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普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泰安市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在省农机办的指导帮助下,泰安市农机局按照“单项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搞突破,面上工作抓典型,整体工作上水平”的要求,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拓展大领域,实施大推广,积极开展“大宣传、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努力开创农机推广工作新局面,我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泰安市经济作物以马铃薯、花生、地瓜为主,2009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6.84万亩、71.66万亩和26.9万亩。花生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新泰市、宁阳县、岱岳区,地理条件主要是丘陵山区,马铃薯种植区主要在肥城市。在省农机办的统一部署下,我市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数量及作业面积快速提高、示范区(点)建设趋于完善。
一是我市的花生覆膜播种机数量迅速增长,2009年保有量达到1990台,机械化覆膜播种面积38.6万亩。2010年春季新增花生覆膜播种机785台,全市保有量达到2775台,完成春花生机械覆膜播种面积43.5万亩,春花生机械化覆膜播种率达到60%以上。其中宁阳县13.7万亩适宜机械播种地块全部实现机械化覆膜播种。
二是薯类生产机械化得到较大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肥城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增长,2009年已达到14万亩,为此我市重点加大了对肥城市覆膜播种和收获机具的引进、研发和示范工作的督促指导,对机播马铃薯技术进行跟踪服务,记录相关数据,机械化播种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喷药、扶垄、喷灭草剂、覆膜七道工序,与人工作业相比,每亩作业成本降低100元、增产增收110元,节本增效可达210元以上,为全市大面积推广积累了资料,总结了经验。截至2010年上半年肥城市共建立示范区6个,示范点14个,示范面积2.9万亩,全市马铃薯覆膜播种机达到186台,完成马铃薯机播面积5.6万亩。09年起肥城市更进一步加大了马铃薯收获机械引进示范,2009年尤其是2010年,马铃薯收获机得到迅猛发展,收获机保有量猛增到874台,机收面积超过10万亩,肥城市马铃薯机收率接近80%。
二、采取主要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市在提出重点工作的同时,根据各县(市、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适时提出各地的工作重点,发展目标,实施措施。新泰市、宁阳县、岱岳区以花生生产机械化为重点,肥城市以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为重点,抓示范搞突破,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是加强宣传、培训,层层召开现场会。一方面结合购机补贴政策的宣传,把马铃薯、花生、地瓜机械化生产技术印成明白纸,进村入户赶大集,进行宣传、发放、张贴;另一方面,每年都召开全市机械推广现场会,邀请省办和市分管领导参加指导,同时,结合人大、政协视察,宣传领导,争取支持。各县(市、区)也层层召开现场会、演示会,举办培训班、进行技术宣传、现场观摩,增加机手和群众的感性认识。
三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示范带动作用。近几年主要抓了肥城市的马铃薯示范基地的技术指导,示范基地、示范点数量不断增多,肥城市农机局先后投资20万元购置示范机具,安排专人将有关技术资料整理成册,在各示范点讲解、发放,随时组织机手和群众参观。同时,注重培植农机大户,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农机部门对每个示范点、示范户从编制方案到机手购置机械、安装调试、实地作业都全程跟踪服务,并开通技术服务热线,随时解答机手遇到的问题,对重点乡镇重点盯靠,确保了机械使用效果、作业质量和示范效应。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是搞好示范基地(点)建设,尤其是加强薯类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点)为龙头,抓典型,树样板,搞好宣传发动。组织召开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现场演示会,邀请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宣传领导、示范群众,为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是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资金投入大,是一项长期工程。将经济作物机械列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优先安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不断增加补贴份额,提高补贴额度,进行累加补贴。认真总结粮食生产机械推广的经验,不断创新农机投入机制,形成市、县、乡财政投入为引导,集体和农民个体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农机投入新机制。
四是各类经济作物机械平衡发展,加大花生收获机,薯类播种机,以及大蒜、生姜、棉花等作物生产机械的研发、应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