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法治演讲稿6篇
信仰法治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的所有论述中,这句话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它揭示了培育法治精神对推进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的施行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我国公民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信访不信法局面初步扭转,执行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2004年4月1日清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的一条胡同里,63岁的黄振沄老汉在老屋前插了一面国旗,又从宪法中摘出一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在木板上放在门口,挡住了前来强拆的人群。
2014年10月,福建石狮的黄环球老人因为遭遇强拆,将当地政府、国土资源局和行政执法局告上法院,一审获胜。
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他法律是对宪法规定的细化和展开。应当说宪法和法律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莫纪宏说,10年前黄振沄老人站起来用宪法维护自己的权益,10年后黄环球老人选择与政府‘对簿公堂’,这说明百姓心中确实有一杆秤,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宪法和法律是有用的,要依法维权。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信访改革,从信访到信法
谈起信访不信法现象,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岳成直呼:这是一种顽疾。
我在代理案件时碰到过,法院判决已经生效了,一方当事人不满意,不是依法申诉,而是不断地去党政机关上访。有的地方为了维护稳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安抚措施,甚至要求法院必须按上访人员的意愿来改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谁闹谁有理,谁闹谁得便宜’的局面,消解法律权威,使人们的法治观念更加淡薄。岳成说。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一场重头戏,既涉及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又直接反映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办事的能力。
事实证明,法律才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武器,法律问题也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希望四中全会能在提高公民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等方面多出新举措。
执行风暴,培育法治精神需要刚性约束
9月29日,江苏南京,乘地铁出行的市民们发现一件新鲜事:地铁站台里的大屏幕上,不时蹦出一条法律老赖的信息,不仅列出了姓名、身份和大幅照片,还写明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事实。一个个被曝光的法律老赖,吸引了往来行人围观。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介绍,这次晒老赖活动暂定为期3个月,地铁和公交车上每天循环播放16次,每次播放10个人的信息,每10天更换一次。
2013年7月,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全国各级法院陆续开始了晒老赖的行动。在无锡,法院通过商场大屏幕及公交移动电视晒出老赖信息后,短短一个月就有20多人主动履行近2000万元;在河南,全省有数千人登上老赖黑名单,其中一部分还被追究刑事责任……进入2014年,曝光行动升级为惩戒,经多部门信息联网,老赖们在坐飞机、坐高铁、申请贷款、办信用卡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严格限制。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表示。2013年全国法院受案量已有1400多万件,但与此同时,大量生效判决得不到执行、成为一纸空文。‘诉讼爆炸’与‘执行难’同时存在,是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公民的法治观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当法治中国梦照进现实,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一代法官的成长注定是艰辛的,正象中国法治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样,会有种种障碍,但我们应该响亮地宣布:我们已做好了各种准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只要我们把个人的青年梦、法治梦、成功梦与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就必定会有更加出彩。我坚信,待到中国法治梦想成真时,我们一定会为自己所作的贡献而感到无比骄傲。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我们九江中院人,正在以自己饱满的生命热情,燃烧着青春的激情,与勤劳智慧的九江人民一道,共同续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璀璨篇章,共同迎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青年法官们,让我们共勉并为之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