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司法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若干思考

乡镇党委作为乡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经济决策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本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而且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乃至农村社会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党委经济决策的内容、方式正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决策的水平逐渐提高。但毋庸讳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相当一部分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出现了失误或偏差。有些乡镇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经济发展履步维艰。究其原因,固然有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但据笔者调查,更多的还是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因此,提高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水平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但相对于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知识经济的浪潮已扑面而来;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是种养植业的产业化、市场化,都面临着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应,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正由唯上决策向效益决策转变,但决策者的功利色彩依然明显。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去党委决策主要依据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经济目标和政策导向。只要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工作任务便大功告成,党委对决策及其实施以后给本乡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何种影响考虑不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市)党委政府对乡镇经济工作由指令向指导转变,乡镇经济的独立地位显著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党委所作出的经济决策第一位考虑的是效益,主要依据的是市场价格信号,“唯上级指示是从”的现象已大为减少。但是,由于现行的干部考核和评价体系尚不很科学、完善,因此,党委主要负责人大多把经济决策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政绩来看待,有的为了赶时髦乱上项目,有的为了一时的速度,不顾本乡镇的客观基础上大项目,以博取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好感,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

2、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正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但决策的盲目性依然存在。经济决策是一种创造性的指导活动和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以往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在内容上以常规工作为主,在形式上以感性认识、凭经验推断为主。要上什么项目,往往是党委研究研究,看看别的企业即拍板定案。而现在,这种经验决策的方法已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乡镇经济发展新形势。不少乡镇党委已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注意按照科学决策的方法来筹划和指导经济工作。凡新上项目之前,一般都要经过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鉴别科技含量以及本地人才、资金各方面条件的分析等环节,最后形成决策。但是由于决策成员尤其是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的知识水平、思维层次、性格气质等不尽相同,盲目决策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看到别的乡镇办了某个厂,效益可观,便急于兴办同样的项目,结果因原科匮乏,市场饱和及产品质量不过关等,刚一上马,就面临停产、倒闭。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提高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水平,是一项较为复杂、系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从乡镇党委经济决策的现状来看,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乡镇党委对经济工作进行科学决策的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乡镇党委对本乡镇的经济工作进行决策,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就是对所要决策的事项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从而找出需要解决、待解决的症结问题,这是决策的起点。②系统分析,确定目标。乡镇的经济工作大多自成系统又相互交叉,所以必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目标方

发展;另一方面,党委在决策的过程中也可让本乡镇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并尽可能采纳他们的意见,使党委决策与企业决策一致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决策的贯彻实施。在农业和畜牧业决策的过程中,党委同样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宜“导”不宜“迫”。对群众一时不愿种养而又确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可以采取党员村干带头示范的办法,让群众看到切切实实的效果后再在面上推广,使党委的决策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决策。如果“一厢情愿”,反而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