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6年教育研究论文
学科类别:综合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专业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封面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路径研究朱文军
邵阳市洞口县城关中学中学高级
邵阳市洞口县城关中学42230013574940378
1453258634@.com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研究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要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去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从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协同推进,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紧密融合起来。
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它是素质教育研究的再出发。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抓手之一。让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教育工作要深入探讨、全力实践的重点。
研究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方案,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有益于提高学生文学审美和人文素养。其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有利于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三,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之源。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行动研究不够,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立足学情、校情,寻找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
1育的实践之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通过“听”“说”“读”“写”“行”与“两个课堂”的行动研究,以学科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及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深入开展研究活动,总结经验,形成成果,从而真正实现让学生读圣贤经典、修君子品德、立栋梁志向、学济世才能,打造学生的文化气质,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激发学生的生活乐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诵读氛围,植根中华文化
目标:多读——每期50万字策略:创设阅读氛围
推荐阅读书目
师生共同诵读
开展诵读活动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品读经典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植入师生的文化基因。
夯实教学,课内课外互补。开设由名师授课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全校学生在课堂上修读经典、研读历史、探讨哲理、品鉴艺术。课堂外,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名篇著作,规定了各年级诵读篇目。学校既重视品读儒家经典的第一课堂教育,又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节特色教育活动,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从第一课堂的儒家经学向诸子百家延伸;从文学作品向哲学、史学作品延伸。
注重诵读,变阅读为“悦”读。每天扎实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周一举行“国旗下的经典诵读”活动,多管齐下,营造书香校园。名师工作室长期开设“荐书”等栏目,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校园广播每周推出一期“书香生活”,讲述经典背后的精彩。举行“经典诗文诵读竞赛”、“班级诵读比赛”、“诗词配画”、“古诗文知识竞答”、“师生对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博览群书,由量变到质变。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宝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其中,学校以“书读花间人博雅,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主题,通过精彩纷呈的师生诵读系列活动,开展推荐“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和“我最感动的一篇文章”活动,组织阅读有经验的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读书笔记的评比和展览、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
2“好书中转站”、读书主题班会等活动,组织开展“星级读书标兵”、“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等,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潜心阅读。
通过课堂、活动、评价这样的载体建设,书香校园也就建设起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便深深地扎根在学校沃土中与师生心田里。
二、师生共写随笔,歌咏中华文化
目标:多写——每期50篇心得
策略:写教育叙事、日记、随笔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阔了师生视野,增加了思想与语言积累,提供了优质高效的读写结合。师生共写随笔,就是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体会与感悟,而且教师担纲“领读导师”,带领学生精读某本著作并展开讨论,以搭建“深入阅读”与“即时交流”相融合的读书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写随笔不仅是练笔,也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还有育德启智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经典,进行道德长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记录阅读经典的体验和反思人生的成果。
师生在共写随笔的过程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每天感悟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步养成“读书、实践、反思”的习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道统一,创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聆听专家讲座,了解中华文化
目标:多听——每期10次讲座
策略:名家讲座,名师讲座,师生报告会
开办“传统文化讲座”,邀请名家大师畅谈经典著作,分享阅读感悟。我们邀请了著名国学教育家刘孝听等进行国学讲座,讲座每场听众有200余人,通过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师生们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经典原著的认识和理解,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我们还通过开展师生报告会、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聆听专家讲座一种是用耳朵去听,另外一种可以用眼睛去“听”。书籍为学生3打开了更大的一扇窗户,我们要指导学生和“大师”交流,让他们能听到更多的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外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需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充分利用cctv《大家》、《百家讲坛》等资源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师生与大师为伍,与经典零距离接触,与身边的人对话,使学生在报告会中受到启迪,获得智慧。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经典诵读是一点一滴、是一本本书的积累的过程,但一次好的传统文化讲座,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就是一次人生,往往具有震撼效应。
四、说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目标:多说——每期10次活动
策略:讲故事,演讲,辩论,吟诗作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卓越的口才智慧,朱自清先生曾说,《战国策》、《左传》和《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部“说话的经典”,其中众多游说辞、演说辞文采与义理都堪称经典绝唱。其实传统文化说话经典又何止三部。古人的滔滔雄辩与精妙谋划,让我们望尘莫及,自叹不如,因此学习古人,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卓越口才,是芸芸众生旷日持久的梦想。
坚持“课前5分钟说话”与开展“每周讲坛”活动,是学习传统文化、说好中国故事的有效策略。“课前5分钟说话”具体做法为:每节语文课前,分别安排二到三名学生自由说话或吟诗作对,话题自定,但必须引用一个成语或一句古诗或一个典故,说出有“文化”含量的话。“每周讲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利用班会课,在班长与学习委员组织下,全班同学轮流针对自选话题进行演讲或辩论,班级设立班刊把好的演讲稿,征文结集全校交流。推荐优秀文章给校园文学社社刊发表,评选出1~2名优秀演讲者,参加学校月赛,从中评选校级“讲坛新秀”。
“演”与“做”也是“说”的形式。学校利用世界读书日与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第二课堂活动、校训、美丽校园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举办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展演活动等)。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
4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和表彰“孝星”、“道德模范”,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理性的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构建智慧课堂,融入传统文化
目标:构建智慧课堂
策略:课堂
网络
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我们以构建智慧课堂为主阵地,采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法(如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情景模拟、演讲、辩论比赛、经典电影观摩、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等),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我们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中、小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下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湖南省教育厅指定读本《中华经典诵读》为主要教材,以自编校本读物为辅助教材,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法治思想融入思品课,将成语、格言、对联、灯谜、歇后语、谚语、寓言、神话传说、中华经典诗文、书法融入语文课,将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历史课,将国画融入美术课,将传统器乐融入音乐课,将中国武术、太极拳、传统竞技活动融入体育课,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礼仪、传统节日习俗融入校本教材。打造经典特色课堂《经典诵读》《阅读会》《经典推介》《阅读汇》《阅读绘》《忆经典》等。
打造优质空间课堂,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整合的研究,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如在校园网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依托世界大学城进行空间教学,建设空间资源课程,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空间教学资源库”,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微课等。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智慧课堂,一个是课堂,一个是网络,都是聚焦核心素养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行动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忽略智慧课堂就永远没有生命力。诚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应注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小桥流水的清纯,有怒发冲冠的豪情,有大漠孤烟的雄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是国人审美的凝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师生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书端正工整的中国字,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写挥洒自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网站2014年4月1日2.《四问传统文化进校园》汪瑞林《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3日第1版
第二篇:传统文化进校园征文——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校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知礼、懂礼、习礼在校园蔚然成风。目前已开设了戏剧表演、武术、经典诵读等传统艺术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校美育过程中,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孩子们只有在生活中了解它、喜欢它、使用它,才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生活,是学校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戏曲文化进校园”就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具体体现在戏曲脸谱和服装上。脸谱的颜色、图案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服装上的花纹、色彩缤纷,同样使学生加深对戏曲的理解和认识。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就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能够让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最后戏曲可以宣扬传统美德,教化群众。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展示了杨家三代人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这种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经典诵读课程中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磨练人的意志。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武术服,随着音乐的节拍,喊着响亮、清脆的口号,一招一式彰显武术的神韵气度,上托、叉掌、架按、震脚,个个像武术行家,武出了武术操的阳刚气势与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第三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沙河二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
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同学们畅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总之,我校在校长的高度重视下,统筹安排,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