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夜郎侗族地区民族文化活动调查
状况调查
新晃侗族自治县文化局吴继松吴继忠龙叙江杨海螺
新晃是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辖7镇16乡297个村,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侗族人口为最多,占81.06﹪。侗族在宋代时称做“仡伶”,明、清两代曾叫“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在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两朝曾臵夜郎县,历时287年。夜郎文化积淀深厚,被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也属于“古夜郎”大范围之地。
这里的侗族人民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和劳动实践中,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在侗族地区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侗族民俗歌舞是在古越人、僚人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稳定的民族舞蹈,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侗寨人就会欢聚一堂,用歌表白,用舞欢娱。侗族的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歌舞节目和队伍,每逢节庆、喜事、白事或者寨中庆典等都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歌舞娱乐表演,一代一代相传,年长久远慢慢在本地以及在“古夜郎”—新晃侗族地区民族文化气氛显得格外隆重注目。
一、基本情况
概述
1、队伍建设情况。自2005年起,该县着力开展文化特色基地(队伍)建设,意在充分展示全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基地(队伍)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发挥出了较大作用。如新晃镇社区文化基地、贡溪傩文化基地、方家屯闹年锣之乡、凉伞山歌之乡、禾滩文艺队、大江舞狮队、中寨民乐队等,不但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队员,而且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深受群众欢迎,在全县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文化特色基地(队伍)的带动下,各乡村也纷纷自行组建业余文化队伍,全县共计122多支,参与演出人员3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3%。这些队伍中,走市场化道路比较成功的有本籁文化产业公司文艺演出队、禾滩街上队、新寨街上队等。民间文艺队伍空前活跃,不但极大地丰富和带动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演出人员创收方面成绩显著。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122支文艺队基本分布在县城和乡镇集镇中心和公路沿线经济水平较好的区域,而且参与文艺队伍的人员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宽裕。在我县范围内,许多边远村组依然没有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没有时间和能力组建自己的文艺队伍,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还极度贫乏。
2、阵地建设情况。新晃县基层文化站建设从筹建至今,各乡镇都花了大力气,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地推动了基层文化站建设。同时,文化站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部分乡镇还组织举办了多次有本土特色的基层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很好地展示了农村文艺团队的风采,并进一步激发了各地的创建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工作。此外,文化行政部门和民间艺术交流协会还多次组织举办了文化站管理人员和文体骨干培训,不断提升文化站人员素质,规范文化站的运行机制,使基层文化站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明两年,将完成全县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每站面积300平方米,中央投资16万元,省配套6万元,地方配套2万元。总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其中中央投资368万元,新晃县将实现乡乡都有新的文化站的目标。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我们文化行政部门始终坚持“用活文化扶持政策,突出民族文化特点,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确保设施惠民实用”的原则。如我县新寨乡磨寨村通过社会公益筹资50万元修建了“天应鼓楼”,我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新寨乡的综合文化站建在鼓楼的对面,形成遥相呼应的民族文化建筑景观;
3、活动开展情况:一些乡镇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以“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为载体,有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如中寨镇的“久啊哇梅嘎”(木叶吹歌)民族歌会、李树乡端午农民艺术节、扶罗伞寨的尝新节、贡溪乡“
六、一”的傩文化节、新寨乡磨寨村的六月六坳会、波洲镇的龙舟节、晏家乡的西瓜节、黄雷乡“
八、一”的坳会等等。
4、组织重视情况。新晃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投入民族文化事业。近年来,每年都会给新晃民间文化交流协会一定的活动经费,包括外出考察学习和队员业务培训。乡镇党委政府逐步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领唱者的角色,李树乡近四年来按照“以村为主,政府扶持”的模式举办坪地村农民文化节,今年是第四届。村支两委更是重视有加,如贡溪乡贡溪村文艺队,在文艺队伍建设初期就拿出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洞坪街上文艺队,村支部书记、村长不但充当演员,也从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常出面协调外出参加演出、观摩演出事宜。从调研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过来许多部门及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认识,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臵,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部分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诸多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各个层面的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据调查,全县仅个别乡镇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且预算经费不多,大部分乡镇完全没有健全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极不稳定,随意性强;许多地方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弱化,“空壳村”日渐增多,文化投入更是严重不足。据调查,在2007—2009年三年中,全县大部分乡镇用于文化活动的经费平均每年仅为3000元左右。经费不足已成为困扰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成为一大制约因素。如农家书屋建设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门难开”问题。书屋基本上设在村部,管理员基本上为村干部,有的不能按时开放,难以发挥效益。二是缺乏建设的长效机制,后期投入问题无法解决。因投入不足,政府文化下乡活动极少,农村文化活动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自发的活动多,有组织的活动少。
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力度仍然有待加大。去年,新晃嘉信食品有限公司用于文化投入近200万,广东吴川商会龙观生会长出资8万元对《侗族傩戏“咚咚推”》进行专项扶持,广西南丹茂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再宏先生投资10万元兴修新寨乡磨寨村“天应鼓楼”。但由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厚,文化活动本身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导致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相当有限。由于经费的短缺,导致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出现阵地难巩固、队伍难稳定、活动难开展的局面。
二、特色经验和具体做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过来,我们文化工作者正沿着十七大的精神阔步向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突出民族性。民间文艺中蕴藏着这块土地的文化气息,也蕴藏着劳动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一代代人,都从民间文艺中吸取精神的力量,那些自下而上之道,那些苦中求乐的夸张、诙谐都包含着大智慧。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体现民族性。我们文化行政部门在修建综合文化站时,充分体现民族建筑特点,把民族建筑元素融入文化站建设中去,强调民族文化阵地建设。在城镇规划上,文化局长杨先尧同志作为城市建设规划委员会成员,力荐城市建设应凸显民族风格。二是文艺节目表演体现民族性。我县虽然是少数民族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乡镇基本不会说本民族语言,就是民族语言保存完好的区域,年轻一代对传承民族语言现状令人担忧。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对策是:对传统侗语区的民间文艺队节目,强调民族文化元素的充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艺术性,如侗族大歌的传唱。对非侗语区,强调基本民族艺术的渗透,如侗族敬酒歌的教材推广和《漂布》、《挤油》等侗族舞蹈的培训。在文艺调演中,我们把是否具有民族性作为选择节目的首要标准。在乡镇文化艺术节文艺表演中,我们重要的评判标准是节目本身民族性。例如:在今年扶罗镇伞寨村的尝新节文艺晚会上,我们就把创作不久、表现力不是特别突出但表达侗族先民发展思路和古朴遗风民族特色的舞蹈《草猿人》,评为二等奖,这实际上就是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导向性评判。
2、体现参与性。每年各乡镇都会有一些传统的节日,文化局都会为他们更好的举办好节会出谋划策,特别是文艺演出,我们的意见是鼓励有意愿的代表队参加演出,今年李树乡坪地村的农民文化艺术节,参演节目三十个,耗时4个小时,目的就是给业余文艺队员一个锻炼、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文化局每年也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九月九重阳节、春节团拜会、元宵晚会大型文艺演出,积极提供文艺队演出平台。
3、强调代表性。对于文艺队伍建设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民族文化为主旋律,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县域范围内,有代表的节会有中寨的民族歌会、李树农民艺术节、扶罗伞寨的尝新节、贡溪的傩文化节、新寨磨寨的六月六坳会、禾滩的大歌队、晏家的西瓜节、黄雷的坳会等,大部分节会都有自己的核心活动,如扶罗尝新节突出祭神农,贡溪傩文化节突出传统傩文化的魅力展示等。全县122支文艺队伍中,比较成熟的队伍中都有自己的代表性节目,如禾滩文艺队的《侗族大歌》、舞蹈《纺娘》;贡溪天井寨的《侗族傩戏“咚咚推”》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复活21个剧种;贡溪钟溪寨的《刀梯舞狮》等等。在全县乃至周边县市都有极大影响,这些精品节目成为这些队伍走市场化道路的名片。
4、具有时代性。民间文艺的生命力为什么充满活力。从世界范围看,“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现实人们生存状况来看,物资的极大丰富催生人们对精神的渴求。我县的民间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人们眼球。一首首侗家山歌,一曲曲哆耶舞蹈,一次次刀梯舞狮,让人们赏心悦目、心灵感叹、精神振奋。要恒久保持它们的生命力,一是走市场化道路,以文养文,实现文艺的经济功能。就得使民族艺术成为有形的文化资产,走向市场,实现价值。目前,我县文艺队伍走市场化道路比较成功的有:城区的本籁文化产业公司的文艺队,年收入20-30万,人均2万元左右。农村文艺队如:禾滩代表队年收入13万左右,人均约8000-10000元,新寨队年收入14万左右,人均11000元左右。他们以优美、韵味、多彩的节目信服了观众,永远走俏湘黔边界的村村寨寨。二是与时俱进,宣传党的政策,实现文艺的社会功能。我县兴隆镇胜利村的快板《喜看今日新农村》,以说唱的快板形式把党的惠农政策讲清讲透。
5、提升艺术性。一是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活跃。我县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人才济济,成果丰硕,尤其是一些老同志,在民间文艺园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可敬可感,如徐朝大、邓国祥、龙景洋等他们为民间艺术提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培养和壮大民间艺术队伍作出了努力,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如姚仕彬、尹石柳、陶荷莲、姚荷新、姚妹莹等。二是文化局统一调配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培训农村文艺队。我们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培养模式,我们把文化战线的民族文化精英联合起来,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各文艺队的各自条件有选择的配送辅导老师,如贡溪中溪寨的傩技表演队的辅导,我们把对侗族傩文化有研究的怀化市民间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徐朝大同志(退休老干部)、县文化馆的非遗专干杨世英配送到此队进行辅导,极大的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如禾滩文艺队,由于队员都是有一腔对艺术的热情而没有艺术底子,我们把文化馆的国家三级指挥伍福支、民族歌舞团团长陈伟、民歌手杨晃派去进行业务辅导,同时还亲自参加他们外出演出,让他们安全的走向市场等等。
三、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社会影响
总的说来,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不但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精神面貌的改观。通过不断的艺术熏陶,参与人员精神面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价值判断更具科学性,他们把家庭的和谐作为首选目标,把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如:赌博、婚外情等抛之脑后,使他们走下牌桌,远离赌博,全身心投入到文化活动中来。同时,由于文艺节目的寓教于乐功能的实现,非文艺队员在观看节目中受到教育,特别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劝世歌的演绎,增强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国家、省、市、县相关惠民政策的宣讲(快板、山歌),让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人们在感受艺术美的时候,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具体来看,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对整个社会的有如下影响:一是群众文化活动维护社会稳定。“文明新风进万家”、“邻里和谐你我他”等朗朗上口的歌词传遍侗乡山寨,文明新风滋润人民群众心田,近两年来群众明显感觉到社会不稳定因素少了,邻里关系变和谐了。侗民族文艺队的建设和发展让更多的人加入了队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频繁,协作能力得到加强,懂得了相互体谅,吵架、打架的现象被人们所不耻,一些恶习被抛弃,社会不和谐因素消失殆尽。我县禾滩乡,2010年全乡社会矛盾基本做到自我调解和邻里调解,新农合、新农保等新兴事物接受程度加快,新农合收取率在部分村达到100%,新农保条件性收取率达90%以上,全乡60周岁老年人基本享受到新农保的优厚待遇,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二是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新晃知名度。侗民族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旅游要上新水平”的阶段性任务,在文化旅游上下功夫。把握县委政府大力打造“夜郎文化”的良好发展机遇期,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为打造“夜郎文化”的民俗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夜郎文化品牌。侗族文化建设给新晃的发展提供了宣传平台,侗族大歌队、芦笙队、侗族傩戏队等队伍每年都是接待外来人员的必选队伍,外出表演达1000余场次,不仅获得了队伍发展的必要经费,同时对外演出把夜郎文化品牌推介给了社会大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媒介作用,在不断的宣传中,我们吸收广东吴川商会龙观生会长8万元对侗傩文化的支持,也得到了广西消防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再林等老板15万元的兴修“天应鼓楼”的善款。三是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民族文艺队从2005年成立以来的一支队伍发展成为122支队伍,从原来的9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人,从以前的自娱自乐发展到现在要创民族文化品牌,这充分说明了文艺队受到了群众的热情支持。自文艺队成立后,打牌赌博、无所事事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加入进文艺队,社会风气肃然一新,现在一到农闲时,到处歌声荡漾、乐声四起,唱响了社会主义新风尚,吹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宣传计生、法制、科普等知识上禾滩多支文艺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计生、法制知识通过歌词让群众乐于接受,脍炙人口。社会安定,人际关系和谐,政策法规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心齐气顺,形成“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新晃县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导致我县群众文化工作开展阻力重重,主要有以下方面。
1、缺场所。目前,我县大部分文艺队没有排练场地,没有专门的演出场地。大部分文艺队在队员家里的房间、空地上进行排练,如新寨街上队的排练就是在队长陶荷莲家后院的空地上进行。文艺队下农户进行有偿演出基本上在屋门口的空地上演出。各乡镇举办大型节会的舞台都是临时搭建,存在安全隐患。乡镇集镇规划少有将群众文化小广场纳入其中。虽各乡镇都将修建综合文化楼,但一个各乡镇并不仅仅只有一支文艺队伍,他们依然面临无排练场地的困境。
2、缺人才。农村文艺队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员,由于年龄、艺术素养、生存环境等原因,他们没有能力进行高质量舞蹈、词曲、剧本创作。有某方面能力的年轻人或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发展空间等因素制约,外出务工或者在家忙于生计,高素质文艺队员严重缺乏。文化馆多年来由于可进行民族文化辅导的人员不多,根本无法承担122支队伍的辅导任务。一乡一名文化员,文化员本身专业不对口,县文化馆缺乏对他们进行经常性业务培训,加上工作职能紊乱,部分文化员已经不姓“文”,更多的承担起乡镇办秘书、计生办工作人员等职务,无力无心文化辅导,很难满足农村文化建设需求。
3、欠特色。我县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节会,而且都会举办相当规模的文艺晚会。这些节会中,除伞寨尝新节、皂溪的新米节等几个节会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外,其它的节会举办缺乏核心内容,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就文艺晚会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足够的民族性,缺乏影响力和亲和力,未能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4、缺经费。我县122支文艺队伍中,无论是组建队伍还是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获得当地党委政府在资金上太多的支持。文艺队在组建之初基本上是队员们自己均摊所需费用,包括演出服装、演出道具、音响设备等,他们出队演出有搭乘农用三轮车、拖拉机等安全性能极差的车辆。
5、缺引导。文艺队的演出节目,没有创作人员进行创作,所有演出节目大部分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体,在节目的选择上缺乏引导,大部分节目娱乐性有余而教育性不足,缺乏内涵,群众文化活动功能不健全,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
6、发展不均衡。我县122支文艺队伍,基本上是城区和乡镇集镇附近,偏远农村根本没有文艺队,发展不均衡。
五、对策建议
1、加大文化的投入力度。民族文化建设是提升民族软实力、实现民族认同、形成强大建设合力的路径选择。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进行运作。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进行大量的先期投资。硬件建设方面,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演出场地合理规划和高标准建设、演出设备添臵投入、大型民族文化演绎场馆建设等等。软件建设方面,要加大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力度,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的投入力度,保障民族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对民族文化的投入,政府是主体,要把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作为考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依据,同时要科学规范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行为,实现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
2、加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新晃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体现民族性、具有时代性。要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两个特性,必须依托民族文化人才。在民族文化人才的界定上,文化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人才观,把能够且愿意为民族文化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的人,都纳入民族文化人才视野,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合理使用、有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需要不断培养、历练,才能够担负起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对此,新晃县已经在县职业中专开设了少数民族文艺班,学生们经常代表县里参加对外演出,在不断的实践中他们增长了见识与才干。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存量人才与潜在人才培养有机统一。对民族文化有研究的人才需要提升培养,要通过不断拔高的方式开发人才潜能。对有发展潜质的人员,要把培养他们民族文化的兴趣作为首要选择。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专业人才与业余人才培养有机统一。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专业民族文化人才,这些人才需要不断的培养,才能够不断的创作出精品力作,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艺术协会等应该为他们搭建好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艺术舞台。离不开业余人才的投入参与,因为群众文化活动本身就具有非专业性和广泛的参与性,需要大量的非专业人才投入并参与其中,对非专业民族文化人才,文化行政部门应把理论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多鼓励、重扶持,把实现社会认同放在首位。人才,是文化的希望和支撑,民族文化人才是民族文化的希望和支撑,我们要把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作为更好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已迫在眉睫。
3、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盲目性、现代性、纯娱乐性、功利性。盲目性决定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现代性决定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很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纯娱乐性决定群众文化活动难以更好发挥教育功能;功利性决定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实现服务功能。群众文化活动的天然属性,必然要求文化行政部门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在引导规范过程中,要坚持市场法则、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把群众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把文化活动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把功利性与社会服务性结合起来。
4、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物资基础之上,没有物资的极大丰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无异于望梅止渴,没有物资支撑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开展起来也不会久远。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且实现区域群众文化活动协调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力、大力发展村域经济,把发展经济作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突破口。
5、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需要人才支持,需要资金支持。政府作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保障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开展,但政府不是万能政府,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能力有限,必须借助社会力量的介入。文化行政部门要学会整合力量,既要当好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投入的参谋,更要发挥自己在信息、人才、职能方面的优势,把社会的闲散资金吸收进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就更要把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人才团结起来、培养好、使用好,形成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谋划的良好氛围。
调研单位:新晃县文化局
调研人:吴继松:新晃县文化局副局长
吴继忠:新晃县侗文化研究学者龙叙江:新晃县文化局文化工作者杨海螺:新晃鱼市镇文化卫生体育工作站长
联系方式:0745-6221875
第二篇:古夜郎之都夜市文化长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古夜郎之都夜市文化长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古夜郎之都夜市文化长廊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古夜郎之都夜市文化长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建设场地和建设条件
工程建设方案
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招投标形式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2古夜郎之都夜市文化长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
1、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古夜郎之都夜市文化长廊1.2项目建设单位:赫章县人民政府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成企业的良性发展,逐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金融危机暴发以来,经济形势恶化,减产停产甚至倒闭的企业增多,很多人失去工作,生活困难,他们要吃饭,要生活出路。对失业人群,特别是失去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如不妥善解决,将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中华北大街市场项目的建设,对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出路,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夜市经济”,不仅可以增加再就业岗位,管理到位还能使其成为城市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这在海内外的很多城市都已经有了成功经验,创造了颇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古夜郎之都夜市文化长廊项目通过合理规划,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必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