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地质灾害防治研讨会上的致词-福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6号

关于加快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意见》精神,遵照省委书记、省长对省老科协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专题调研的批示,今年5月5日至7月17日,省老科协组织调研组先后深入到9个设区市30个县市区调研,察看了74个种植、养殖、加工现场,召开了27场座谈会,收集98份有关资料,听取219人的情况介绍,与上百名生产经营者交流,并与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有关专家座谈。在此基础上,经综合分析研究,形成这份报告。

一、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1、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特色优势农业成为增产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我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新兴特色产业步伐加大,特色优势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特色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我省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主要特色经济作物保持多年增长的好势头,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林竹业、畜牧业、水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下,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据调研了解,去年全省蔬菜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食用菌产值亿元县超过30个;茶叶总产量达34.7万吨,居全国第一,安溪县农民纯收入的56%来自茶产业;果园单位面积产值比十年前提高213.2%,水果吨价值比十年前提高102.3%,水果生产由全国第13位提升至第2位。

2、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特色优势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各地用足用活中央和地方扶持政策,资金、土地等不断向特色优势农业倾斜。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财政去年支持设施农业2亿元,促进了蔬菜业快速发展。全省各地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加快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作物设施种植、工厂化生产和畜禽养殖设施化发展,成效明显;许多地方创造性地推出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农业保险等政策性措施和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健康发展。

调研发现,各地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呈现出许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聚集区或加工区。闽西北结合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特别是林下经济发展迅速;闽东南发展园艺产业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外向度较高;全省沿海利用海洋优势,发展新型海洋渔业,鲍鱼、黄瓜鱼、海带等养殖突飞猛进,渔业产业优势不断凸显。

各地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着带动引领作用,产品质量、市场份

额、品牌建设不断拓展,涌现出一大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争创了一大批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一些地方还把特色农业向休闲农业延伸,把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3、注重科技示范推广,推动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各地加大示范项目和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壮大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厦门种业、漳平永福花卉、永春香产业、福安和建阳葡萄等,都是从无到有,通过科技力量发展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全省各地积极打造农业科技园区,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特色优势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目前,我省有漳州、泉州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设立有漳浦、漳平、仙游和清流4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台农业交流合作成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省、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特别是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和省级“一县一业”科技创新试点以来,培育了茶果、花卉、食用菌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和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二是特色优势品牌培育滞后,农产品品牌不少,缺少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驰名品牌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除个别国家级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外,绝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四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与行业协会规模较小、活力不足,未能有机联合农户形成合力五是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我省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率达53%

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在我们调研中,各类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不同程度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二、加快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我省人口多耕地少、山地资源丰富,决定了农业无法以大量占用耕地经营获得现代农业的效益和竞争优势。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抉择只能靠资源优势和特点来培育和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1、加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根据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必要对我省原有扶持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划进行新一轮科学调整,对市场认可度好、辐射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业进行综合评估,合理布局。抓住重点领域集中投入,扶持发展。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特别是发展前景广阔、能带动农民增收的茶叶、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国内知名品牌、传统特色产业,出台具体扶持政策,拓展发展空间,挖掘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真正发挥其名牌效应。

在“工业反哺农业”上,建议各级政府用抓中心城市改造、工业园区建设的理念和力度,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和扶持,推动惠农政策切实落到实处。改变涉农扶持资金“撒胡椒面式”的情况,解决实际扶持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出台扶持政策,要充分考虑我省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边远山区县、乡条件的差异性,解决扶持门槛过高、审批环节过多的问题。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倾斜,让惠农政策普惠广大农村,扩大帮扶面。

建议出台农业用电新政策。调研中,许多地方反映农业用电

“不平等”,现有用电优惠政策在某些农业领域或某些区域难以同等享受。比如我省食用菌产业,在“一区两园”的生产企业能享有用电优惠政策,但在“一区两园”以外的近300家食用菌企业,却享受不到用电优惠。

建议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各地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各类经济组织强烈反映,小企业抵押难、贷款难、贷款利率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建议各级政府根据中央和省里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积极主动协调国有商业银行认真落实,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加快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推广漳浦县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的经验;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及评估担保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增强金融支农功效;建立政策性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筹措资金设立农业风险防范基金。

2、重视种业发展,切实加强种业研发、选育和资金投入。我省种业科研投入少,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乏力;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种业使用的种子几乎都是来自台湾地区和国外,致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成本增加受制于人。比如厦门翔安区主打蔬菜胡萝卜,可种子95%从国外引进,仅日本“坂田七寸”就占70%份额。

建议加大力度建设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集中力量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扶持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品种改良中心。围绕蔬菜、粮油、园艺、畜禽、水产和林业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一批名优特品种的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建设一批种质资源原生态保护区,特别是对列为品种保护名录的农产品品种,要加大研发、推广。

完善种养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场、扩繁场。各级种子推广机构要着力推广自我、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特色产业优良品种。采取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方式,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果蔬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农业品种试验基地和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提升种业市场监管能力。

3、强化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攻关。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涉农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示范基地的建设,争取在节水降耗、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疾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产业、生物医药、农村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科技成果。

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议各级财政切实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保证财政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时,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项目,以相互参股等形式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等。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开展现代园艺设施栽培、矮化盆栽、产期调节、精准农业、林下经济、绿色有机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储运、生物能源及生物信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关键技术,促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引进、转化和推广。

推进特色优势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调研发现,清流县花卉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与全国市场无缝对接,发展后来居上,仅花卉行业年税收就达上亿元;安溪县茶叶电商创业基地,去年

茶叶电商交易额达15亿元。我省也有漳州国际花卉交易中心等平台,花、果、蔬农产品通过电商获得了高效益。农产品电商发展将是今后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国际化重要渠道。建议各级政府在促进农产品电商健康发展上,加强与电商平台联手合作,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加快电商交易、物流配送、纠纷处理等方面服务,做强做精农产品电商行业。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农产品交易拍卖市场,与电商相结合,推动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国际化。

规范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各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主体很活跃,但发展并不规范。政府应制定政策,加强管理,规范运作,重点帮扶,促进其健康发展。

4、加强闽台农业交流合作,进一步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根据闽台的特殊地理和资源优势,加快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继续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果、茶、菜、花、水产等产业深度对接。建议加大力度推进生物技术、种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方面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应紧密结合,开展试点,提升闽台农业交流层次。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经验,鼓励开展国际质量、环保认证和境外展销推介工作。

厦漳泉等地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均要求加快台湾种子种苗报批、报检、通关速度,协调解决好闽台之间品种权的争议。通过两岸种子协会进行沟通,形成共识,以维护品种权益者的合法权益。

台湾农民创业园普遍要求,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应配套国

家级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抓紧完善园区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到国家级园区水平。建议将园区基础设施统一纳入省发改委建设盘子,加大投入、逐年推进,以便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两岸现代农业交流合作的示范园区。

5、加强品牌意识,加大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推广力度

加快传统农业和创意农业的品牌推广。武夷山大红袍品种变成公共品牌的实践证明,强化保护公共品牌的愿望和责任感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十分重要。要充分拓展农业功能,综合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强传统特色产业宣传和原产地保护。如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福州茉莉花、茶系列,作为省花的漳州水仙花等。要挖掘农业特色产品的教育、休憩、文化等功效,特别是拥有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地理标志)桂冠的农产品,拥有产品标准话语权的农产品,要不断挖掘其科技和人文要素,宣传推广种养品种农耕活动、经营模式上的创意,宣传其“高、大、上”的品牌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对农业新兴特色产业的宣传。林下开发利用、现代花卉、现代竹业等都是当前发展的新兴特色产业。比如闽西北这几年林下药材、“森林人家”旅游等特色林业发展迅速,要大力宣传发展特色林下经济的前景和效益,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增强林农投资林下经济的运作水平和市场把握能力。

拓宽宣传渠道。各级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要主动积极宣传报道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微电影、微信、微博等网络宣传方式,扩大我省名特优农产品的

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上建议,妥否。请审示。

福建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二0一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为重点,着力完善地灾防治机制和群测群防体系,狠抓民生工程的实施与监督,强力实施工程治理,实现了财产“零伤亡”、人员“零伤亡”的“双零”目标,为推动“三次创业”奠定了和谐的地质环境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一)坚持以防为主,着力巩固防治基础。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科学防治,先后开展5次巡查和3次“拉网式”排查,将10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市、县两级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将42处成灾危害性大的隐患点纳入市级以上预案管理,其中4处纳入省级预案管理。对纳入预案管理的隐患点,各区市县编制完善《临灾预案》,落实监测和预警人员,制作设立警示标志(牌),划定危及对象和撤离路线,明确预警和报灾方式,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3000余份,健全“市、县、乡、村、社”五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将防灾责任落实到了最基层的操作层面上。

—1—

(二)狠抓规范管理,着力健全防灾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会商、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应急预案、灾情速报、监督管理等机制,确保防灾工作“分工、任务、要求”三明确。在汛前排查的基础上,编制了《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13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实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片定点督导责任制,市、县、乡政府逐级签订了年度地灾防治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明确了责任。

(三)建立部门联动,多管齐下联合防灾。进入汛期后,我局与市气象台合作,建立了降雨信息共享平台。凡有强降雨预警信息就及时以短信发送到市局分管领导、地环科、站长及区(市)县局分管领导及地环股、站长,再由区(市)县局发送至隐患点监测人、在建工程及矿山企业负责人。同时,市地环站与气象台、应急办、防汛办等多部门建立了群,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信息共享。同时,近期我局将准备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节目在市电视台《防灾与应急》栏目播映,向全社会宣传、普及防灾应急知识。

市政府成立了以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各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如市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了—2—

降雨信息共享平台。凡有强降雨预警信息就及时以短信发送到市局分管领导、地环科、站长及区(市)县局分管领导及地环股、站长,再由区(市)县局发送至隐患点监测人、在建工程及矿山企业负责人。同时,市地环站与气象台、应急办、防汛办等多部门建立了群,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信息共享。同时,近期我市将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节目在市电视台《防灾与应急》栏目播映,向全社会宣传、普及防灾应急知识。

(四)强化宣传培训,着力提高防灾自救能力一是在电视台连续播放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的专题片,以直观形式向全市人民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二是通过“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及科普宣传月等活动,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画、《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资料3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近100人三是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及时组织工程建设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我局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谦恭、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副总工,开展了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专题培训,参加培训约110人。同时,6个区(市)县局也分别邀请了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对基层国土人员、矿山企业负责人以及监测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参训人员总计约1100人。

(五)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灾避险能力。5月10日,市

—3—

政府在**县体育中心举行了抗震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以模拟应对6.0级地震灾害为主要内容,国土系统由60人组成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参加了演练。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各区(市)县共组织了应急避险演练17场,参演人数总计2500余人。其中,华蓥市组织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医务人员、各级干部、当地群众,在溪口镇马鞍坪村模拟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举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大演练。通过多场模拟演练,进一步健全了抢险救灾整体联动机制,积累了救援队伍的实战经验,增强了群众临灾自救互救的能力。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监测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本地实际,增加安排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同时,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有功人员的奖励机制,激励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个区县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搞这个工作,要基本能够保证监测人员的补助、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有功人员的奖励。

(三)逗硬奖惩制度。各级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考评中,对那些工作不在状态、措施不落实、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要严格问责追究。对工作表现突出,特别是成功避灾的要在全市范围内表彰,并给予重奖。

——摘自《市政府副市长魏常平在2012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