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新青年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当代青年的成长期、奋斗期与这一伟大进程高度重合,肩负的使命无比光荣、担当的责任艰巨繁重。青年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青年的综合素养,既包括实践方面的素质,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素质。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都属于青年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层次,各有侧重且相对独立。同时,二者相互影响、耦合协同。广大青年要练就真本领,勇担时代使命,在新征程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在锤炼品格中凝聚奋进力量。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要激发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指引青年奋进方向,彰显青年精神力量。为此,要坚持以“教”为先、以“学”为基、以“思”为要、以“实”为本。以“教”为先要求“教而有方”。要立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教育教学“恒之有效”,使广大青年铸魂立心、弘道立身。以“学”为基需要“学而有道”。正所谓“学而有道,立而有信”,好的学习之道关乎学问之大也。“学习型”青年不仅具备勤学、善学、好学、乐学的品质,还要将内化之后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力量”,继而武装头脑,树立科学观念,在思想上真正“站稳脚跟”。以“思”为要强调“思而有悟”。“悟性”是一种思考和成长能力。我们常说一个人“悟性高”,是指他能够从个别事情的学习中迅速获取经验真知、领悟科学内涵、掌握发展规律。青年精神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思想觉悟的培塑。“思想觉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高度”、学习“广度”和思维“深度”基础之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产生对科学思想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是由内而外的自觉追求。以“实”为本呼唤“实而有为”。理想信念的实现离不开行动。用实际行动筑牢信仰之基、锻造精神力量,就需要青年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内化为心中的信仰,将内心之“信”汇聚为青年之“力”,再转化为行动之“为”,激发更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在笃信笃行中激发青年主体自塑力量。青年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精神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双重赋能,推动二者“纵横”交融、融会贯通。实现“纵横”交融,关键要有辩证思维、过程思维和系统思维。所谓“纵向”,就是从“历时性”维度看待青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培养。比如,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中学阶段重在强化学生的道德常识和思想内化,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大学阶段要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不断提高实现理想目标的能力。所谓“横向”,就是从“共时性”维度看待“精神层面”与“实践层面”素养培塑的作用方式及其相互关联。青年的不同成长阶段虽有不同的教育重点,但并不意味着二者的培育是彼此割裂的。比如,小学阶段的认知行为培塑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道德情感体验;大学阶段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需要敏锐的观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青年成长成才既要有“精神层面”思想指引,也要有“实践层面”的基础支撑。唯有如此,方能催生青年主体自塑力量,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已经落到青年一代肩上。广大青年要不辱使命、不负韶华,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接好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发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自信和勇气,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踔厉奋发、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