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班级:应电班姓名:
学号:1010110
评分标准:
1、论文中心思想明确。
2、结构完整,论据(论述)充分。
3、理论联系实际。
4、语言通顺、连贯、逻辑性强。
20分)得分:50分)得分:20分)得分:10分)得分:总分:((((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东部地区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了条件,而且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把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国家经济布局指向和区域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我们这两年来取得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与部署。在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全国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地区,只有加快西部的发展,提高西部民众的收入水平,使庞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经济增长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只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况,将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拖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
3.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要素秉赋各异,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表明区际经济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动力的需要,使整个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4.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只有加快西部发展,使居于高山深谷者尽快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走出,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才有保证。
5.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和边境地
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市场机制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区域政策。要素价格的变化和地区要素价格差异,是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2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土地、环保、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攀升,不少传统产业、产品的优势正在或已经丧失,西部地区应该利用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有利条件,在这些产业和产品上形成优势,赢得市场,站稳脚跟。传统理论在讲到产业空间转移时,往往解释为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的工厂和设备向欠发达地区搬迁。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通过优胜劣汰,一地区某产业逐渐失去优势和衰落,而在另一地区发展起来,形成优势。因此,西部地区不能坐等“转移”,而应打主动仗。方式不同,中西部的付出与收益都大相径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推进西部发展的积极效应,但单靠市场机制还解决不了东西发展的差距问题。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区位(处于国内运输网的末梢、国内大市场的边缘等)、历史基础和历史包袱(如“三线”建设时,工厂靠山进沟,社会负担沉重)等因素,使西部的市场主体和东部并非处于同等的起跑线。实践表明,区域发展差异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人才、资金、能源、原材料的流出造成欠发达地区缺少人力、物力、财力而降低发展速度的“极化效应”;二是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导致资金、技术、设备向外扩散而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扩散效应”。在经济起飞时,强大的“极化效应”和弱小的“扩散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如果单凭市场力量的作用而不进行政府干预,结果势必造成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通过中央政府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使西部市场主体处于与东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非常重要。具体说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支持加快西部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揭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前提;二是支持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护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为了实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亦是为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安宁。在上游地区为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草)的过程中,国家和中下游地区应通过以粮代赈等方式予以补偿;三是保证西部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享用上与东部地区大体持平;
四是为某些国有企业还清历史旧账。60年代从备战出发在西部山沟里建了一些军工厂,现在产品要军转民,有的工厂要出沟进城,这几笔“旧账”让企业靠加强经营管理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消化不了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有关“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减轻企业社会负担”所提的各项政策,有必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一是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政策与资金投入的力度。二是广泛推进东部和西部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的资产重组。三是加快西部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探寻适应国内外大市场新态势、适合西部区情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前两者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启动与推动力,后者则是关键与根本。只有通过后者,来自外部的种种支援和帮扶,才能转化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组织、自发展的机制,成为推动西部发展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地区间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客观存在。这种发展差距的存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为了缩短这种差距,同时西部的开发也需要一些条件。其一,要有主体的积极化和多元化,以及相应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其二,需要技术和人才。其三,要有对资源的开发和销售市场。其四,要有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的调控。其五,要有良好的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西部的开发是一个高起点的开发,需要技术、人才和资金这三种经济资源,而目前这种开发主要还是靠国家投资。为了更多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私人企业来西部,国家就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引导这种开发。国务院是以国家在西部开发的重点和产业政策为标准,综合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各种经济要素,因地制宜地制定这些优惠政策的。首先,它规定对设在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我们现在的税率是33%,而到西部去只缴15%,降低了60%70%。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都在西部,这样地方政府的权利增大给予了他们很大的积极性。对西部地区新办的交通、
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这是一条诱惑力很大的政策,但一定是西部所需要的企业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退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这一条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税收政策给予的鼓励性条款。对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其他公路建设用地是否免征耕地占用税,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过去一平方米公路用地要缴10元人民币,而且是占多少,要缴多少。现在就灵活多了,地方政府有了一些权力,公路修到哪里,经济就发展到哪里。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经济特区一样也有优惠政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内资企业到西部开发也同样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特区的政策是最优惠的政策,西部都可被看成是一大特区。其次,它表现了中央和地方都进行了投资。如关税、增值税是中央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是地方税。再次,表现了中央向西部省一级的政府放权,即在税收减免上,给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以便更好地吸引外资。最后,它既体现了对地区的优惠,也体现了对产业的优惠,还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照顾,西部除了自治区外,在有些省里还有自治州,如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税收政策为西部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而这种软环境势必会促进硬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像“两年免征,三年减半”的优惠政策一定能加快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包括国家进行税制改革给西部开发带来的税收支持。如对流转税里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的改革;所得税里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财产税和特种税的改革;理顺税收管理权限,推进费改税方面的改革。例如,可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改革,因为,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大消费和投资市场。再如,可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利于西部开发的社会保障。在费改税方面,要将具有准税收性质的收费改为收税,对多余的收费进行清理,使税收成为规定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之间分配关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并规范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的行为。农村的费税改革,可减轻中西部企业和农民的负担,扩大消费空间,拉动内需,增加税收。国家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所得税税收政策是同经济特区的税收政策是一致的,它们可以享受特区的优惠政策待
遇。至于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科技园区的税收政策,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为15%,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对开发生产软件产品企业的软件产品按6%征收增值税,软件开发企业人员的工资实际发生额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吸引人才,发展高科技。
第二篇: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班级:数据库111
姓名:王帅
学号:11409104
5评分标准:
1、论文中心思想明确。
2、结构完整,论据(论述)充分。
3、理论联系实际。
4、语言通顺、连贯、逻辑性强。
20分)得分:50分)得分:20分)得分:10分)得分:总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十分重大。西部大开发能否取得实效,除了看经济发展的程度外,是否改善和加强了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层面。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没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就不可能保证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把我国的西部建设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繁荣的美好家园。
西部大开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宏观经济环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民族封闭的状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牢固的纽带和便利的通道。可以说,西部大开发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部乃至全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东部地区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了条件,而且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把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国家经济布局指向和区域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我们这两年来取得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与部署。在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全国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地区,只有加快西部的发展,提高西部民众的收入水平,使庞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经济增长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只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况,将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拖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
3.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要素秉赋各异,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表明区际经济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动力的需要,使整个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4.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只有加快西部发展,使居于高山深谷者尽快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走出,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才有保证。
5.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和边境地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我市有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我市地域广阔,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粮食、青饲料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比北方更有优势。同时还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广阔消费空间,重庆大都市辐射范围广,集散效应强,利于扩展外销等优势。而且我市发展畜牧业还具有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家户户有养殖,如果加以引导,会起到牵一发动全部的效应。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思考。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