲名人文化3.1腾冲名人
在源远流长的教育中,涌现出了众多名人,有云南辛亥革命首义领袖张文光、民国元老李根源、哲学家艾思奇、美籍华人伍达观先生、抗日县长张问德、首举抗日义旗的刘楚湘、寸海亭、李珍国等。
3.1.1云南辛亥革命首义领袖张文光
张文光,打响腾越起义第一枪“滇省首义”,在云南辛亥革命首义——腾越起义中,他是领袖和先锋。张文光、刀安仁、刘辅国等同盟会会员发动的腾越起义,是孙中山先生和同盟会领导发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1年12月27日,起义打响了云南辛亥革命的第一枪,3天后昆明重九起义爆发,使云南成为辛亥革命最为彻底的省份之一。
3.1.2民国元老李根源
李根源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云南辛亥起义的名将。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出生在云南省腾冲县。少年时,受到家庭及师长的严格传统教育,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刻苦攻读,追求真理,创办刊物,宣传革命,为首批同盟会会员,归国后,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革命军事骨干,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人民政协会议,赞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并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操心尽力。李根源一生从军从政、奋斗不息,同时在故乡文化建设方面贡献昭著,先后辑录、编纂、重刻了《明滇南五名臣遗合刊》、《杨宏山存稿》、《担公遗诗》、《张愈光诗文集》、《南园诗集》等十余种滇人之重要著作。云南“重九”起义后,李根源领兵西上,后将其经历加以记录整理,著成《西事略》一书。他给后人留下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3.1.3哲学家艾思奇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10年生,腾冲县和顺乡水碓人,艾思奇是他的笔名。两岁时随父母定居昆明,青年时两次东渡日本求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机关单位任教,曾任毛泽东主席的哲学顾问。1959年艾思奇同志任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哲学研究室主任。著有《大众哲学》、《辨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与生活》等著作。他不断追求探索真理,忠诚于党的事业,为哲学走出象牙宝塔,置根于中国民众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献出了毕业精力。毛泽东主席对艾思奇所做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学者、战士、真诚的人。
3.1.4美籍华人伍达观先生
伍达观出生于云南腾冲城关(腾越)镇,是香港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美籍华人,成立了“伍谢瑞芝基金会”。他早年远赴美国研读纺织工程学,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勤工俭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学成之后,伍达观先生在大学里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业绩斐然,取得了令全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科学研究成果。70年代,伍达观先生回到香港进入商界,历经艰难困苦、沧桑风雨,以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奋力拼搏,终于取得巨大成功。事业既成,他遵循“钱财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信念,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伍达观为振兴家乡腾冲教育、培育优秀人才,帮助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救济农村孤寡老人,做出巨大贡献,1993年到2009年共向云南捐资8000多万元,其中:捐给家乡的资金大1300万元,他的这些善举为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是腾冲县捐资助学,发展福利事业第一人。
3.2文化地
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和源远流长的教育,孕育了众多的名人,也铸就了灿烂的名人文化。这里有张文光墓、李根源故居、艾思奇故居、国殇墓园、和顺图书馆等,能深刻感受名人文化。在这些地方,感受张文光、李根源、中国远征军等这些革命人士、爱国人士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向艾思奇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作为党的忠诚而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的高尚品德、革命学风和革命战斗精神,坚定不移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在伍达观先生身上,学习他然热爱中国、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善于“克己利他”。
多年来,这些地方作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地激励着大量前来拜访的人们。这里再现了革命先驱当年的风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腾冲灿烂的名人文化,激励着人们,推动着腾冲教育的发展。4腾冲教育与名人文化的关系
腾冲的教育与名人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相互交融。在一定的环境下,教育出现并得到发展,培育出一些名人,促使名人文化得到发展,名人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促进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而一定的教育也反映着一定的名人文化。腾冲的教育与名人文化就在这样的关系中共同发展进步着。5结束语
腾冲拥有崇文尚教的传统、源远流长的教育。这里重视教育,英才辈出,有民国元老、爱国志士、哲学家、文人学者、侨领等众多名人,铸就了灿烂的名人文化。教育与名人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腾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有凯.浅谈李根源与云南教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2]政协腾冲县委员会.走出国门的腾冲人[m].昆明:云南民族出社,2009.[3]邓有凯﹒腾冲近现代教育初探﹒云南电大学报,2005.6[4]杨志稳,邓有凯﹒李根源对云南教育的五大贡献﹒云南电大学报,2006.3[5]尹康平﹒“走出国门的腾冲人”的教育情结﹒保山学院学报,2011第6期
[6]感动腾冲历史人物及当代名人﹒百度文库,2012.1.14
第二篇:文化铸就腾冲新辉煌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用文化铸就腾冲发展新辉煌
——新形势下腾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考
中共腾冲县委书记余炳武(2011年11月6日)
腾冲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腾越文化”蕴含丰富、特色鲜明,是云南八大地域文化之一。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走“文化成就腾冲”之路,是腾冲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积极实施“五项战略”,抓好“三项保障”。
实施“五项战略”即:
“先进文化引领”战略。文化建设成果不能简单的用有多少文化企业、多少文化品牌、多少文化产值来说明,其核心内涵必须用公民素质和人文精神来体现。腾冲要实现建设县域经济强县、争当云南桥头堡建设排头兵、打造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县”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12造丝路文化品牌;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神秘秀美的高黎贡山,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把《梦幻腾冲》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扶持皮影戏、上刀杆〃下火海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其他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发展壮大;传承提升古法造纸、刺绣、翡翠加工等传统工艺,提高旅游产品制作水平和文化品位;继续办好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暨翡翠博览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物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节庆、旅游、会展品牌。
“文化产业升级”战略。近年来,腾冲的文化产业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仍存在“小、散、多、弱”等问题,除了翡翠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外,其他产业基本没有形成规模。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走专业化、园区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推动其转型升级。要按照“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的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植壮大文化旅游、翡翠、文化旅游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影视拍摄、会展服务为主体的“创新产业”发展集群。在县城和有一定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在县城周边要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进一批广告创意、特色餐饮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影视拍摄等文化企业入驻园区。建设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提升翡翠、饵丝、果脯、腾药、茶叶、木雕、圆角背幺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附加值。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依托底蕴深厚的腾越文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全力打造一批反映腾冲真人、真地、真事的影视和歌曲作品,大力发展现代影视业。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进一步总结举办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及承办部分国家级、省级大型会议的成功经验,全力打造国家级的商务会展服务中心。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提质工程。注重在旅游开发中提升文化内涵,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旅游功能,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人,用丰富的文化内涵拴住心、留住人。
“文化人才支撑”战略。文化改革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针对全县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够、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紧缺、文化产业缺乏领军人物的实际,扎实做好文化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工作,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制定好全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其实施提供制度、政策和经费保障;二是推进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三是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四是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五是培养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文化产业创意研发人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产品营销人才,造就一批懂专业、会经营、善
-56
第三篇:腾冲文化广电体育局实践报告腾冲文化广电体育局实践报告
旅馆师范10b
胡维轩
我在腾冲县文化广电体育局实习,分担部分行政工作和部分专业技能工作,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实地调研,对腾冲县先进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和先进发展理念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现就腾冲县文化工作调研的总体情况分述如下:
一、关于腾冲文化的总体概况
腾冲文化的精髓是海纳百川、敢为人先、高效和谐。具有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近几年来,腾冲县坚持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文化名县”战略,以做足文化为中心,积极实施旅游文化提质工程,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既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又独具腾冲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腾冲县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五做”、“三结合”,最终达到“五化”目标。
(一)“五做”就是做实基础,做强体系,做大产业,做硬队伍和做出特色。
做实基础,就是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争取国家、省级试点建设项目,充分吸收各类资金扶持。腾冲县在这方面的做法较值得我们学习。例如腾冲固东镇江东村、清水乡清水村、中和乡大村三个村被列为省财政厅、文化厅和体育局的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试点,每个试点争取到补助建设资金10.8万元。腾冲县还争取到江东和大村作为省文化厅的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试点。完成了建设规划,已分别完成投资70余万元,修筑了进村道路,建立了农文网络培训学校、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各自然村全部组建了文艺队。这一系列的做法特别值得我县借鉴和学习。我县也应依托姚关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和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建设,争取项目支持,加快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带动旅游业发展。
做强体系包括群众文化艺术体系,体育竞技健身体系等。腾冲县在积极争取资金建设县、乡、村、组四级文化活动场所的基础上,以欢乐乡村大家乐、青歌赛、唱美腾冲歌咏比赛、广场舞比赛和旅游节文艺演出等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人人会唱腾冲歌曲、每个公民都是宣传腾冲的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我县在营造人人都是宣传施甸的使者方面,还做得不足,还应千方百计,加大努力,营造氛围,让人人都参与进来。
做大产业即是做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根在文化事业,文化事业的枝繁叶茂在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的目标所在,二者是不可割裂的辩证关系。腾冲县的做法是积极贯彻文化富民的思想,努力做大文化产业。他们在抓好演艺、娱乐、印刷、互联网、图书和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与旅游、招商等部门配合,壮大翡翠、纸伞、刺绣、皮影、藤编和木雕等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增加了文化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分量。
做硬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腾冲县大力加强岗位职能,在职进修、交流培训等多种途径的培养力度,保进大家扩充知识容量、更新知识内容、改变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创新能力。
在做出特色方面,腾冲县做法可以说是做得相当成功的。腾冲的特点可以用“六个一”来概括:即一座世界名山、一个独特的地质奇观、一条走向南亚的通道、一块百看不厌的翡翠、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腾冲县在文化挖掘、整理、弘扬和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这“六个一”的特点,打造出了特色文化品牌。他们通过连续举办11届旅游节叫响了火山热海品牌,今年又增加了翡翠博览会的内容,以翡翠文化为主题将中国翡翠第一城的金字招牌亮了出来。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也加大了挖掘开发力度,将佤族清戏、腾冲皮影戏、玉雕等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三结合”就是文化与产业结合、文化与部门工作结合、文化与中心工作结合。
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的总和,只有文化在不同的行业中落地生根,才能内化与心、固化于制、外化与形、显化与物。腾冲县十分重视抓文化与产业相结合,让文化与旅游、翡翠、木材、石材、食品、工艺品等等相结合,让每一种商品都深深地打上文化的烙印并深入到每一件商品和每一个角落,提升了文化的口味和附加值,使文化真正发挥价值,产业更有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更直接地富民。突出表现的是侨乡文化、抗战文化、翡翠文化、食品文化、乡村文化、火山文化等等的打造开发为代表。不仅保护开发了固有文化,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的附加值。
文化不是单纯的,仅靠文化部门抓文化是单薄和不够的,只有与其它部门联合,才能促进文化的壮大发展。腾冲县在这方面的先进做法是文化与城镇规划相结合,让文化设施留有空间,让城镇更有文化口味、与城镇改造相结合、使灯光、绿化、雕塑、建筑、街道富有文化韵味。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村级文化发展进程,与旅游企业相结合,使景点变为文化卖点,与教育部门相结合,抓好基础文化与校园文化。腾冲县根据县里确定的中心工作,适时组织文艺队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把党委、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宣传普及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真正实现文化育民。较好地做到了文化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三)据悉,腾冲县的目标是要达到“五化”。即文化服务站点化、文艺活动大众化、文化产品市场化、广播电视网络化、体育竞技健身双重化。目前,腾冲县的文化体育工作实现了在全省县级名列前茅。
二、关于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抓住机遇,积极申报。随着腾冲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到腾调研考察的各级领导越来越多,同时,很多全国全省的会议和比赛安排到腾冲举行。给腾冲提供了很好的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机会。施甸在这方面也要学习腾冲,积极抓好各级领导到施调研的机会,抓住机会汇报工作,为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创造积极条件。在另一方面,腾冲把文化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考评内容。在这方面,腾冲树立了抓发展就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文广、旅游、文产、教育、文联等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努力推进“文化名县”战略。腾冲县这种全县上下重视文化的做法和精神特别值得我县借鉴和学习。
(二)施甸文化应做到“三个突破”。一是突破体制机制。重点是突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机制,要建立灵活、畅通的人员进出机制、突破只进不出的陈规。现在,我县文化队伍中,很多人员是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员,导致这支队伍活力不足,我们应该进行整合,新进入文化系统的必须是熟悉、对口的专业人员。而且必须具有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此外,还要突破特殊岗位人员的选拔机制,选拔文化特殊岗位人员,应突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选拔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因为一些具有特殊岗位技能的人员无法通过考试进入我们需要的岗位。结果是一方面具备技能的人无法就业,发挥专长,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岗位都空着,或不具备技能的人占着,如创作、歌唱、舞蹈、讲解员和教练员等。同时,要配备、配强乡镇文化干部和配备村级文化室兼职管理人员,适时向外聘请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施甸文化进行包装、打造和提升。对现有文化工作人员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三)是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战略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文化建设搭建新的平台。
(四)是突破对外文化交流。我们应学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合作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积极探求与西南诸国,尤其是与缅甸的文化交流合作,培养大批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专项文化人才,并在语言推广、民俗沟通、文化项目交流合作方面作足准备,走以文化推进对外开放的路子。
总之,此次到腾冲交流学习的三个月里,通过调研,使我对腾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工作的先进作法有了一些了解,我觉得此次调研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同时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借鉴腾冲的先进作法,进行一些切合实际的改革。最终使得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得到不断发展并取得新的进步。
第四篇:腾冲旅游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云南腾冲旅游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腾冲旅游业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但在当前的形势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对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相应对策。关键词:腾冲;旅游业;现状;发展趋势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一约1151年),在她的一些名篇中都写到饮酒。例如早期的《如梦令》、《醉花阴》等词中有“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等,是一个封建贵族闺秀悠闲、风雅、多愁善感的生活中的品饮。南渡以后,国破家亡,境遇孤苦,酒尊也满蘸哀愁凄清。如历来受人称道的《声声慢》中就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同是饮酒,南渡前后的心情迥不相同,那滋味也别是一番了。在古代妇女中善饮而善写酒意酒情的,李清照恐怕算得是一个代表人物了。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公元1568一16l0年),在三袁(与兄宗道、弟中道)中,成就是较大的一个。他的作品真率自然,内容多写闲情逸致。他曾将前人之饮酒者,分为“饮国者”、“饮达者”、“饮豪者”、“饮俊者”、“饮而成”者、“饮而儒”者、“饮而俳”者、“饮而辩”者、“饮而肆”者、“惮饮者”、“仙饮者”、“玄饮者”。他评论酒说:酒“以色清味冽为圣,色如金而醇苦为贤,色黑味酸醨者为愚。”谈到下酒之菜,他也分了几类:一是“清品,如鲜蛤、糟蚶、醉蟹之类”;二是“异品,如熊白、西施乳之类”;三是“腻品,如羔羊,子鹅炙之类”;四是“果品,如松子、杏仁之类”;五是“蔬品,如鲜笋、早韭之类”。这些都写在他的著作《脑政》中。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学者顾亭林,坚决主张“禁酒”。他在《日知录·酒禁》中比喻说:“水为地险,酒为人险。……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酒之祸烈于火,而其亲人甚于水。有以夫世尽夭于酒而不觉也”。在他看来,酒实在是一种可怕可恶而有害的坏东西。但他也喝酒,不过有节制,严拒“夜饮”,认为那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