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者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同时也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1)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打破了财政统收局面,但依旧存在往昔的国家承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现象,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无相应的大幅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具体表现是:财政的资源配置定位模糊,财政支出责任与职能范围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内部框架不大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显然从公共财政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年已达到21.2%,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5%~10%。这几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占比有增无减。
(3)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我国行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仅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下。行政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占比过大。2005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待的费用已经高达6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从到遏制,2006年到2009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但此后又有反弹。据估计,近两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三公”支出每年高达1万亿元左右。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占比,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4)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且明显偏低。我国文教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多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日本更是占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较低,在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尚待提高。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支出程度较低的水平,占gdp的比重仅为1.35%。
(5)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调控不力。最近几年虽然中央对农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本级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是上升的,然而不少地方财政则为了本地区经济的片面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而主要把资金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其他产业上。又由于地方财政占比大,所以尽管中央一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占比,但一些深入农村了解实情的人发觉,很大部分财政农业支出都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到位,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存在下降势头,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6)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不足15%,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才接近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但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却还不如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
总之,目前我国财政支出框架很不合理,这一方面使国家重点建设滞后,资源配置效益下降,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增强,影响了国民经济框架优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使国家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减弱。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内容,也是摆脱财政困境,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要优化支出框架,科学确定支出重点。
优化从财政支出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支出应该体现“规模适度、框架合理、功能健全、导向明确、效用显著”的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我国现行财政支出机制与框架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
(1)整合公共财力资源。财政支出应坚持统
一、高效原则,使预算内外财政资金由政府统一支配。取消行政收费的专户储存和专户使用性质,实行统一入库、统一管理,政府集中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财政经费相对紧张与各收费部门经费宽裕的不合理现象,将有限的财政性公共资源用于社会急需的公共领域。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由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涉及财政系统中的各级财政部门支出状况,如果不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适当调整,不能实现纵向财力框架的优化,对于许多相对困难的基层财政而言,根本不具备调整和优化横向财政支出框架的财力基础。有鉴于此,我国应该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权限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财力均等化原则,适当调整我国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尽快完善我国财政体制。
(3)继续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的费用类别框架。从今后发展来看,我国应根据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从财政支出框架的存量和增量调整入手,适当压缩经济建设费支出,适当控制和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适当增加财政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进一步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当提高财政的国防经费水平。
(4)优化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公共领域资源配置。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为了发挥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优化公共领域资源配置功能,不仅需要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健全政府采购机制,而且必须通过制度改革,限制职务消费的浪费现象。
(5)加强财政转移性支出管理,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转移性支出的范围、类别和幅度,通过提高财政转移性支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财政转移性支出监督。一是必须拓展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共受益范围,逐步将社会保障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二是财政补贴必须退出普遍性的“变相福利”误区,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补贴的受益范围,明确财政补贴的受益对象。三是为了体现税收优惠的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税式支出预算控制制度。
(6)按照预算公开性原则,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只有将财政支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遏制财政资金的不合理花费现象,促进财政支出框架不断优化。针对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相对较低的现状,必须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建立健全政府资金信息公开制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创新财政支出管理办法,严控行政支出。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必须从多方面采取过硬措施,深化支出改革,创新管理方法,严控行政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第二篇。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依据1999~2009年财政数据,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经过分析1999~2009年的财政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财政支出有明显的变化。
1、行政经费支出过多,导致其他公共项目支出不足和短缺。
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精简裁并了很多个部门及其人员,国家行政机构减少,但是普遍效率不高,存在着浪费和过度支出的问题,行政人员的冗杂,政府部门的懈怠,因此,行政经费的增长不是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反而是纳税人资金的浪费。政府职能需要转变,国家也一直在努力,但政府部门还是有职能重叠、职能缺失的问题,因此,从宏观大局上统筹所有的政府部门职能,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政府部门,我们国家任重而道远。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有下降,但基数大比重大。
随着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渐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把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主导经济建设投资转变为多种投资主体共同进行的经济建设投资,因此,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支出减少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同时,我国还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经济从整体上表现为积极的发展态势,导致目前由各种渠道投入的经济建设资金数额还是庞大的。我国的经济建设投资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就是多为生产性投资,而市场经济则要求通过需求来引起生产的扩大,所以经济建设投资的对象得进行改变,向扩大需求的方向改变。
3、财政在科技教育上的投资有增加,而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明显,投资的效用有待观察。
在科技上的投资并未实现很强烈的产销结合效应,经费分配比例存在问题,投入并未很好的满足需求,投入重点不清,教育上,经费的投入也显不足,从历年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以及和其他国家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还是较低的,并且,国民素质的提升也并未达到期望值。
第三篇: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一、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我国近、中期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政府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是体现政府职能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2)是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3)是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公共产品中的纯公共产品,应首先保证这部分支出,然后再安排准公共产品财政负担的部分。(4)是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5)是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
3.总体思路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政府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1)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2)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3)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政府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4)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原则及总体思路,针对目前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在近、中期应采取下列对策:
1.逐步解决行政事业经费增长过快的问题行政管理、外交、公检法等部门执行社会管理的必要经费支出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属于公共需要,是财政必须保证的部分。但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与世界各国相比较高,针对我国现状,可采取如下改革措施:(1)进一步精减机构,控制行政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2)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公益型,如基础教育、技术推广等;二是准公益型;三是经营型。(3)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统管。
2.改革财政投资体制财政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资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从直接投入生产领域,逐步转移到为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上来,转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项目,转移到共同需要方面来。
3.优化社会文教支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其费用可由受益者来支付一部分。因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为重点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4.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稳定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许多应由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由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负担。
5.改革财政补贴制度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目前我国补贴的比重仍然较高,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价格体系的日益完善,对现行财政补贴制度应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益。
此外,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建设。政策调整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一方面,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科学、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还需要进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如切实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预算等。
第四篇: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财力保障。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与分配关系也随之转变,相应地引起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范围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化,虽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对策
1、引言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财产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近年来,随着分税制的深入,各级政府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然而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2、文献综述
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西方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其观点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首次将政府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主要手段。凯恩斯将政府财政支出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认为国民收入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即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2.2、我国相关研究综述
张海星(2002)对我国1981—2001年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析,起模型以实际gdp三年平均移动增长率、固定投资增长率和各项财政支出比重以及出口依存度微微变量并考虑财政支出对产业的时滞效应,将财政支出变量设定为滞后三期,其结论为:基本建设、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商业事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抚恤和社会福利及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预经济增长负相关,科教文卫事业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郭庆旺、吕冰洋和张德勇利用封闭经济供应平衡方程从理论上推导的出财政支出比率、财政投资比率、政府物资投资支出占财政购买支出的比重、财政人力资本投资占财政购买支出的比重以及财政投资的潜在社会平均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1978—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有细分为人力资本投资、物资投资和科学研究支出;并的其结论为:我国经济支出与经济支出负相关;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资资本投资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科学研究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最为显著。
2.3、财政支出概述
2.3.1、财政支出的概念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
2.3.2、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项目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与财政支出规模相比,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使用社会资源的程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更大,从定义来看,财政支出结构与财政支出的分类具有很大的关系。
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3.1、财政职能界定不清,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是旧有的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仍然在思想上被保留了下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计划体制的惯性作用,政府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所有者,其职能从生产到消费再到社会的再分配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政府的越位管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浪费。我国的财政资金还存在着过于分散的问题,缺乏重点,这就造成了政府对一些大型公共项目的投资不足,进而会使让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减弱,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1]
3.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快速增长,但是截至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13%,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之下,我国的私人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过高的教育私人支出严重挤压了私人消费空间,导致社会消费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教育投入上长期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公平。由于对“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的理解不准确,导致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支出加速扩大,而基础教育支出相对减少,教育支出的层级结构出现了严重颠倒,教育支出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分配不平衡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3.3、卫生医疗支出总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据统计,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而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能占用20%的医疗资源。同时,财政对卫生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9600亿元,仅占gdp总量的
4.92%。就卫生费用的构成而言,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下降,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急剧上升,居民卫生医疗负担较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3.4、社会保障支出严重偏低
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稳定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促进经
济发展的“减震器”。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保支出就已经占到财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保支出的比重还很低,仅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同时,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狭窄,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社保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广大农村和农民还很难享受到社会保障“阳光”的普照。[2]
3.5、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膨胀,且增长过快
政府的行政资金是为实现其社会管理的职能服务的,这部分资金只能源自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4.7%上升到2006年的18.73%,规模呈现出一个不断增大的趋势,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行政管理费的增加有其必然性,但是长期以来行政管理费增长速度过快,有的时期甚至超出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4、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
4.1、合理界定我国的财政支出范围,弱化经济建设的支出
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条件下,要求科学界定公共财政支出的职能范围,明确财政应承担的事务和不应承担的事务,这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该财政承担的,财政要积极予以满足;不该承担的要坚决退出,解决财政的“越位”和“缺位”,实现公共财政职能的“归位”。其中,重要的是进一步弱化财政的生产建设职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财政投资的依赖。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政府不应承担社会投资主体责任,财政要退出一般竞争性、盈利性领域,只进行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基础性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
4.2、完善我国的财政预算与支出体制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快政府预算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不少。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解决预算编制时间不合理的问题,实行内外资金的统管,为综合预算提供保障。同时,还应进一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避免某些干部与供应商相互勾结牟取国家财产的现象。最后,应该优化政府采购的形式,坚持招标为主,同时还应当针对采购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3]
4.3、大力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中十分重要的支出。具体为:
一、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们要确保现有预算口径的教育支出稳定增长,逐步建立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重视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开征教育税,取消现有的教育费附加,确保财政教育支出的可靠来源。
二、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三、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救助制度的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4.4、逐步压缩我国的行政事业费用
行政管理费用是政府机构运行的成本,是政府正常运作的前提,因此一定行政费用的支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政府对此类支出规模不加控制,将导致行政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浪费公共财政资源,对经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合理控制行政成本,制定完善一般性开支标准,推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增长幅度,尤其是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等经费的增长,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机关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
参考文献
[1]李永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及其效率[j].经济学季刊,2009,9(1):307-332.
[2]曾康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与推进民生财政[j].人民论坛,2011(03).
[3]郭磊.对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第五篇: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及建议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丁亚婷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
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