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做法、体会及建议
××县位于唐山市区北部,属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村庄的纯山区,全县有35万人口,417个行政村,其中:少数民族村10个,少数民族人口894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5%,主要有满、回、壮、蒙等24个少数民族成分。在市民族宗教局的安排部署下,自1996年开始,我们连续7年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整个活动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总结经验,使活动更扎实地向纵深推进,今年市民宗局、迁西县民族宗教办公室,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创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县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使活动健康地开展下去,不走过场,历任分管领导都把此项活动列入议事日程,每年年初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对本年度创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在分管领导的倡导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活动组织网络,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宣传部、广播电视局、统战部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民政局,由民政局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落实。重点乡(镇)、村也相应建立起组织,明确一名副职分管此项工作。在建立组织的同时,分级制定了目标责任制。全县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二)广泛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为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持久地开展下去,在全县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良好氛围,迁西县始终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努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氛围。一是根据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辟了《民族之声》专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二是加大对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型导向作用。在县电视台《栗乡大观》栏目,用人物专访、系列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宣教,极大地调动起少数民族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情。三是各民族聚居村利用宣传栏、板报等形式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宣传。通过广泛宣传在全县营造出人人讲民族团结的舆论氛围和人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环境,使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共事、和睦相处,形成了发展经济、建设家园的合力。
(三)典型引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效开展
为使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具有较长的生命力,迁西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争创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宣传了白庙子满族小学、滦阳镇回民村的做法。用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民族团结进步争创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下去。为鼓励和宣传模范典型,迁西县政府每年表彰一批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对其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营造出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滦阳镇回民村地处北部山区,属潘家口水库移民后靠村,村经济较为单一,是市级贫困村。在活动中该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军,自己投资5万元,县、乡政府又为其解决贴息贷款10万元,使其带头发展起肉牛养殖业。目前,他家牛存栏25头,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目前牛存栏已达100多头,每头牛可获纯收入近千元,农民增收近10万元。在几年的活动中全县涌现出一批向马海军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这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办实事,讲实效,努力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环境
××县始终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活动的重点常抓不懈。活动中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共为民族乡村解决了四项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一是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作为纯山区县,尤其是居住在深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多年来,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尽快使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村早日摆脱贫困,活动中,迁西县把解决民族村行路难问题摆在了首位。市民族宗教局、市民委委员单位和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共筹资200多万元,为滦阳镇回民村修建水泥路20华里,为汉儿庄乡太阳峪满族村修建水泥路9华里。原分管民族工作的副县长李建新同志经常到回民村实地考察,开展调查研究,足迹踏遍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在长达20华里的水泥路全面贯通时,回民村村民马金奎将一顶回族传统小白帽戴在李建新副县长的头上,以表达全村群众的感激之情。二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畜饮水问题,是影响山区县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的又一大问题,该县回民村日常吃水要靠人力到山下的潘家口水库去挑,来回要走几里地的山路,非常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县民委委员单位移民办,水务局、残联等部门联合投资17万元,为该村打机井一眼,解决了回民村人畜饮水问题,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交口称赞。三是解决民族学校教学设备差问题。活动中,县政府有关部门为改善白庙子满族小学、城外满族小学的办学条件,捐资2万余元为其添置教学设备。四是解决所需生活物品问题。为解决汉儿庄乡太阳峪等少数民族贫困村民所需生活物品问题,从开展活动以来,县、乡政府每年都拨专款5万余元用于解决生活所需物品,并常年派驻包村工作组开展帮扶活动,帮他们逐步脱贫致富。
(五)政府政策扶持,倾力支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县委、县政府在积极为少数民族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为从根本解决脱贫的问题,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一是为滦阳镇回民村铁选厂建厂提供方便。回民村属移民迁建后靠村,以前这里只能依靠网箱养鱼及外出打工来维持基本生活,非常艰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矿业整顿活动,全村唯一的一个回民福利铁选厂按整顿政策规定在关停之列。但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县政府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特殊处理,特殊扶持,不但为其办理了合法手续还积极协调县妇联、地矿局等有关单位为铁选厂建厂捐资40余万元,使该厂形成一定的规模,顺利投产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3000余元。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兴办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外地来迁西经营清真饭店的人员,大力支持,提供方便。迁西县东来顺饭店营业前,民族宗教部门亲自到有关单位为其办理相关手续,使他们尽快地进入运营阶段。东来顺饭店在经营活动中,遵纪守法,认真执行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被唐山市消费者协会授予消费者信的过单位。由于我们为少数民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到目前,全县少数民族企业已发展到十几家,为民族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几点体会:
总结几年来迁西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我们的体会有四点。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通过多年的活动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从始致终取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首先,为使民族团结进步争创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在活动初期县、乡、村就层层建立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使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争创活动有了组织保障;其次,活动有部署有检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分管领导定期听取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并根据活动开展情况研究部署创建有关问题。原分管民族工作的副县长李建新经常带着有关部门深入到少数民族村进行现场办公,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对问题的协调解决。迁西县之所以能在几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一系列事关生产、生活的大事,关键是领导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重视是活动开展能否顺利的关键。
(二)舆论宣传是前提
舆论宣传工作作为活动的先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每年开展的活动中迁西县都把舆论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配合活动,迁西县利用电台、电视台和其它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活动开展的意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如:宣传了为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回民村养殖业,滦阳镇党委书记刘振军几次找信用社负责人协调贷款事迹;镇武装部长冯志来,自己掏钱支持回民村马海军养牛的事迹。通过宣传,引导活动一步步向纵深发展;通过宣传,吸引了群众积极参与,烘托起活动氛围。
(三)经济发展是根本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所以开展活动必须始终围绕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来开展,这样才使活动更具生命力。几年来,迁西县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根本,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与开展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创造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使少数民族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在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办事,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的活动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吸引了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只有群众参与的活动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取得成效。
(四)部门支持是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部门支持是搞好活动的基础。几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迁西县一是征得了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有利支持。二是征得了唐山市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的鼎力帮扶。市县两级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工作部门的作用,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了迁西县民族村无私的支持与扶持,仅这几年来,支援迁西县的资金达284万元,物资达40万吨,传授农、林、渔业技术几十场次,信息上百条。有了这两级的支持与帮扶使活动开展的充(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实,让老百姓受益。
(五)制度建设是保证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大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增进民族团结。我镇境内居住着汉、维、蒙、回等13个民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田地相连,水流贯穿,各民族朝夕相处,休戚相关。今年7月,由于连续降雨,引发洪水,我镇部分村组受到洪水的袭击,尤其是以维吾尔族群众居多的夏尔莫敦村较为严重,被洪水冲毁的小麦、辣椒、西红柿、打瓜等农作物面积就近1000亩。为帮助群众排忧解难,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族干部职工200余人夏尔莫敦村受灾农民抢收农作物。在受灾现场,虽然是阴云密布,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家为受灾农户服务的热情,各族党员干部你追我赶,用近4个小时,为10余家维吾尔族农民捆麦子近70亩。镇党政一班人把各族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心系各族民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镇党委采取党政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镇党委、政府6名汉族领导干部包联贫困户6户,其中少数民族4户,包联信访户6户,其中少数民族3户;5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包括贫困户5户,包联信访户5户(其中汉族3户)。
(三)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经济发展。一是为发展民族经济,我镇坚持对口帮扶的原则,自2002年以来,镇党委开展了“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工程,从党政机关、各站所抽调工作人员组建了“三民”工作队,按照镇党政领导干部每人包联1个村、2个组、20户农户(包括各个民族),一般干部每人包联1个村、1个组、15户农户(包括各个民族),党政机关、站所干部包联农户率达到90%以上。通过帮扶,工作队把信息、技术带给各族群众,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促进全镇经济发展。二是为加强民族团结和相互了解,在各村两委班子的配备中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职数,全镇7个行政村共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5名,加强了村级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在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中,也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同志。三是利用节假日举办寓教开乐的文体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多年来,哈尔莫敦镇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无一起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发生,哈尔莫敦镇各族干部群众互相支持,亲如一家,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唱民族团结之歌,保持了全镇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