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情况汇报
长期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始终遵循生态发展规律、恪守生态优先理念,把绿色引领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倒性位置,不遗余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推动生态魅力与发展活力相得益彰、环境指数与幸福指数互动并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永远在路上地坚持,扎实做好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生态的基础性工作,整体构筑了生态保护的大框架。
一是坚持生态立区战略。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生态作为xx区的最大特色,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进一步把生态立区上升为首选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提出并推动了“生态立区”战略的全面实施,在认真总结过去发展经验、深刻分析xx区资源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在区域竞争的巨大压力下,确立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明确了“加快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建设特色xx区五年行动纲要,从制度层面把坚持生态立区、打造生态特色、建设生态xx区的思路举措加以固化。二是把“生态立区”确立为区域发展的首选战略,推动生态建设从突出问题整治为主转向广域延伸覆盖,由区人大作出了关于推进xx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议,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上进一步明确方向、丰富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三是不断赋予生态立区战略以新的目标内涵。我们坚持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总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五个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特色旺区、富民兴区“四大发展战略”,尤其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富民、+文化”的系统路径,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放大了生态、景观、经济、社会效益“四合一”的综合效应,使得生态立区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是坚持生态规划管控。我们把从严规划、全域规划、严格执行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规划控制“一张网”。一方面,编好生态控制网格。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要求,把全域划分为“xx%生态涵养区、xx%生态经济区”,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先后编制了《xx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xx县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方案》等xx多个中长期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xx多个专项性规划,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土地利用、植物保护等有效衔接,有效控制“水陆空”开发强度、区镇村开发边界。目前,区镇(街)两级生态文明规划实现全覆盖,生态保护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达xx%。另一方面,严控不开发区域。坚持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高压线”,在红线区域严禁一切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项目建设,凡涉及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先保障环境资源容量。目前,全区畜禽禁养区xx平方公里(畜禽限养区xx平方公里),工业不开发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
三是坚持强化生态全民自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也是主要践行者。近年来,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化,让坚持环保优先、崇尚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一是倡导绿色生活,把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融合,多渠道倡导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绿色生活方式,以及节能、节水、节材的绿色消费方式,构建了公交系统与慢行系统相结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全区公众生态文明普及率、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一直保持省市前列。二是培育生态细胞,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学习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志愿服务体系、社会公益体系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培育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生态细胞,大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系列评选活动,以此促进全社会的生态自觉、环保风尚,目前全区评选“最美家庭”“最美庭院”xx户,创成省市级绿色学校xx个、省级生态村xx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xx个,文明城市创建水平位居xx市前列。三是推进生态富民,xx区百姓的生态自觉,源自于根植于民的文化基因,更升华于生态富民效应的持续释放。这几年,我们积极运用绿色公式来求解民生方程,通过出台促进xx、xx等高附加值生态农业发展激励政策,扶持农家乐、民宿等“众创”、“微创”经济,为农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创业就业的机会,先后发展乡村农家乐和民宿xx多家,培育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示范村xx个,从事休闲产业的农村居民达到xx人,每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xx元。
二、深化“两山”理论践行,探索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美”作为发展的最大财富,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充分挖掘优良生态中蕴含的“产业附加值”,积极构建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的新路径。
一是积极培育“生态+旅游”经济圈。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实现了xx%、xx%以上的年均增幅.一是打响新品牌,坚持组团开发模式,精心布局主题板块,以色功能组团,创成国家xxa级景区xx个、省级旅游度假区xx个,其中xx成为省旅游风情小镇、省农业特色小镇,xx成为省产业类特色小镇。二是构建新通道,建设田园式大景区,不断优化“景区—城区—镇区—乡村—风景道”空间布局,先后实施生态串联工程及水系清水廊道建设,初步形成了“绿色生态园”和“水乡示范带”,实现了山脉贯通、绿线联通、水系畅通的全域生态旅游格局。三是提升新贡献,深入实施旅游+美丽乡村、+文化产业等“旅游+”工程,打造文旅结合、商旅结合、农旅结合“三个旅游经济圈”,近年来先后引进xx、xx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成休闲农业基地xx亩,成功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二是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新业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生态化与品牌化、网络化、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着力打响特色品牌。目前,农产品“三品一标”产量占比达到xx%,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一是做足“水”文章,放大xx、xx等品牌效应,突出有机、优质两个标准,拓展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推广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立体养殖“三种模式”,全区xx生态养殖面积达xx亩,xx产业已成为规模近xx产值、跨度xx余类行业、惠及xx农民的“大产业”。二是用好“土”资源,坚持“基地化推动、产业化带动、品牌化促动”,不断优化“一镇一园”现代农业园区布局,全力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全区建成规划总面积xx亩的市级以上农业园区x个,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xx亩,家庭农场数量达到xx家。三是嵌入“网”资源,大力促进一产向三产延展、“地上”向“线上”延伸,建立xx供应链交易基地,创成省级电商示范镇xx个、示范村xx个,城乡电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目前,跨境电商中心累计上线企业xx家,农村电商交易额年均增幅达xx%以上。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要严格生态红线管控机制。以底线思维合理设定资源消耗的“天花板”,融合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落实主体功能区和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八类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分级分类管控,完成xx个重要生态保护区和xx平方公里生态红线的“上图落地”,耕地红线区域面积保持在xx亩以上,生态保护区域占到国土面积的xx%以上。二是夯实环境监管防线。建立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网络,流域污染源和xx家重点污染源实现联网实时监控,建成大气自动站xx个、水质自动站xx个、生态观测站xx个、噪声自动站xx个,水、气、声、土壤四大类共xx个项目检测能力不断提升。三是把牢环境执法底线。凡是不通过环评的规划不予审批,凡是不符合环评的项目不得实施,平均每年环评否决产业项目xx个。建成智慧环保和环保决策两大平台,成立区环保联合执法指挥中心和镇街环保执法大队,推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五定”制度,切实做到执法监管全覆盖。
三要完善生态投入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资本有保障、投入有效益。一是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设立区级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基金和每年区财政xx元、镇财政支出xx%以上的环保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把不少于xx%的地方新增财力、xx%的土地出让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生态建设财政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发展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二是加大补偿调控力度。专门设立xx元生态补偿年度资金,对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差别化转移支付,对重大生态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专项补助,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等节余的排污权允许公开交易,对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指标实行有偿购买,构建了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赔偿的制度体系。三是加大市场开放力度。采取股权合作、公私合营等方式加快资源市场化改革,多渠道引入战略资本投入生态景区开发、环保设施建设、资源再生利用等领域,先后引进总投资xx元的经营性资源开发项目xx个,为促进生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定位,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从更高层次丰富生态立区的目标内涵,以更高标准创新生态优先的实践举措,积极构建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山水之美、发展之美交相辉映的生态新画卷,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探索新路径、作出新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