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年度工作总结
20xx年以来,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为着力点,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管,优化财政服务,圆满完成了年度财政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持之以恒抓党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落细
——“讲政治”落到实处。一是班子做表率。局党组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带头做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责任的模范表率,全局上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不断增强。今年以来,共组织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16次,集中研讨4次,局党组书记讲党课4次,班子成员及各支部负责人讲党课15次。二是支部抓教育。各支部严肃认真开展政治学习,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支部主题党日+双十星”活动,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重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等组织开展大讨论,形成了一批对干部自身建设和工作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心得体会、工作论文等政治学习成果。尤其是老干部支部,定期开展集中政治学习,老干部退休不褪色的政治觉悟起到榜样作用。三是干部务实事。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有力,具体体现在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惠民财政政策全面落实,服务发展措施积极有效,财政改革不断推向纵深,打好三大攻坚战有力有为等方面。
——“两个责任”抓在常长。一是年初抓责任落实。局党组坚持每年年初与局属单位、机关科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紧压实。二是日常抓制度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委议事决策规则》等制度规范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均按程序进行集中讨论决策。党员干部自觉按要求如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婚丧喜庆等事宜。三是节点抓廉政提醒。紧盯春节、五一、国庆、元旦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发布公告、发送廉政提醒短信等方式,重申廉政纪律。四是年终抓党建考评。制定出台了《市财政局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实施办法》,从严从实开展党建述职测评工作,加大述职评议结果运用,倒逼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
——“作风建设”管在关键。一是强化行政能力。先后20余次通过集体学、分散学、邀请专家辅导等方式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讲话精神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在系统内掀起《宪法》、《监察法》学习热潮,坚持与高校联办干部培训班,组织50名余干部赴中央财经大学提升政治和业务理论水平。二是强化廉政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及部分家属300余人次,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十进十建”活动,全面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党规。深入开展交心谈心、廉政谈话,全年开展一般性提醒谈话40余人次、工作约谈24人次。三是强化执纪监督。机关纪委与驻局纪检组紧密协作,实施纪检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共享、案件是联办、情况通报等手段,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先后组织20次明察暗访、2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推动工作作风加快转变。四是强化自查自纠。通过开展纠“四风”正作风、四个专项整治等专题活动,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共查摆10个方面问题、36种表现,通过制定针对性措施全部整改到位。五是强化形象建设。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大走访大调研、送法下乡、财政惠民政策宣传、志愿者、精神文明创建以及注册会计师行风建设等活动,充分展现出财政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局系统共完成调研课题60个,其中4篇被国家和省部级刊物采用,在财政部、省财政厅、市委市政府内部刊物以及省市各类媒体上发表信息宣传稿件60余篇,为赢得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克难战困保增收,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20xx年以来,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等不利因影响,全市财政部门迎难而上,紧盯财政收入预期目标任务,坚持依法征税、依规收费、应收尽收、应缴尽缴的原则,有效确保了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积极与收入征管部门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工作互动,形成征管合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到收入征管部门、重点税源企业、县(市)区了解收入征收情况,调动各方面加强收入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加强收入分析。定期召开财税收入联席会和县(市)区财政收入分析会,准确研判财政收入形势和经济运行走向,针对性制定办法措施,解决收入组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坚持实施税费征收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税源监控,加大财政收入征管力度,有效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均衡入库。三是加强向上争取。20xx年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231.46亿元,争取新增债券资金41.13亿元,有效充实了地方可用财力。
20xx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3.3亿元,可比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0.9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1.4%,收入质量继继保持较高水平;非税收入完成32.4亿元,同比增长13.3%。
(三)优化支出惠民生,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20xx年以来,全市财政部门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财政民生支出达311.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4.1亿元的83.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累计筹措资金2.88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补助等社保提标政策。筹措资金1273万元,不断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筹集资金31.7亿元,确保了全市1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预算安排1400万元支持创业创新,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展,保障“技能强市”战略实施等。建立健康扶贫补充保险统筹机制,统筹资金2.44亿元,按贫困人口人均300元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全市81.4万贫困人口购买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和慢性病补充保险。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安排3029万元,对纳入改革试点范围的市直9家公立医院和卫生单位取消药品加成给予财政补助。筹措资金4309万元,推进殡葬管理改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筹措资金4461万元,在足额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大幅提高学校公用经费保障力度,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提高150元,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00元。筹措资金4839万元,支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安排资金3.4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筹措资金2.7亿元,确保了车城高中、柳林中学迁建项目顺利完工。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筹措资金1.57亿元,支持广电传媒中心、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开工建设;安排资金410万元,支持开展民间艺术传播、文艺惠民展演、红色文化档案史料展等社会文化活动。安排资金506万元,支持文化四馆免费开放,向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支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筹措资金1.5亿元,支持北京路示范段综合改造。筹措资金2980万元,支持市政道路改造和市容市貌整治。筹措资金2000万元,保障百二河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开展。筹措资金4.9亿元,保障环卫保洁、市政维修、行道绿化、路灯维护、供排水管网巡视维修、四方山生态公园扩园改造提等。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拨付资金7.92亿元,有力确保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其中:公租房建设资金5312万元,廉租房配建补助202万元,廉租房租赁补贴22万元,棚户区改造资金7.37亿元。
——服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安排精神文明建设专项经费6045万元,重点用于市政设施维护、老旧小区提档升级改造、乡村少年宫建设、公益广告设置、志愿者服务以及创文考核奖补等,保障全市创文工作顺利开展。
(四)激励引导促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20xx年累计减免税收35亿元;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继续实施;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得到进一步清理,并定期向社会公开收费目录清单,切实做到“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以外无收费”。
——助推转型升级发展。一是引导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安排专项资金1958.7万元,对城区110家企业转型升级给予贴息补助和事后奖励;统筹市级科技专项资金1040万元,重点支持66家企业科技研发。二是激励企业上市融资和争创名牌。统筹资金1804.4万元,对59家挂牌上市企业和54家获得驰名、著名商标认定企业给予奖励。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安排调度资金1亿元,支持城区13家智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统筹政府投资基金1亿元,采取阶段性参股方式,支持湖北世纪中远车辆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做大做强;建立武当产业基金2亿元,与省高投合作建立新能源产业基金,支持锂诺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及相关产业链发展;统筹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东风特汽(十堰)专用车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推广应用和技术研发。四是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继续实施“过桥”资金政策,累计为628户企业提供短期融通服务81.25亿元,直接减少企业融资成本2亿多元。安排6000万元重大产业基金与城区金融机构搭建“助保贷”平台,累计为150家中小企业提供5.73亿元融资贷款。注资财政资本金1.2亿元,拨付1285.4万元保费补助和风险补偿金,增强十堰政信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累计为城区319家中小企业无偿办理贷款担保11.13亿元,减少融资成本6120.53万元。安排5000万元在全市推广农商银行“创业担保贷款风险自担模式”,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是支持旅游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市级财政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300万元,促进落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安排商贸流通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提档升级及农贸市场改造升级。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筹措资金14亿元,贯彻落实市政府与东风公司签订的1+5战略合作协议以及与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双星集团公司签订的迁建协议。筹措专项资金1000万元,推动京东集团项目在我市落地。投入资金3000万元,为京能热电项目如期建成投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争取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资金41.13亿元,为汉十高铁、生态建设、民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争取我市6个ppp项目得到财政部认定,计划总投资125.36亿元,并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其中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已通过国家验收,其他ppp项目业已进入实施阶段。
(五)履职尽责助攻坚,财政打前垫后作用有效发挥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格债务限额管理,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统筹相关资金、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偿还政府债务,确保了我市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省下达的政府债务限额内。在全面清理政府存量债务的基础上,实施分类编制拟置换(转化)地方政府债务需求,共争取到位置换债券资金8.8亿元,有效减轻了债务单位的偿债压力。制定实施《十堰市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攻坚战工作方案》、《十堰市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攻坚战工作考核办法》、《十堰市本级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坚决遏制增量,妥善化解存量。会同有关单位对市城投公司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切实厘清政府和企业责任,分类化解平台债务,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实现市场化转型。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七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强化兜底功能上做文章。坚持以“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可持续”为方向,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按照民生支出只增不减、扶贫力度只增不减、兜底水平只增不减、基层保障水平只增不减的要求,确保民生支出需要,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充分考虑地方财力,使民生资金立足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不向社会做过高承诺,确保惠民政策保持连续性。
八是围绕深化财政改革,在突破重点任务上做文章。继续深化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线的财政各项改革,通过改革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精细、完整,以财政分配引导其他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参与发展的能动性。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控低效无效问题的发生;强化绩效目标管理,促进花钱与办事、绩效与责任深度融合;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开展“双监控”,防止资金闲置沉淀和损失浪费;对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
九是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在作风建设上做文章。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将“抓落实”作为20xx年全市财政部门的作风建设主题,把真抓实干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举措,建立正反双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政干部比拼赶超、争先进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祛除影响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梗阻,用实干支撑,用实绩说话,推动十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