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为摸清我区养老工作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区对市区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xx区老龄人口现状和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根据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xx区(含半截河乡和经济技术开发区)60岁以上人口为5.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65,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3.52万人,占总人口的7.07%,比xx年增长43.92%。80岁以上“高龄老人”5359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21%,比xx年增长75.88%。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达2.42万户,比xx年增长34.36%。65岁以上空巢老人户数达8449户,比xx年增长87.88%。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工作,不断加大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区养老工作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建有公办敬老院2所,床位70张;社会办养老机构3家,床位284张。正在筹建的社会养老机构3家,集养老、医疗康复、休闲娱乐、培训认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养老机构1家。社区养老正在积极试点。为辖区老人提供日问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的北大办事处日间照料中心已投入试运行;樊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七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在筹建之中。居家养老正在提升服务层次。“12349”为老服务平台正在建设。各社区围绕养老服务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如七一社区,为高龄、失能、空巢、独居、孤寡老人建立了档案;开展各类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发展便民小吃,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安装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为老年人交水电气话费和购买火车票提供便利等。但由于我区行政职能不健全、公共财力有限、群众收入不高,加之体制因素和当前群众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与期待较高等主客观因素,增加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数量,解决当前市区养老服务场地不足,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与投入机制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必须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xx区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区社区养老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尚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龄服务工作机构不健全,缺乏对养老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养老工作亟待加强。目前,xx区尚没有设立专门的老龄工作管理服务机构,养老工作实际上处于没有办事机构具体抓的状态,加之我区行政职能不全、公共财力有限和市区体制因素,相关部门对开展和加强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服务层次较低。从总体上看,我区机构养老服务短缺,服务质量差,养老床位少,20位80岁以上老人不合一张床位;社区养老刚刚起步,正在探索,社区养老供给严重不足;居家养老层次较低,相关配套服务严重滞后于群众需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社区养老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新建小区没有考虑托老所、老年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散居型社区房屋面积小,无法向社区老人提供高质量服务;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生活乏味;老年专科医院、康复站少,老年人就医不方便。另外,由于社区养老主要是低偿或无偿服务,亟需采取财政补贴一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一部分,社会自愿捐助一部分的形式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四是服务人员极度缺乏,制约养老事业的发展。我区每个社区仅6—8名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社区管理及服务工作,不可能作为社区的主要养老服务人员。而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不仅极度缺乏,而且流动性大,尽管一些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资一般要高于其他行业体力劳动者,但由于工作脏累和工作时间长等原因,一些护理人员常常找理由突然辞职,使养老机构措手不及。五是养老金还有待提高。养老保险无法满足老人生活需要,大多数老人入不敷出,生活拮据。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创新方式,大力发展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或“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场所,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活动、老年教育、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等服务,全面推进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对经济困难、无子女或子女无经济能力照顾的特殊困难老人,由政府“买单”,为他们提供无偿或低偿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对养老金超过本地最低工资水平,或子女有经济能力却不能实施有效照顾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设立社区志愿者管理服务站,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爱心人士、老人邻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完善“义工银行”志愿者登记和管理制度,弘扬“服务今天、享受明天”志愿者阶梯式服务模式。要以“公益化+市场化”的理念,下大力气从完善硬件、拓展服务、建立信用等方面着手,建设“12349”为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工作迈上一个新层次。
(五)注重培训,为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和家庭保障。当前,养老工作的一个突出短板,在于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文化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养老事业的高素质的各类养老服务人才是当务之急。应协调市有关部门在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再就业培训,开展规范系统的老年医学、陪护护理、营养保健和心理辅导等相关职业技能教育,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养老服务人员。同时,要积极协调市劳动部门增设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推动就业困难群体从事养老服务事业。实行养老服务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有志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考取相关养老服务职业资格,不断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媒体、社区及教育机构应发挥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积极宣传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结合“文明创建”活动,进行全民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和敬爱意识。特别是要教育引导子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孝敬父母,让老人在幸福和谐的家庭中,有尊严、有安全,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
(六)健全组织,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与指导。要加强和改善对养老工作的领导,将应对老龄化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尽快成立区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设立区民政局老年服务科(室),确保老龄工作有规划、有领导,有组织机构具体抓。同时,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站在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高度,深入开展养老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和政策应用研究,对养老工作进行谋篇布局,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当前,要结合社会管理创新,以便民利民惠民服务为中心,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在开展养老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要高度关注小区养老设施的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新建小区养老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并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推进社区、小区养老场所的建设。要提高群众的防老意识,支持居民开展“委托理财养老”和“储蓄养老”,支持有实力的保险机构探索“以房养老”,扩大养老经济来源,盘活老人的存量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