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财政横向不平衡与构建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各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协调发展所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严峻问题。本文拟从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的财政能力差异出发,进而分析我国现阶段转移支付在调节财政横向平衡的效应,并提出相应的规范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以促进各地区提供均等化得公共服务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词:均等化;转移支付;财政横向平衡一、

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的财政能力差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此相伴,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差异有着越来越扩大的趋势。所谓各个地区财政能力的差异主要指的是各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拥有的可支配财政资源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反映了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异,也体现出了各地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人均财政收入是反映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一个重要指标,而人均财政支出则是反映一个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拟从这两个指标来分析各个地区财政能力的差异。

1、

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各地区人均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各地区未接受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该地区人口数量之比。从表一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总体财政收入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从各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指标来看,1995年我国各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为312.75元,此后一直都有着快速上升的态势,到2005年各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为1409.72元比2005年增长了约4.5倍。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有着巨大的差异,1995年人均财政收入的最高的地区为1551.69元,与此同时最低的地区相应的指标为110.61元,相差1441.08元。到2005年这一指标的最高值为7971.87元最低值为476.11元,这两者的差距扩大到7495.76元。以更加精确的衡量相对指标的差异系数来看,1995年这一指标值为0.9537,此后这一指标以环比的方式增长到2004年的1.1870。从以上的各个指标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差距有着越来越扩大的趋势。

2、

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指的是各地区在未接受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时财政支出与该地区人口之比。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人均本级财政支出的差异变化相比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差异的变化要平缓一些。1995年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系数为0.9537,2004年的这一指标为1.1870,与此相对应的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6851、0.758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现阶段各地区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刚性支出大体相同,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仍然偏小。但是各个地区在财政支出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1995年人均财政支出这一指标的最大值为1837.47,最小值为225.97两者之差为1611.5。而到2004年这两指标之差扩大到7030.84。这反映了一些贫困地区在维持政府基本职能的前提下(甚至连基本职能都不能维持)公共财政支出相比富裕地区而言要少的多,突显了我国各地区的公共服务支出的不均等化。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

合理确定现有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中的配套政策。专项转移支付又称为有条件的补助,是指中央为实现特定的宏观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委托地方政府代理一些应属中央事权范围类事项而设立的补助资金。专项转移支付下达地方政府后有些是需要地方政府拿出一定比例的地方资金作为配套。理论上讲,对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务、辖区间外溢性公共服务等进行的专项转移支付要求下级政府配套,是贯彻上级政府的政策意图,引导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向向,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效应,增强地方政府责任意识的一项重要政策,可以改变相对价格,有效解决外溢效应等引起的效率低下问题。但这种要求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资金的专项补助也有种种弊端:富裕地区由于财力的充裕往往能够较充足的安排相应的配额,从而能够获得较多的专项拨款,而贫困的地区在配额方面的财力准备上可能就显的捉襟见肘。为了获得专项拨款可能就把一些用于其他的用途财力转移过来,从而加大了贫困地区的财力紧张,进一步导致了财政的横向不平衡。因此中央财政应在专项拨款方面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降低地方所需配套资金比例,并尽可能的取消配额要求。参考文献:曾军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平衡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0(6)刘溶沧,焦国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制度创新》.财贸经济,2002(6).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安体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改革建议》,财政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