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办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篇:改变办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写写帮整理)改变办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枣滕两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汪道伍
摘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平台。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和在自身感受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鉴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改进和加强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公平综合素质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作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不可少的载体,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继建设了一大批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现。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在课程开设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要求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为了引导和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滕州特色的,符合青少年生活和心理特点、能满足素质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的基地建设新路子,我们最近两年对我周边地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近两年,我校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并不那么令人乐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与教育的改革发展还不相适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基地建设的意义及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改变办学模式,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二、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与作用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平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不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角度,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实践,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受教育者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注重创新,拓宽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概括为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必要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学校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和在自身感受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资源保障,新课程改革专门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这既是新课改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素质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提供资源保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的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巨大的,且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高,定位不明确
一些地方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综合实践基地的性质、作用认识不高,究其根源是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有调查显示,综合实践活动在空间形式上,95%以上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过程集中在教室里完成,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另外,给予性活动主题占学生活动主题的87%以上,真正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的活动主题所占的比例过低。目前,尚未专门为实践基地建设出台指导性文件,大家基本是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摸索着干,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甚至实践基地工作者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这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的定位和功能发挥。
目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应有的政策和制度支持系统尚未建立,致使实践基地在建设和发展中缺少理论及政策上的指导。缺少制度的安排和保证。实践基地公益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宗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还不完善。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转型期,综合实践基地的良性发展环境还有待培育,对它的认识和定位还应作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2、建设不系统,管理不到位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统筹发展。目前,全国平均每7万未成年人拥有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而且大多数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并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还十分缺少。仅就中小学外综合实践基地来说,这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形成网络效应。基地的活动课程建设力量薄弱,不系统、不专业,同时缺少理论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缺少机制保证,更缺少品牌和综合实践活动文化的精品。
综合实践基地还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大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普遍缺乏综合管理与协调配合,基地建设没有做到真正、全面的资源共享,整体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达不到预期使用效果。
3、缺乏专用仪器设备研发机制,购置渠道不畅
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所需仪器具有内容专、种类多、数量相对较少等特点,在市场上很难寻觅到适合使用的品种。现有的陶艺、木工等少数种类,科技含量低,不能与现代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相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特别缺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应用。另外,研制单位对课程的研究不够,缺少对综合性活动项目的开发,思路陈旧,在学科整合方面欠缺考虑,仪器设备的开放性与自主操作性较差。仪器设备研发的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基地发展的瓶颈,原因有缺乏产品研发的激励机制,无人重视,实践基地的实际需求与新产品开发脱节;也有忽视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教师开发新活动项目、设计新工具、新仪器的积极性。
除研发外,采购信息渠道不畅通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基地不知到哪去买所需的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开发出的适用产品不为基地所知,供需双方缺乏沟通的平台。信息不灵使得多数基地为购置仪器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增大了采购成本。
4、经费紧张,师资严重不足,培训不到位
绝大多数实践基地都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基地的建设依靠国家投入,而实际运转却要依靠自身能力,但限于基地的服务对象和其公益性,在既没有相关的政策保障,又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情况下,多数基地的生存与发展还要依赖政府的不断投入。在教育经费紧张的现状下,投入不足使得综合实践基地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综合实践基地的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不完善,缺少激励机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实践基地的收费问题上,政策也缺乏系统性,导致随意性过大,各地、各基地之间在收费项目、收费金额等方面差别较大,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实践基地需要的教师是一些既有教师资格,又兼有其它专业技术资质的复合型教师。但受编制、待遇、职称等问题的制约,使得基地在教师配备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现有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活动也没有跟上,这些都令基地活动开展的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影响到基地的生存与发展
5、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
目前,一些学校领导因害怕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问题,不愿意组织学生参加基地的实践活动。的确,安全问题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在实践基地这样一个注重自然、活动开放的环境中,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应更加重视安全工作。从活动的设计、组织到实施,每一步骤都应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及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活动中的安全防护工作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安全防范意识淡漠,除对交通、活动中的安全较重视外,很少有实践基地为学生配备各种防护用具,防护镜、实验服、灭火毯等在实践基地难觅其踪;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准则,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强制性政策。安全无小事,理应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
四、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鉴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改进和加强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1、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于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引导学生树立思想观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挥发展特长、发展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适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需要。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扩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虽然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使我市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跟上课改的步伐,跟上全省的步伐。
2、加强制度和政策建设。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走自主发展、灵活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在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文件精神基础上,建议教育部门尽快制定有关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或意见,明确对基地性质的定位和经费、人员等配备要求,强调基地的教育作用,保障基地的运转顺畅。
为加强对综合实践基地的管理,规范基地的建设,应建立、健全基地规划建设、仪器配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指南,建立基地建设的评估制度,保证建设优质的实践基地。建立针对综合实践基地的信息平台,加强对综合实践基地的宣传与指导,定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3、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投入较大,建议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方筹资共建的格局来保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将独立建制的综合型实践基地每年的日常经费由同级财政列入当年预算;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实践活动日常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普通高中设立与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相应的配套经费。二是将实践基地建设纳入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范畴,争取有关专项经费的扶持,如青少年校外活动经费、专项彩票公益金等。三是出台政策规范基地的收费,在确保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加强独立建制的综合型实践基地的经营开发,以解决基地的部分运作经费。四是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闲置的校舍、设备及超编的教师优化组合,节省基地的资金投入。五是加强合作,通过与团组织等部门共建基地、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4、做好科学规划,注意整合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是前提,是科学建设的基础,应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积极有序地分步实施与推进。地市的综合实践基地可以与县(市)共同建设,也可独立创建。坚持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利用本地、本土的社会资源,合理布点,科学定位,使其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市区中小学校并兼顾到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临近地区,有机整合社会资源,辐射全社会。
科学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发达地区以建设投入较大的科普类、探究类、军事类、体验类、拓展类、休闲娱乐类为主;欠发达地区要以投入相对较少的园艺类、劳技类、文体类为主。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因地(校)制宜建设基地,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三是坚持资源共享。这是实践基地建设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应整合利用本地区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的实践活动教育资源。四是坚持勤俭办基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面临不少困难,多数地区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属于初级阶段,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搞不切实际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合学校布局调整,能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修建的就不要再新建;实践基地不是新建的越多越好,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更不能因建基地而向学生家长乱集资。要讲求实效,要满足学生需要,满足学校教育要求。要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利用流量资源,特别是把各种闲置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起来,逐步拓宽渠道,引入多种社会力量进行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5、突出育人功能,强调实践性。
实践基地建设要紧紧围绕服务素质教育的宗旨,突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基地建设和发展的保证。基地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学校选派具有良好师德、专业素养和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或兼任基地的指导教师。基地还要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
基地应面向学生主体,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活动项目要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有丰富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身体特点,结合地方特色安排活动内容。实践基地的活动设计要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充分贯彻“教育性”,突出“实践性”,渗透“趣味性”,体现“服务性”,确保“安全性”。实践基地建设切忌搞成以娱乐为主的消费场所。
6、注重科研,为课程改革服务。
综合实践基地的发展应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开发基地的资源优势,拓展基地的教育功能。以教、科、研促进实践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指导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实践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应深入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新课程体系对综合实践课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地适应新课程的需求,设计研发出更多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特性,即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活动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全面、优质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同时有计划的组织实践基地教师的培训工作,以适应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实践活动不断变化的需要。妥善解决好实践基地教师的编制、待遇和职称评定等问题,专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应与在校教师一视同仁,以调动他们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服务素质教育的能力。
7、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逐步完善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查)评价制度。根据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不同的阶段为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可建立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四个阶段的评估体系。
参考书目:
1、于素云;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理念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8期
2、康丽颖;现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评论;2001年01期
3、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4、丁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8期
5、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与课程定位[j];人民教育;2001年10期
6、蒲红梅;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学会做人”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第二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计划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计划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劳动意识与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与能力,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开发和利用社会生活中教育资源,开创开放性的教学,学生自主参与,集思想、艺术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教育模式,使社会实践教育保持健康发展,形成学校自身特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以拓宽渠道,突出主题,内外结合,开发资源,加强引领为手段,以传统教育,科学育人观、价值观主旨,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参与为特色,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实践教育活动。
二、教育主题与培养目标
1、爱国主义与优良传统教育。使学生能积极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与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自强、艰苦奋斗的传统。
2、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奉献爱心、感恩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存本领的同时,提高合作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与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已的爱心与智慧。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切身体验资源环境在人生存与社会发展
的重要性。从实践中体验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能够自觉投身于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实践教育活动方式与途径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要站在打造建筑劳务滇军,创建滇军劳务品牌的高度,大力开展建筑劳务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促进技能人才的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采取送教下乡、送课上门、名师带徒、工地跟班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和改进建筑技能人员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建筑劳务培训鉴定工作规划,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培训基地,依托当地劳
动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学校、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建筑工人的职业技能,逐渐由低层次的体力型、数量型向高层次的技术型、质量型转变。建立劳务基地的地区除了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支持外,还要积极与当地劳动、农业部门协调,全力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和“阳光工程”培训基金,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性培训,指导性培训授课工作宜选派长期从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或现场技术技能人员担任,并监督相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专门计取,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统一用在各类培训上。
论文发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