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多快好省机制建立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适应“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实际,现就建立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多快好省”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工业三年强攻战”、“城建三年大会战”、“农业三年升级战”、“县域经济三年大竞赛”的战略部署,按照“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积极探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思路、新途经、新办法,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管理“多快好省”工作机制,为全市科学发展、进位赶超提供服务和保障。坚持政府推动与部门联动有机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齐动”的工作格局;坚持依法依规与创新机制有机结合,做到依法依规与创新机制“两不误、两促进”;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力求创新机制稳健有序、特色鲜明、成效明显。
一、建立“多”的管理机制,即。多批地、多供地,多渠道保障赶超发展,努力破解国土资源管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做到既保障发展,又保护资源。
1、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建立拓展发展空间机制。加强与市“十二五”规划对接,严格执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加强农村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与土地规划衔接,编制完成全市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保障、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县两级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在确保规划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17.7万亩的规模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引导用地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保障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用地,为全市“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留足发展空间。
2、以有保有压为原则,建立指标预留调剂机制。合理分配和精细利用省下达的计划指标,按照“优质项目优先、超大项目重保”原则,在省下达我市的年度总用地指标中预留10%,优先保障转型升级项目、重大建设项目和主导产业项目用地,促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和特色块状经济发展。重点向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单列下达农民建房用地指标,加强农民建房规划和管理。每季度对各县(市、区)和市“三区”报批用地情况进行一次核查,对于报批用地进度缓慢、供地结构不符合政策要求或未单列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建房用地计划指标的,相应核减其新增用地指标,使有限用地指标在保发展、促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3、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用地报批联动机制。在用好省下达的用地计划基础上,争取多用省预留计划和追加我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坚持重大项目协商和重大产业调度会制度。由政府牵头,国土、财政、发改、城建、林业、环保、人保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按照“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尽力将优质创业和重大创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调度项目,争取使用省预留用地指标,力争全市重大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和单独选址项目的建设用地报批有新的突破,为中心城市建设、市县工业园区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地服务保障。
4、以科学用地为重点,建立支持城市建设机制。积极发挥土地收购储备调控土地市场供需关系、搭建新型建设资金运转平台、解决城市改造过程中企业搬迁资金问题的作用,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土地收购储备支持城市建设新机制,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出让年度计划,适时调控房地产用地供应,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型普通商品房“三类用地”供应量达到住房用地总量70%以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采取“控制土地、饥饿供应、包装环境、提升地价”的做法,充分显化土地资产效益。
5、以用活政策为突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认真实施增减挂试点项目,腾出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各类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建设用地置换工作,通过小村并大村、空心村整治、农村废弃建设用地治理等模式,结合新一轮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集中对避险腾空的农村居民点等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拆迁、复垦,将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成片改造、群众参与”的原则,对有商业开发价值,自身能平衡的地块,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改造;对没有商业开发价值,自身不能平衡的地块,由政府组织建设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切实改善棚户区群众住房条件。
6、以地勘基金为平台,建立地质勘查找矿机制。加强基础地质工作,构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矿产资源勘查。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地质找矿“358”行动,积极争取国家、省地质勘查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商业性矿产勘查,加强重点矿山特别是资源濒临枯竭的煤炭矿山深边部勘查工作,实施重点区域整装勘查,力争我市紧缺和优势资源有新发现、新突破,增加锂、煤、地热等资源储量,提高重要矿产供应能力。
7、以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矿政规范管理机制。加强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采矿权交易一律进入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公开出让。对取得采矿权后,无特殊原因二年内不组织开采的,采矿权出让期限届满,收回采矿权,重新依法组织出让。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优先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重点工程。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废弃矿山治理工作,重点是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矿山,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建立“快”的管理机制,即。快报地,快供地,快节奏服务经济发展,着力健全合法、简明、快捷、高效的用地用矿申报、审核、审批机制,做到依法用地、合法开矿。
8、以提高效率为追求,建立土地快速报批机制。按照“提前介入、加强指导、搞好协调、加快报批”的要求,开辟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快速通道”,实行一个窗口集中受理、联合审批、告知承诺、限时办结。对重点项目用地需要用地预审的,三个工作日内办结;个别特急项目,二个工作日内报批,二个工作日内审批办结,确保项目及时供地,及时落地。
9、以创优服务为手段,建立项目挂点包干机制。对符合锂能、旅游、医药、建材、机电、陶瓷、鞋业、纺织、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重大项目,建立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人马、一项制度、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挂点包干机制,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保姆式”服务。
10、以快批快供为动力,建立土地供应考核机制。实行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倒序三年递减定量考核办法。凡本年度用地供应量低于该年度已批准总量50%的,给予警告;前一年度供应量低于该年度已批准总量80%的,扣减该地区50%的用地指标;前两年供应量低于该两年批准用地总量90%的,暂停该地方的用地报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国土、监察、财政、发改、城建、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建立“多快好省”工作机制的领导,完善协调协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多快好省”工作机制,对未进行用地预审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城建部门不得办理建设规划许可,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供电和市政公用企业不得通电、通水、通气,国土部门不得受理土地登记申请,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未依法办理农转用审批手续占用农用地设立企业的,工商部门不得登记;公路、铁路、市政公用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未依法办理农转用和征收手续的,其项目主管部门不得同意施工单位开工建设。
二是强化督查。市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地开展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多快好省”工作机制情况进行检查指导,重点检查各项工作落实进展情况和各项政策配套措施制定情况。对耕地保护,政策落实,供地原则、规划、用地计划的执行情况,采取国土部门自主督查与有关部门协同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跟踪督查。对各项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采取听证会、研论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督查。对征地、供地、用地三个重要环节,建立全程督查机制。
三是严格考核。将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多快好省”工作机制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年度国土资源管理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用地计划指标、评优评先相挂钩。全市排名前三的县(市、区)将在下一年度,分别增加200亩、150亩、10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综合先进、国土资源(地质矿产)局党政主要领导评优评先等优先考虑。目标考核成绩在全市后两位的县(市、区)在下一年度,分别扣减200亩和15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取消所有国土资源管理评优评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