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财政体系的论述依据和经验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政策效应。其中,固然有适合中国国情、满足当前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迫切需要等方面的原因,但此项政策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并注意借鉴了国外境外的相关经验。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缘由。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简要地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景气的理论依据,主要根源于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作为宏观调控两大政策支拄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需要。

长期以来的理论分挤表明,在经济紫缩或经济偏冷时期,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期较长,政策的传导环节较多,而且结构调整的效果不如财政政策明显,体现政府的调控意愿和鼓励方向也不如财政政策那么直线因此各国都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手段,特别是通过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刺激经济的回升,以达到反周期的目的。

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表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机械预算平衡或年度预算平衡理论,早巳为补偿性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理论所取代,在同时注重“自动稳定器”(主要指累进所得税制和社会福利制度)作用的基础上,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运用显得更加频繁,也更为重要。这是一种带规律性的历史和理论发展趋势。因为在科技进步影响、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市场竞争格局变动,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即在国内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因素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反周期作用,熨平经济波动的任务和必要性,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和明显了。特别是在经济、紧缩或经济萧条期,在民间投资意愿和大众消费需求趋减的形势下,政府就不宜再囿于保持财政年度收支平衡的目标,而需通过增支、减税等补偿性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灵活运用,来刺激需求,保持和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

再则,理论分析表明,尽管扩张性财政政策容易导致抑制社会投资的所谓‘‘持出效应”,但在不同的情况下,需对这种“挤出效应”进行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在有大量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可供利用,而民间投资又不能有效吸收、消化这些闲置的经济资源时,政府支出规模包括投资规模的扩大,非但不会导致通常所说的“挤出效应”,不会产生由于供求失衡而诱发的通货膨胀,而且还将对闲置资源的利用,促进和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引导社会资金的流量与流向等产生积极作用。政府投资所进行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还会为全社会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国民经济后劲的提高和增强;创造良好条件。所以,只要把握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力”和“度”,就可以避免经济学含义上所说的那种“挤出效应”。

二、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

自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大危机开始,特别是在所谓“凯思斯革命”之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就频繁使用财政政策来进行景气调节,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财政建策的运用,就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宏观调控工具。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效的教训。纵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政策运用史糖幻是在经济收缩期(萧条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运用史,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大致有四:

一是准确的形势判断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达到调整经济景气或反周期的目的,因此在经过一定的时间(政策的时滞期)之后,是否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就是评价这种财政政策必要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既付出了财政代价,甚至冒了一定的财政风险,而又未能达到刺激投资、消费需求和增强净出口的目的,没有产生应有的拉动作用和带动效应,那么这种政策的可行性就是值得怀疑的了。

四是适时的政策转换

包括进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机把握,以及逐步退出直至最后放弃此种政策的时机的选择,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形势分析和利弊得失判断。上述美、日的例子,已经说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适时转化的必要性。一般地说,进入时机的迟误,将对经济的发展出现缺位的现象,从而不利于增长与就业;而该退出时不适时退出,则又不仅容易产生上述的“挤出效应”,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逆转,而且还将造成不应有的财政负担或财政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