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日讲话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快推动转型发展
今天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也深刻彰显了中央资源节约的思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安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做到四个认清:
一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关乎全市发展全局,应当高度统筹增量和存量。在增量上,我们要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来控总量、优布局、调结构,要通过规模预核来堵住闲置低效源头,要通过指标预算来发挥用地指标调控作用,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摊大饼。在存量上,要将土地清理推向纵深,研究存量盘活政策,坚决杜绝土地“睡大觉、晒太阳”。在矿产资源管理上,要严格执行矿山开采回采率等标准,严格落实年检年报制度,严格开展矿山土地复垦审查,制定奖惩措施推进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与之相对应,我们不仅要对各地的节约集约新模式、新技术及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给予激励,更要对粗放浪费行为拿出重典问责的硬措施。
二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既是资源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应当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必须跳出国土行业局限,善于调动各类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作用。要大力推行“阳光地产”制度,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之手,将有限资源尽可能多地交给实力名企来干,筑牢节地市场主体基础。要完善落实划拨用地最低价款制度,既要扩大有偿使用范围,又要确保供地率稳步提升。要在守住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1.0底线基础上,用规模预核逐步拉高容积率。要适应收费清单执行制度,推进开竣工由资金管理向合同管理、部门联动管理转变。要完善落实建设审批“两个流程”,帮助企业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快建快产。要总结推广以地控税、以税节地等经验,探索价格、税收、租金和规费等多种经济手段联动的市场配置体系。
三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不是城区集约而是全市集约,应当市县并轨。要推进节地政策市县并轨,出让合同履约部门要联合监管,土地批(供)后要实现流程化管理,工业项目用地规模预核要作为项目指标安排、供地的前置,鼓励企业利用闲置低效用地自建标准化厂房、有偿收回闲置土地等政策要成为县域闲置土地处置的关键之招,土地管理重点监管乡镇制度要成为乡镇土地管理的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要成为全国审计举一反三的重中之重。要推进节地制度市县并轨,县域要切实完善集体决策、节地考核、阳光地产、指标预算、规模预核、最低价款、履约保证、厂房多层、双向约束、批供监管等制度机制。要以土地“三项清理”为抓手,进一步解决“三类土地”问题;以国土资源创模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能力和水平。
四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需要全民共建,应当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起领导之责,对国土部门的工作要多指导协调,努力为其创造更加有效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学习研究用地政策,把握依法合规、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分管负责同志要组织国土等部门,针对当地实际,学习先进经验,细化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要定期分析用地形势和节地空间的动态变化情况,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国土部门要切实担起落实之责,抓好政策落实以及土地“三项清理”、国土资源创模等核心工作,加强国土资源政策尤其是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规用地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意识和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起联动之责,特别是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更要与国土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形成合力。
篇二:21个土地日讲话
纪念第21个全国“土地日”
县政府副县长***同志
电视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1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土地管理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土地问题始终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的发展阶段,土地管理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以“促节约”为手段,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以“守红线”为硬任务,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惠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理顺土地利益关系,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土地管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和途径。节约集约用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可缺少的手段。我过人多地少,特别是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建设用地需求急剧上升,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显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定发展阶
段决定了我国未来用地形势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唯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全面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资源性消耗,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
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破解“双保”两难局面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适度扩增量,重点放流量,集中挖存量”,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和计划指标,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状况的价格机制。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给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以土地供给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要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土地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目用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当前特别要重视盘活低效利用、批
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严控新增用地,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约束机制、政策激励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耕地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生命线”,耕地保护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课题。要确保我国95%的粮食自给率,18亿亩耕地红线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然而,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有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加之,依赖出让土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的困局。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和潜力俱在,我们必须胸怀全局、积极应对,毫不动摇地把“两个最严格”土地政策摆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实做到土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从源头上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县耕地资源。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这项民心事业在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下,为我县粮食持续增长保驾护航,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发展动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