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运行困境及解决对策

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运行困境及解决对策

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基层财政,是小城镇、农村政权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县乡财政逐步壮大,收支矛盾和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对农村和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财政的总体建设,对我国县乡政权建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的加快,县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运行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吃饭财政”和“负债财政”成为普遍的县乡财政形态,亟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加快予以解决。

一、

突出问题

1、财政基础弱一是财政收入规模小。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域面积大,县(市、区)拥有量多,但财政收入上亿元县(市、区)数量少。以2004年数据为例,我国2865个县(市、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31%、32%、37%;财政收入上亿元的县(市、区)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总数的47%、31%、22%;二是财政收入结构差。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同,导致财政收入结构差异也很大,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发达,县乡财政收入以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县乡财政收入以增值税、营业税和农牧业税为主,其中西部地区农牧业税仍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三是财政赤字数量大。东、中、西部地区县(市、区)之间贫富差距悬殊,地区间财力极不均衡,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比较突出,在转移支付补助均衡财力的支持下,财政仍入不敷出,保吃饭、保运转成为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的主要工作任务。2004年全国赤字县中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3%、22%、65%。

2、财政运转难。近几年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运转日益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给保障能力越来越低。在分税制改革中,中央上划了相当一部分原属地方政府的财力,加上省也集中财力,使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系数大大下降,县级财政包袱异常沉重,乡镇财政更是举步维艰,部分乡镇甚至需借款完成上级财政上缴任务。二是法定支出越来越多。由于县乡各个部门都强调各自的特殊与重要,不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不算综合帐,要求投入增幅高于财政增长比例,导致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目前国家在水利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投入上,一般要求地方配套,使原本就需扶持的地方财政陷入两难境地,形成了越穷的得到的投入越少、投入越少则越穷的恶性循环。三是刚性支出越来越大。欠发达地区很大一部分是粮食主产区,每年仅需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新增粮食亏损挂帐贴息支出就不少,加之今后随着新增粮食亏损挂帐还本付息比例提高,年平承担的数额还将大幅增加,市、县财力无力承受。另外,社保资金、工资改革等地方配套资金增加支出也不少。

3、财政负债重。当前,我国县乡财政负债率较高,负债面较广,负债额较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部分省乡镇负债率达到80%以上,有些地市更是县县有债,乡乡负债,这些负债乡镇有近乎一半入不敷出,有的乡镇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财政,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发达地区,这种“空壳”财政也不少。乡镇财政困难直接累及县财政,一些县级财政的行政事业管理缺乏资金保证。巨额的财政包袱已危及到正常工作和基层政权,特别是少数县乡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陷入恶性循环,停水、停餐、停电、停车、停话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财政发展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长速度不快。近几年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收入增长呈现出前高后低、增幅放缓、逐渐下降的趋势。二是增长质量不高。近几年欠发达地区财政增长部分大部分来自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税收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非税收入的可用财力少,收入质量不高,使财政缺乏稳定增长的潜力。

二、主要成因

当前我国县乡财政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运行普遍较为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机构改革不彻底。我国县乡财政供养人口过多,机构臃肿现象比较严重。虽然中央屡屡强调精简机构,但政策到基层执行起来,往往是减了机构不减人,庙少了和尚照旧多,机构确实精简了,但是“吃饭”的人却增加了,这种县乡机构改革说到底只不过是将人员负担“从扁担的一端挪到了另一端”,工资开支不减反增,这一点在欠发达地区则更为严重,主要是因受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限制,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想方设法挤进财政供养“笼子”的人更多。财政供养人员过度膨胀,致使一些县乡财政成为“吃饭”财政,甚至“吃饭”难保。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5、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财政经济“蛋糕”,逐步建立起立体、多元、有后劲的特色财源体系。一是找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结合点,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各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优化种植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再次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二是找准传统财源和新兴财源的结合点,努力挖掘财政增长潜力。注重地方经济的客观实际,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力,重点巩固传统支柱财源,全面培育新财源。首先要抓好工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每个地方都要发挥地方经济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扶持几个拳头产品,几个利税大户,几个上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支柱财源,做好示范,奠定基础,以点带面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股份合作、兼并联合、公司制改组等多种形式,加快对县域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配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再就业工程,努力使企业增加活力,减少包袱,加快发展。再次要加快发展各类私有、民营、股份制等经济实体,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参与社会事业发展,优化发展机制,提高整体素质,将其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同时要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乡工业,以工促农,以工带商,走“工业强县之路”,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余勋伟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