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干部提升能力交流
能力,一般来讲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其思想、行为对客观事物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上个世纪末,随着政府职能的明晰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民政部门的业务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而民政部门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十分繁重和尤为重要。面对新的形势,笔者认为,县级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承担起历史上赋予的重大职责,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应当具备和不断提升以下六种能力。
1、科学发展民政事业的谋划能力。民政事业的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牢牢记住“解决民生,保障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牢牢把握“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核心任务,结合实际进行谋划。这就要求民政干部必须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历史情况了如指掌,目前现状烂熟于心,发展趋势科学预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然后着眼全局科学的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工作目标,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使各项业务工作按照既定目标,科学运行,避免随意性,使民政部门切实做到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促进社会和谐。
2、破解难题的创新能力。民政工作业务大小几十项,涉及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民政工作难免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难以解决。如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城乡低保进出口畅通、殡葬改革的推行、社区建设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养老服务社会化、双拥共建工作的推进、民政自身经济的发展等等。上述一系列难题的突破,必须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各个击破。如果我们民政干部都在自己职责范围内找准工作难点,进行理论创新与工作创新,难题就会遇刃而解。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汇聚各方力量推进工作的协调能力。新时期的民政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民政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管理、社会救助还是社会服务各方面工作的推进,都要从政府大局上着眼谋划与实施。如城市殡葬管理就要与城管、公安、街道等部门齐抓共管。社会救助就要与财政、银行、乡镇街道整体联动,双拥共建则需要部队与地方齐心协力等等。因此,从事每一项具体民政工作的干部都要树立大民政的思想,要培养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合力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民政事业的发展,各项工作的推进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才能得心应手。
5、宣传组织群众和正确反映情况的表达能力。基层民政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是通过各种群众性的活动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民政干部必需具备相应的政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去宣传政策、动员群众参与其中,使党和政府的意图变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如双拥共建工作、社会志愿者服务等等,同时,随着情况在不断变化,各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调查研究,内外沟通、分析总结,有时甚至要面对媒体,这就要基层民政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做到心中情况明、手中有典型,反映情况客观全面,分析问题切中要害,对外沟通从容和谐,这样的基层民政干部才能算得上新时期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6、面对各种诱惑的“自我保健”能力。市场经济的大潮不仅强劲地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使社会变得绚丽多彩,纷繁复杂,各种诱惑无时无处不在。民政部门是管线管物的部门,在老百姓看来,基层民政干部手中的权利很大,他们俗称为“张政府,李政府”。群众的高度信任、职业道德要求不仅使民政干部有光荣感、自豪感,更有一种承载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正义感。这就要基层民政干部在接待来访、处理矛盾、实施救助等具体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人本、博爱、利他、平等、宽容、尊严、诚信和公正的职业道德,面对各种诱惑毫不动心,时刻防止和克服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优亲厚友、贪图享受的毛病,做到警钟长鸣,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民政干部形象,使党和政府的爱民之心、亲民之举、为民之道通过基层民政干部传达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