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族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思考
桂林理工大学课程作业
《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姓名:黄洪
班级:旅游管理2009级(1)班
学号:3090920130
2012年6月
桂林民族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思考
摘要:桂林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其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在经历最初的粗级发展后,旅游升级和持续发展成为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桂林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对桂林民族旅游业的深度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及建议。关键词:桂林民族旅游业;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
民族旅游是一种融民族文化于旅游活动的人文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观看人文景点,而是将游山玩水、观看人文景点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在轻松愉快地游玩过程中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生活情趣,改变枯燥无味的生活方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异军突起之后,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时尚。桂林既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又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一、桂林民族旅游业发展现状
桂林市位于广西北部,北与湖南接壤,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辖12县5城区。桂林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分散分布,相对聚居的地区,有汉、状、瑶、苗、侗、回6个世居民族,现居住有3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75.1万人,占总人口的14.7%。桂林辖区内有2个民族自治县,1个享有自治县待遇的县,15个民族乡,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成立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有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四个主体少数民族;恭城瑶族自治县是瑶族相对聚居的地区,有尖顶瑶、花瑶等六个瑶族支系;资源县享受自治县待遇,苗族是当地的主体少数民族。桂林不仅拥有迷人的山水风光,还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
历史上,桂林就由于多民族聚居于此而被称为“百越之地”。不同的民族孕育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宗教、风俗乃至建筑形式,使得民族风俗文化称为桂林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折射出其民族文化的特色内涵,民族节日集中表现了本民族文化,例如壮族的三月
三、回族的古尔邦节、瑶族的盘王节、禁风节以及侗族的冬节等,都引发了游客的强烈兴趣。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形式,更多的希望能通过体会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改变枯燥无味的生活。所以,作为具有丰富民族旅游资源的桂林,民族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业,大力开发民族旅游资源,不仅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游客对体验民族文化风情的心理。民族旅游主要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布局以县城龙胜镇为中心,温泉—龙脊壮瑶民族文化风情带、平等—南山水电旅游观光区侗族风情带、芙蓉河苗族风情带为依托,开发周边的民族村寨。但是,民族旅游不完全等同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比如世外桃源、义江缘等民族风情园,通过统一规划,拟建民俗展览厅、歌舞表演厅、民族风味厅、土特产展销厅和民族工艺作坊厅等,使游客即使没有身处少数民族地区,也能体验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桂林民族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问题
桂林民族旅游资源和景点很丰富,分布广,数量多。但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产品,其品味、规模、丰度和竞争力不够强,多以粗放型为主,看中的往往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出现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为代价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蜂拥而至,景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管不顾景区景点的生态承载力、当地的社会承载力,一再无节制地增加景区的游客数量,造成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不可挽回的破坏,及游客旅游质量的迅速下降。在淡季时,也没有及时有效地改进景区景点的设施环境,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恢复被破坏的旅游大环境,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民族旅游基础设施的问题
交通工具不能满足大部分自助旅游者,这一现象在旅游旺季时表现得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一部分居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为了获得经济收入,不断哄抬市价,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住宿方面,民族地区的住宿大多以当地特色民居为主,都是一些条件不错、价格适中的旅店。但在旅游旺季,住宿都会出现紧张的局面,这就造成住宿条件下降、价格普遍上扬的现象。餐饮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特色小吃,色、乡、味俱佳,让人垂涎欲滴,但在卫生方面稍差。
(三)民族旅游发展保障体系的问题
有关部门管理机构不健全,民族地区全民办旅游的意识薄弱,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之间由于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相互协调、配合不够,影响了民族旅游业格局氛围的形成。旅游行业管理落后,因而旅游经营市场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宰客”等现象已成为顽症,未能从根本上治理,严重损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形象,影响了民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四)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以电视、电信、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现代化必将进一步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生活的纵深层次推进。传统文化面对这些渗透和冲击所呈现的衰退和变异也将愈加明显。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发展的确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其主体旅游资源是在特定自然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其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邓永进.论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要措施.云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4】
李成远.新时期发展桂林民族文化的若干思考.广西: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5】
玉时阶.关于发展广西民族旅游业的思考.学术论坛,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