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困难劳模长效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时代的旗帜,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关心劳模、爱护劳模、帮助劳模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部分劳模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一部分劳模特别是离退休老劳模,工作和生活陷入困境,迫切需要方方面面来关心和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探索建立起长效机制,使各方面的帮扶能够长期稳定地起作用,尤显重要。最近,我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为南京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建国初期,以李士海、郭绍江、余祖熙、禹正秋、李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或带头生产、忘我工作,或攻艰克难、锐意革新,或任劳任怨、热心服务,为改变满目创痍、百废待兴的旧南京面貌、加快城市的各项基础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改革开。

均工资最近经过调整后,也只有700元左右,已经跟不上眼下经济发展的水平,无力改善生活质量。

三是年老体弱,因病致贫。困难劳模中,很多年龄偏大,加之早年的身体透支,现在到了疾病的易发期、多发期,一旦患病,医疗费用都不菲。如2004年接受全国总工会、市总工会补助的145名特殊困难劳模,全都是患有各种重症而因病致贫的。据了解,目前我市还有近14%的劳模尚未参加医保,而一些已经参加医保的劳模则反映,由于医保报销基数低,且部分药物不在报销范围之内,自费负担重,如果染病,就陷入要吃饭就没钱吃药、要吃药就没钱吃饭的困境。

四是家庭负担重,入不敷出。一些劳模爱人、子女、父母等亲属因无收入、下岗待业或上学、就医负担过重等原因,造成生活难以为继。如江宁区市级劳模孙禄玉,因爱人脑溢血抢救花了8万多元,现在靠药物维持生命,负担沉重;六合区市级劳模单义顺,母亲长年生病今年病故,欠了很多医药费无力偿还。还有诸如突遭天灾人祸,生活和精神遭受沉重打击致困等情形。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建立健全帮扶困难劳模的长效机制,我们建议当前应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困难劳模帮扶基金制度。基金以政府出资为主、工会经费补助和社会募集为辅,委托工会或劳模协会代管,主要用以帮助下岗劳模、重病劳模以及过世劳模的困难家属等,有效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基金使用上,应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严格审批的原则,设置专用帐户,根据劳模的困难程度,由劳模协会集体协商确定发放标准,并实行公示和帐务公开,确保基金合理公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