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节约型农业社会实施方案
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农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县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特制定县创建节约型农业实施方案。
一、基础情况
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北缘,全县幅员面积368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8.4万亩,辖5镇11乡,148个行政村。县属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全县土壤种类分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及盐碱土五类,其中黑土占总面积的67.9%。土质疏松,表土层一般在25cm左右,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左右;在宜于作物生长的5—9月份,光生理辐射、日照时数占全年的47%。年有效积温2450℃,积温全部集中在5—9月份,这个时期降雨量占全年的86.6%,无霜期120–125天左右,初霜一般在9月15日。县内降雨量年内及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平均降雨为460mm,降雨量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8.5%。县主要河流有四河一川,均为季节性河流,其中乌裕尔河贯穿全境。地下水资源不足,且埋藏较深,一般在130-160米之间,最深达250米。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奋斗目标及发展重点
奋斗目标。县是农业大县,经过近20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的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逐渐摸索节约型农业建设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森林植被占12%,森林植被的增加,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的采用,使县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8%,径流减少7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51个百分点,风速降低58%,空气湿度提高10—14%,蒸发量减少14.6—17.8%。全县共兴修水库9座,塘坝1352座。但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的基本县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县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全县上下已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用大力气抓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发展重点:
(一)、大力推广秸秆利用。抓紧启动秸秆能源利用、秸秆过腹增值、秸秆材料和秸秆粉碎还田等重点节能工程。提高玉米、大豆等秸秆的利用率,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发展畜牧业实现过腹增值等办法,使秸秆的利用率逐年提高。2005年预计秸秆总产量59万吨,秸秆利用量32万吨,利用率为54%;2015年预计秸秆总产量为67万吨,秸秆利用量50万吨,利用率为75%;预计到2020年秸秆总产量将达到78万吨,秸秆利用量70万吨,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
(二)大力节约用水。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全县节水喷灌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抓好抗早水源建设,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实施“百库千塘万眼井”工程。抓好人工增雨设施建设,建立乡镇人工影响天气基地16处,购进车载火箭发射器和高炮等人工降雨设施,提高我县整体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四)、要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各级领导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深入开展资源“县情”教育,在全县范围内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农业,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