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安机关权力配置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认为警察权“是指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警察机关和人民警察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进行治安管理和惩治犯罪的一种国家权力。”

2、认为“警察权是指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警察机关执行警察法规范、实施警务活动的权力。”

3、认为“警察权应该包括国家制定警察法规,规定警察职责,赋予警察权限,领导使用警察力量的权力。”

4、认为警察权“是国家机关有关警察行为的决策和实施的权力

归纳我国警察权力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警察权力主体混乱,难以切实监督由上表可见,我国有权设置、管理警察(业务)的部门众多,且领导关系复杂。比如,国务院系统的警察机构中,除公安部门外,其他各部门的各级警察机关负责人,不是由各级政府而是由其本系统任命;即使公安部系统,各级公安机关的负责人名义上是同级政府的组成人员,但是其任命决定权实际上在党委。

(二)警察权力本体混乱,权力运行成本加大,效率不高突出表现在警察行政权力与刑事权力的交叉:一是治安警、交通警、外事警、消防警等属于行政警察,但却均承担刑事案件的管辖任务;二是刑事技术工作归属于刑警部门,但实质上应属于行政职能

(三)警察权力手段不完备,权力保障不充分,发生权力功能障碍或阻滞,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权力的实现依赖于相应的手段。警察权力手段是警察权力的载体或媒介。警察权力手段不完备,必然妨碍警察权力功能的实现。权力的实现还必须有充分的保障,而目前我国警察权力在实际运行中缺少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体制保障,使现有警察权力的功能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第二篇: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上海户外运动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户外运动,是一项在自然场地举行的一组集体项目群。其中包括登山、攀岩、悬崖速降、在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溪流、探险等项目,户外休闲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从98年年初开始,户外运动在中国的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悄然兴起,电视、杂志、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给予了强力报道,使得户外运动迅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种时尚会很快发展到国内其它大城市。很快,通过互联网的联结,全国各地的户外社团如同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发展。2000年以后,随着户外运动的蓬勃开展,很多城市纷纷开设户外用品商店,户外运动俱乐部,逐渐带动两个新的市场:户外运动用品销售市场和户外运动、自助游、自驾游服务市场,我们将其合称为户外运动市场。在上海,户外运动的热潮也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而来。上海第一次民间意义上的户外活动出现在1998年的2月28日。参与者在淀山湖边露营野炊,于松江畔的横山进行简单的攀登。1999年4月1日,上海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成立,名为白浪户外。同时成立的还有白浪户外店和白浪攀岩馆。随着这些最早参与的户外人羽翼渐丰,2000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部分人开始通过网络发起和召集自立门户,很快沪上各类户外俱乐部出现了三四十家,可谓发展迅速。目前,上海地区有户外运动俱乐部百余家,但是在上海市登山运动协会登记注册的俱乐部只有24%左右,在工商局注册具有法人实体的有二十多家,由于户外经营项目在工商局认定项目中并不存在,所以大部分户外俱乐部都不是以户外公司的名义核准注册的,多是以“体育用品公司”或“咨询公司”名义注册,这就意味着如果其经营户外活动,实质上属于超范围经营。粗略估计约有3%的俱乐部有7-8名领队持有初级户外指导员证书,20%的俱乐部有1-2名持证领队,而大部分俱乐部领队资质问题仍然是不容乐观的。他们大多是只拥有几次户外经验的“半熟驴友”,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发生危险时,可能连自身都无法应付,更不要说照顾队友。而从户外活动的运作模式看,上海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户外店衍生出的户外运动俱乐部,俱乐部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定期开展活动主要是为了积累人气,打造品牌文化。其盈利主要依靠卖装备和产品,而组织活动只是辅助性质的;第二类是以活动为主的盈利性户外运动俱乐部,完全采用商业化模式,会员除了缴纳活动成本费用还需缴纳一定的服务费用;第三类是完全非盈利的户外俱乐部,即纯aa的模式运作,一般都是在网上有一个论坛,靠发帖搞活动,类似于自助游;第四类就是打着非盈利的幌子,号称aa制,实际上在赚取利润。相对商业化或纯aa俱乐部,最扰乱市场的是第四类。第四类俱乐部都没有经过专门机构审批许可,运作者自身并不具备从事与户外有关的经营活动必备的条件,这类俱乐部往往飘摇不定,难负责任,严重影响整个户外运动市场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户外运动俱乐部便会向商业化模式发展。第一类俱乐部是为打造品牌名气,那么它吸引的人群肯定不多,因而没有什么竞争力,存在的数目也不会太

多,可以忽略。第四种俱乐部被淘汰却是必然的,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法制法规的健全,这种俱乐部只会在人们的打压中消亡。那么有点竞争力的便是第三种俱乐部了,虽然aa制和商业化两种模式的出发点都是源自对户外运动的热爱和执着,但是内在追求的目标并不相同,商业化模式追求周到服务,纯aa模式追求真情交融,所以前者会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而更加注重规范和专业,后者会为了享受彼此真诚互助获得的归属感而更加坚持纯粹。但是纯aa模式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其一是人的因素,管理者是否能够经得起利益的诱惑坚持纯aa路线,一旦管理者有私心那么俱乐部的凝聚力就会逐渐降低,要么走商业化模式,否则就沦为打着非盈利的幌子非法经营的第四类俱乐部其二是安全因素,领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没有合法资质带队出游,安全隐患较多,一旦发生事故对俱乐部而言就是致命的打击。而商业化的模式更专业、更规范、更大众、更国际化。首先,商业化模式是以盈利为目的,那么它所举办的活动便会适应各阶层的人,以此来增加它的消费者,因而它更加大众化;其次,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增强服务质量,以此来博得人们的好感,而商业化的模式注重就是规范和专业,员工必须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因而它的服务质量和安全质量是有保障的;最后,商业化模式既然是盈利的,那么当它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就会开发国外市场,上海处于沿海地带,经济发达,这样的环境更易于吸引国外的游者,因而相较于内地而言更趋于国际化。所以,上海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由aa制开始到商业化模式出现都是户外运动市场发展的必然。

虽然上海的户外运动发展存在弊端,如培训的局限,领队的紧缺,户外参与人群安全意识不足等,但是这些问题随着人们的重视也会得到解决,而它存在优势却会越来越明显,如上海的经济、地理、文化氛围适宜俱乐部的生存,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明显,商业化模式的俱乐部也渐成规模,所以总的来说,上海市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是乐观的,虽然aa制作为一种户外运动的组织方式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但在比例上很难再有原来的强势,而商业化模式作为一种趋势在以后的发展中便会占据主流。

第三篇:我国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摘要:药物防治是确保农业稳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但是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并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为此,笔者将结合我国农业未来发展需求,提出了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abstract:fromtheaspectsofthekindsand

engineeringlevelathome,thispaperanalyzedthepresentsituationofprotectionmachineryinchina.andthedevelopingstrategyonhowtoimprovetheengineeringlevelofprotectionmachinerywas

given.

keywords:protectionmachinery;presentsituation;developingstrategy

植物保护机械和农药、防治技术一样被誉为化学防治的三大支柱之一。植保机械的产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高效防治病草虫害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离不了植保机械,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植保机械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我国农药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

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的农业机械,其质量和使用的好坏牵涉到操作人员和农产品的安全。在我国入世承诺中,植保机械被列入强制性产品(ccc)目录,但就如何改变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落后现状,至今还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相关行业和部门应该改变观念,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国内植保机械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经历了由仿制国外先进产品到自行研制设计;由人力手动喷雾器到机动植保机械和与拖拉机相配套的大中型施药机械,以及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应用的农林航空施药机械。但是,目前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四五十年代水平[5]。我国植保机械的产品结构组成包括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手动踏板式喷雾器、背负式喷粉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小型机动喷烟机、拖拉机悬挂或牵引的喷杆式及风送式喷雾机、航空喷雾喷粉设备等。

植保机械的种类很多,由于农药的剂型和作物种类多种多样,以及喷洒方式方法不同,决定了植保机具多种多样性。从手持式小型喷雾器到拖拉机机引或自走式大型喷雾机;从地面喷洒机具到航空喷洒装置,型式多种多样。例如国外的一些植保新机具:

1.农药直接注入系统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发了mid-westtechnologycci-2000型农药直接注入系统。该系统将水与药液进行分置,由蠕动泵控制使药液定量进入主水管道与水混合。与传统喷雾机相比,农药

直接注入系统在药液处理及清洗方面更加安全、方便。

2.多级过滤系统

国外大中型喷雾机一般都具备4级过滤系统,即在药液箱加液口、加液斗和水源吸水头处都装有过滤网,在系统中还装有一种自洁压力过滤器。设置这4级过滤装置避免了系统堵塞、漏喷和雾化不良现象。

3.防漂设施

雾滴漂移和沉降是喷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雾滴漂移和沉降严重时,引起的浪费可达施药量的70%~80%。少漂喷头和防风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少漂(ld)喷头是在扇形喷头后面安装一孔片,使药液环绕内腔“涡动”雾化成窄雾普雾滴,易漂移的雾滴大大减少。防风屏则是辅助阻挡雾滴漂移和沉降的,有机械式和气力式两种。试验表明:机械式防风屏能使常规喷杆的漂移和沉降减少65%~81%,气力式则只在风速小于2m/s时起作用。丹麦哈迪公司研制的alpha2000型风送式杆喷雾机,采用了气力辅助喷雾技术,大大提高了雾滴在作物各个部位的附着量。bertelli,randell公司生产的静电喷头可用于喷杆喷雾机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上,该喷头提高了雾滴的附着率,比普通喷头可减少药液损失65%以上。另外,吸油绳式涂抹机也克服了喷雾不易对靶与雾滴漂移等难题,在国外得到广泛使用。

4.无人驾驶喷雾机

为避免对操作者的人身危害,日本开发了一种感应电缆式无人驾

驶果树喷雾机。该机作业时无人操作,沿事先设好的感应电缆行走。

5.航空植保设备

农用飞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施药作业效率。有人驾驶的飞机效率高、省力且成本较低,但在农田与住宅混杂区以及轮作栽培区则难以使用。因此,无人驾驶飞机作为补充手段进行喷洒作业已开始实用化。

6.光电技术

在喷雾机上设有近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电路,利用近红外线光的反射来辨别杂草,通过控制电路和喷洒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喷洒。

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植保机械落后。我国植保机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当前市场上面广量大的手动喷雾器产品技术水平低,结构陈旧落后,喷射部件品种单一,而且施药液量大,雾化性能不良,作业功效低,农药浪费现象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产品品种规格少,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不同病虫害的防治作业需要。

3)制造设备及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加工精度低,成本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较低。

4)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少,自动化监测、调控水平低。

二是施药技术落后。施药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浪费大、流失严重。我国平均667m2用药量是以色列、日本的1/8~1/4,美国、德国的1/2,但农产品上残留却是他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其原因是采用现有植保机具和施药技术,

农药的有效利用效率最好的也不足30%,农药的流失量高达60%~70%以上,使用工农-16型喷雾器(圆锥雾喷头)喷施农药,农药分布不均匀度高达46.6%,不仅经济损失重大,也造成了严重的“农残问题”和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施药过程中飘移、流失的农药是一种环境污染源,我国每年因除草剂雾滴飘移而引起作物药害造成的损失达数亿人民币。另外,农药环境污染也是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太湖流域环境质量调查结果表明,稻田流失的农药落入田水后再进入水系,最后汇入太湖而造成污染。

3)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机械施药技术规范。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农药的使用以及废弃的农药和使用过的农药容器的安全处理都有详细且明确规定。目前,国内机械施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农民得不到相应规范的施药方法的指导,一般根据农药使用手册中规定农田面积确定药液的数量或根据经验进行喷施,这与现代施药技术所要求的根据农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病虫害种群密度,来选择施药机械种类、农药剂型和喷雾方法相去甚远。

上述存在的问题还由于多年来我国植保机械、农药、植物保护等部门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沟通,特别是缺乏农药和药械的产品生产和病虫害防治实际需要之间的互作关系、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关系,以及部门之间与学科之间的协同研究。为此,针对我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农药、病虫害防治方面产生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对策与解决措施。

1)由农业部牵头,把植保机械作为特种农机加强管理,实行市场准

入制度,并列入每两年一次必须接受监理检测的机具。

2)加强植保机械的研究开发,加速改革我国的施药机具,植保机械应走专业化的道路。已经沿用了近半个多世纪的老式施药机具,应逐步更新换代。

3)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家施药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施药技术水平。通过开发应用先进植保机械,制订相关施药技术规范和法规,加强施药技术与方法研究来提高我国农药施药技术水平,大力推广正确、高效施药方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王镇强.香港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0,(02).

舒志军.全球网络金融超市的崛起[j].国际金融研究.

谢兴龙,付玉嘉,廖春良.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策略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